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議論文干癟空洞源于其素材積累不足及運用不當。學生可通過寫人記事類文言文群文閱讀有效提煉素材。教學中教師應解決學生運用素材寫作時論證失焦、方法單一的問題。就文言文群文閱讀視閾下議論素材提煉與運用的方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文言文群文閱讀;素材提煉;素材運用
高中語文課本收入了大量的經(jīng)典文言篇目,其中寫人記事類所載均為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文本圍繞主人公發(fā)生的事例鮮明地體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極適合用作議論文的素材。借群文閱讀的契機提煉素材,既為素材識記提供了具體的情境,又便于素材的類化。鑒于不少學生徒有素材而寫作時仍問題頻出的現(xiàn)狀可以看出素材不應止于積累,還應通過寫作運用化為有效論據(jù),真正成為議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文言文群文閱讀:按要素提煉素材
高中語文課本的寫人記事文言文主要有《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荊軻刺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等。對于上述文本按主題進行組合后,可引導學生閱讀并提煉“人物”“事件”“精神品質(zhì)”等要素(圍繞人物發(fā)生的事件及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精神品質(zhì))。其中“精神品質(zhì)”要素是素材分類、論點提取的關鍵。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大致為:對事件的歸納易流于干癟、缺乏細節(jié),概括“精神品質(zhì)”時詞匯貧乏等。教師可指導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精讀重點文段,在素材中融入關鍵細節(jié);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意識地積累與“精神品質(zhì)”相關的詞匯。擬以“人性的光輝”為主題,以《廉頗藺相如列傳》《蘇武傳》《張衡傳》為群文組合,進行素材提煉練習。
(一)藺相如
1.澠池會上,趙王鼓瑟而秦王不肯擊缶,藺相如跪行至前,看準時機以“頸血相濺”相脅。秦侍衛(wèi)拔刀相向,卻抵不過相如張目而叱,“左右皆靡”。秦王無奈擊缶。
精神品質(zhì):過人的機智剛勇,果敢而有氣勢,魄力非凡。
2.相如升遷后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平,揚言欲以辱相如。相如數(shù)次忍辱避匿,不與廉頗相爭,只因其深諳將相沖突于國有害,為大局穩(wěn)定,全然不計私仇。而當廉頗前來負荊請罪,相如則不計前嫌,與之成刎頸之交。
精神品質(zhì):顧全大局,氣度寬宏,眼光深遠,忍辱負重。
(二)蘇武
1.衛(wèi)律招降,先是舉劍相脅,蘇武無懼;又以利益相誘,蘇武不睬;最后,面對衛(wèi)律威逼利誘的丑惡嘴臉,蘇武忍無可忍,怒罵其舉動無節(jié),辱為人臣。
精神品質(zhì):大義凜然,嫉惡如仇,極具民族氣節(jié)。
2.匈奴的囚禁、斷糧、發(fā)配北海等種種生存磨折都無法消磨蘇武的求生意志。他嚙雪茹毛、掘鼠集草、紡網(wǎng)制弓……十九年如一日。那被臥起操持至節(jié)牦脫落的杖節(jié),是他一刻不忘漢朝的赤子之心的表征。
精神品質(zhì):忍辱負重,意志頑強,忠于祖國,矢志不渝。
(三)張衡
1.張衡貫通五經(jīng)六藝,文章不俗,其《二京賦》可與班固的《兩都賦》相匹敵。盡管才華遠高于世人,卻無傲慢之意。對于地方推舉、政府或大人物征召,他都辭不就職。
精神品質(zhì):才識非凡而不自傲;性情淡薄,不重官位權勢。
2.痛心于政風日下,曾撰文諷王侯官吏過度奢侈。任職期間,治理威嚴有方,所治之地政治清明,具有很高的治理才能。在復雜的政治形勢中,也能圖謀自保之策,頗具政治智慧。
精神品質(zhì):心憂天下,極具政治才干和政治智慧。
上述素材取自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次要人物同樣可以提取出豐富的素材。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趙王、秦王、繆賢等人亦值得分析。趙王在澠池之會后只記相如之功而忽略廉頗之勞,由此可見其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但同時,趙王虛懷納諫,知人善任,破格任用名不見經(jīng)傳的藺相如,又頗具明君風范。秦王雖被相如所騙,未得到和氏璧,但他非但沒殺相如,反而以禮相待,以維持兩國的關系,堪稱一位理性、顧全大局的政治家。繆賢在國家危如累卵、眾人一籌莫展之時,挺身而出推薦能人,其拳拳愛國之心可見?!短K武傳》中的李陵、衛(wèi)律等亦有其典型性。
二、小片段寫作指導:化素材為有效論據(jù)
教師可依據(jù)“精神品質(zhì)”要素擬論點供學生進行片段練習。如:
1.成大事者不僅要有勇氣,還要有智謀。
2.心中有大局,方能成大事。
3.世上慕名利者眾,而名重泰山者,卻往往不慕名利。
論點一,強調(diào)智勇雙全的重要性,藺相如的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燭之武退秦師、樊噲闖帳等皆可做論據(jù);論點二,強調(diào)大局觀念可成大事,可用藺相如的“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秦王為繼秦趙之歡不殺藺相如;論點三,可用藺相如雖為廉頗所辱但不與之計較的素材,亦可用張衡名滿天下卻不受征召。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能快速匹配素材,但其論證存在失焦問題。例如:
成大事者不僅要有勇氣,還要有智謀。鄭國遭秦晉圍攻,年華已經(jīng)老去的燭之武雖然有所推辭,但最后仍是接下任務、夜縋而出,順利進入秦營游說秦王,他用自己過人的辯才說服了秦王,拯救了危在旦夕的鄭國。
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求有理有據(jù),引證確切有力。乍看此文覺語言不俗、概述完整,但其論證偏離了“勇氣”“智謀”,論據(jù)所寫的“辯才”謀略算是智慧,但未點出“勇氣”。
論據(jù)應緊扣關鍵詞。因論點中“有勇氣”“有智謀”與“成大事者”構成因果關系,論據(jù)可用“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配合,同時應注意“勇氣”與“智慧”構成遞進關系??蓜h去“年華已經(jīng)老去”等無關緊要的詞句。此外,學生可再加一個同類論據(jù),使文段更豐富、更有說服力。以下為改后例文:
成大事者不僅要有勇氣,還要有智謀。燭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勸退秦師,不僅在于其臨危受命、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秦營的勇氣,還在于其憑借過人的辯才、深刻剖析存鄭之利滅鄭之弊的智慧。同理,樊噲之所以能在鴻門宴上保護劉邦,不僅在于其闖入軍帳、“死且不避”的勇氣,還在于其“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變通智慧。由此可見,勇氣是我們出發(fā)的舟船,智慧則讓我們度過險灘,登上成功的彼岸。
三、嘗試多樣論證:多個素材的有機搭配
素材提煉后可進行歸納組合:藺相如與蘇武均有“顧全大局、忍辱負重”的品質(zhì)和常人難及的剛勇;藺相如與張衡都是“智慧”的典型;蘇武和衛(wèi)律一個有義、一個無節(jié),構成鮮明對比。如此分類,有利于多種論證方式的展開。
(一)運用排比論證
同類素材可用排比論證。學生在寫作時容易忽略排比句的精簡,導致文段篇幅過長。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根據(jù)不同話題或關鍵詞剔除素材中的無關枝節(jié),對句式進行加工,力求言簡意賅、整齊有力,而后再與論點結合,形成有機的議論文段,如:
世上慕名利者眾,而名重泰山者,卻往往不慕名利。藺相如廷斥秦王、完璧歸趙引多少人仰慕不已,卻于廉頗對自己的名聲之辱看得很淡;蘇武杖節(jié)牧羊十九年令多少人敬重慨嘆,卻于歸國后的升任封賞之少毫不在乎;張衡博才多學,其所制渾天儀、地動儀讓多少人嘆為觀止,卻于朝廷官府的屢次征召全無興趣,“常從容淡靜”。他們看淡名利,而他們非凡的品格才華,卻為世人所重。
例文中用三個排比論據(jù),先說明人物舉動令人崇仰銘記,再以“卻”字轉折,引出人物淡泊名利的可貴品質(zhì),如此加工后的句式整齊而有氣勢。
(二)運用對比論證
相比于排比論證,對比論證更討巧,更富有張力。教師可有意培養(yǎng)學生的素材“組對”意識,如:在氣節(jié)上,蘇武的忠貞不二與衛(wèi)律的叛主背親形成對比;在勇氣上,在秦廷上顧笑自如的荊軻與戰(zhàn)栗不已的秦武陽形成對比;在信任上,劉邦對張良的言聽計從和項羽對范增的出爾反爾構成對比。
寫作時,學生容易出現(xiàn)“觀點+素材”簡單疊加的問題,忽略二者之間的銜接,教師可引導其將論點拆為相反的分論點,對之分別解釋后輔之以論據(jù)。如:
心中有大局,方能成大事。心懷大義,能讓一個人承受常人難忍的苦難,從而造就非凡成就。蘇武心中始終不忘大漢之尊,故能在囚禁、斷糧、發(fā)配北海牧羊等生存困境中堅守自我,舉動不凡的他不僅贏得了敵人的驚嘆,“以為神”,也成為無數(shù)中華兒女的精神楷模。相反,心里只有個人私利的,往往眼光狹隘,遭人唾棄。衛(wèi)律投降匈奴,為的是自己能獲“王”的稱號及“擁眾數(shù)萬”“馬畜彌山”的利益,而其所行,則是“斗兩主”“觀禍敗”的損人之舉,令人鄙視。因此,有無大局,演繹著不一樣的結局。
四、結語:素材積累的關鍵在運用
高中生議論文內(nèi)容干癟、不知所云,多與素材積累不足以及不會運用素材合理分析論點有關,這意味著僅僅積累素材是不夠的,針對具體論點有效使用素材,不論是對議論文初學者,還是對欲提升寫作水平者,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傳菠.認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次要人物[J].學語文,2020(2).
[2]湯廣文.一代雄主:《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秦王[J].學語文,2020(2).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廈門市直屬中小學2019年度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文言文群文閱讀設計”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zsx2019067】
作者簡介:莊培蓉(1991— ),女,福建省廈門實驗中學二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