于潔
【摘要】在新課改政策逐步落實的推動下,我國各大教育院校正在逐漸革新教育思想,愈發(fā)重視對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的培育工作。語文這門科目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質,通過學習這門學科,可以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發(fā)展奠定基礎。本文針對陶行知先生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進行了簡要分析,并細致分析了這一思想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踐行方法。
【關鍵詞】陶行知? 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 小學語文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6-0086-02
一、引言
當前,有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學生語文知識與學習技能時,總是想方設法地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使用固化的教學模式,磨滅了學生的天性?;谶@種現狀,我國的教育界學者陶行知先生有其獨到的見解,認為解放學生思想是當前教育領域改革的當務之急。小學語文教師要綜合考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制定科學的教學規(guī)劃,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二、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簡述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者,陶先生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國教育領域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陶先生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能力對其學習與發(fā)展有著決定性作用。
陶先生指出,要從孩童時期開始落實創(chuàng)造力方面的教育工作,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并積極探索科學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個人潛能,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思想,才能使其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持續(xù)涌現創(chuàng)造靈感。除此以外,陶先生還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重視解放學生的雙眼,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解放學生的大腦,使其能夠持續(xù)迸發(fā)創(chuàng)造力;解放學生的雙手,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解放學生的雙唇,使其能夠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解放學生的時間以及空間,使其能夠隨時隨地地獲取知識。我國各大院校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將陶行知先生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貫徹到工作的各個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三、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具體踐行
方法探討
(一)重視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陶行知先生認為,雙手和大腦是人體中最重要的部分,對一個人的終身發(fā)展有著決定性作用。然而,在我國大多數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學生的雙手都被用來記錄課堂內容以及舉手回答問題,小學語文教師并不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師要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制定科學的教學規(guī)劃方案,在語文課堂上加入動手實踐環(huán)節(jié),鼓勵學生解放雙手,使其能夠對語文課程的內容、思想、主旨等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烏鴉喝水》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半杯水和一堆石子,在課堂上先讓學生朗讀課文,之后讓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水杯和石子,學著烏鴉的方式往水杯中扔石子,直到杯內水的高度即將接近杯口為止。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會對課程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從而深化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強化學生的質疑精神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當學生對某些知識內容以及事物產生疑問時,就會更加積極地去探索問題答案,創(chuàng)新解決方法,積極地發(fā)散自身思維。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世界上的大多數發(fā)明最初都是由一個或者多個疑問為開端的,只有給予學生提問自由的權利,鼓勵學生提出疑問,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首先,小學語文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內心的疑問。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余時間,教師都要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和活動中,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相處,與學生之間建立和睦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勇敢地提出自己內心的疑問。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手術臺就是陣地》這篇課文時,通過觀看相應的影像、圖片,閱讀文章內容,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抗日戰(zhàn)爭的殘酷性以及白求恩醫(yī)生的敬業(yè)精神,并在學生心中產生大量的疑問,教師要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出自己內心的疑問。
其次,小學語文教師要將提出質疑的方法教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善于提出疑問。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到,問題是學生創(chuàng)造力迸發(fā)的源頭,當內心存在問題后,學生才會有針對性地發(fā)散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獨特的思考路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時,要采取合適的引導方式,使學生能夠勇于提出質疑,并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思索問題,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形成善于提問的學習習慣。
1.在預習課程時提出質疑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質量都較為優(yōu)良,教師在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時,要鼓勵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并將自己在此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疑問通過文字記錄下來,在課堂的準備環(huán)節(jié)針對自己記錄的內容開展討論活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功底各不相同,提出問題的水準也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是,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積極表現反映了其對語文學習的認真態(tài)度,并且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善于開動腦筋的語文學習習慣。對于質疑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其相應的物質、精神獎勵,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發(fā)散自身思維的動力。
2.對文章標題提出質疑
對于一篇文章來講,標題是其點睛之筆,精煉的文章標題可以使整篇文章散發(fā)活力。小學生在學習一篇語文課文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文章標題,小學語文教師采取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標題提出疑問,能夠深化學生對課文具體內容的理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梅蘭芳蓄須》這一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在黑板(或者多媒體設備)上展示這一標題,接著教師可以問學生:“大家對這一題目有什么疑問呢?”拋磚引玉,一些學生會問:“梅蘭芳是誰呢?”還有一些學生會問:“梅蘭芳為什么要蓄須呢?”通過引發(fā)學生的疑問,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專注地聽教師講解文章內容,并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從而獲得理想的課堂效果。
3.在課程結束后提出質疑
即使小學語文教師將一篇課文講解完成,也不代表學生的內心沒有疑問。教師要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自行發(fā)表個人意見,使學生能夠發(fā)散自身思維,對文章內容以及主旨進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將《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講解完成后,一些善于觀察的學生會發(fā)現,在課文開始的第一句話末尾使用了一個感嘆號,并對作者的這種符號用法感到好奇,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給予學生一些提示,使學生能夠自行感悟到,作者之所以使用這一符號,是因為對圓明園毀滅這一結果感到惋惜。
(三)為學生創(chuàng)造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想要充分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就要實行民主教學,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將這一點加以足夠的重視,選擇合適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民主思想,那么,如何實現民主教學呢?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授課活動中,要用和藹的語氣與學生進行交流,用平等的身份參與學生的活動,用寬容的態(tài)度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將民主思想全程貫徹到教學活動中,就要真心地與學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在對學生開展教學工作時,要秉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理念,不能將自己看作是課堂上的權威人物,不能用自己的思想禁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要針對一些語文問題與學生開展共同討論活動,從而實現與學生之間的共同成長;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對學生有層級方面的劃分,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不搞“特殊化教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學生提出自身看法的權利,即使學生的說法是錯誤的,教師也不能橫加指責,而是要給予學生鼓勵。小學語文教師只有具備這些素質,才能真正實現民主教學,為學生營造出民主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提問的勇氣。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題臨安邸》這首詩時,一些學生會對“只把杭州作卞州”這一句產生疑問,在民主教學的環(huán)境下,學生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內心想法:“為什么作者將杭州當作卞州了呢?”此時教師可以順藤摸瓜,向學生說:“對呀,為什么作者將杭州當作卞州了呢?我們大家共同討論一下吧!”在教師的提倡下,學生會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答案。學生在互相討論的過程中,能夠將詩中的內容在頭腦中進行二次加工和創(chuàng)造。由此可見,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民主化特點的學習環(huán)境,可以為學生設立一個創(chuàng)造和想象的平臺,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不斷迸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形成創(chuàng)新思維。
(四)利用學習興趣對學生加以引導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到,要為小學生的身體、心理提供充足的養(yǎng)分,才能使其充分激發(fā)自身創(chuàng)造潛能。古話有云,嗜之越篤,技巧越工。學生對一些事情感興趣,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去學習和探索。許多人之所以能夠在一些領域功成名就,大致都是因為這些人對自己涉足的領域充滿了興趣。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如果在創(chuàng)造這條路上缺少發(fā)明的欲望,那么則無法到達更高的創(chuàng)造境界。由此可見,興趣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頭,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將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工作重視起來,使其能夠在興趣的指引下提升自身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從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入手,在學習一篇新的課文之前,教師可以用一些詼諧、有趣的語言將文章內容導入課堂,使學生能夠快速地將專注力集中于教材內容,由于學生對文章內容表現出了足夠的興趣和好奇,因此,學生會對教材內容進行細致的探究,最終得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獨到見解和個人感受。如小學語文教師在講解《父愛之舟》這一篇課文時,學生通常會對文中父親的教育方式提出質疑,教師可以順應學生的思想,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一些學生會覺得文中父親的教育方式過于松散,對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不適用,還有一些學生會覺得文中父親的教育方式很民主,對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大有裨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將充足的熱情投入到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當中,并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對陶先生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進行細致的分析,并將其落實到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當中,制定詳細的教學策略,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化學生的質疑精神,著手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具有民主特征的教學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持續(xù)迸發(fā)創(chuàng)造力,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潘靜.陶行知教育理念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點滴啟示[J].冶金管理,2020(9):224+226.
[2]沈寧.引生活之源 促語文學習——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2):78+39.
[3]王演.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應用[A].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專業(yè)委員會2019全國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高端論壇會議論文集[C].2019:399-400.
[4]張晨.淺談陶行知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2):91+120.
[5]田靜.給孩子的寫作插上靈感的翅膀——淺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8):120-121.
[6]吳周澤.談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中的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