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喆 邊麗梅 鄭 偉 張麗妍 孟繁盛
(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 內蒙古赤峰024031)
鮮食玉米是指具有特殊風味和品質, 在乳熟后期至蠟熟初期采收食用鮮果穗的玉米品種, 包括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 鮮食玉米因其鮮香軟糯、營養(yǎng)豐富,越來越多地進入消費者的視線。 2016 年,全國種植面積達126.73 萬hm2[1]。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qū)鮮食玉米產業(yè)快速發(fā)展, 種植鮮食玉米已為成為調整種植業(yè)結構的新手段。
赤峰市位于燕山丘陵北麓, 具有生產優(yōu)質玉米充裕的光、熱、水、土資源,隨著鮮食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 生產上也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 亞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是我國玉米生產中重要害蟲之一,在玉米抽穗后鉆蛀莖稈,可導致雌穗發(fā)育受阻而減產,且蛀孔處易倒折,在穗期蛀食玉米雌穗、籽粒,易造成籽粒缺損、霉爛。 鮮食玉米上的玉米螟為害較普通玉米更加嚴重,一年發(fā)生2 代,鮮食玉米的蟲蛀率更高,嚴重影響鮮食玉米品質,降低鮮食玉米的商品級別。 生產上目前關于玉米螟的防治措施,主要有3 種,分別為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藥劑防治[2]。因鮮食玉米是以鮮穗和罐頭上市為主, 食用采收期早,在鮮食玉米生長抽穗開花期的中期噴藥,易造成玉米籽粒的農藥殘留。 而且鮮食玉米的出口和加工量增加對玉米品質也提出更高要求, 應用化學藥劑引起的農藥殘留問題已成為鮮食玉米生產中不容忽視的主要問題。 玉米生產過程中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防效最高、 面積最廣的一種生物防治方法[3],防效可達到75%[4-5]。
試驗于2020 年在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10 號試驗基地(41.30°N、118.87°E)實施,試驗地為棕壤土, 前茬為玉米, 土壤有機質 17.4 g/kg, 堿解氮109 mg/kg, 速效磷 17.2 mg/kg, 速效鉀 137 mg/kg。2020 年玉米生長季(4 月 15 日至 10 月 15 日)降雨量為412.6 mm。
采用大區(qū)試驗設計,對照區(qū)設60 畝,放蜂區(qū)設60 畝,供試材料為松毛蟲赤眼蜂,對照區(qū)選擇距放蜂區(qū)上風頭500 m 以外的鮮食玉米田,防治品種為鮮食玉米赤糯6 號,其余田間管理措施同大田生產。
1.3.1 化蛹進度調查 5 月下旬開始在放蜂區(qū)域剝查玉米秸稈100 株,統(tǒng)計秸稈內越冬幼蟲的死、活蟲或蛹(殼)及數(shù)量,計算化蛹率。
式中,A為化蛹率(%);P為活蛹數(shù)(頭);Pm為死蛹數(shù)(頭);Pd為蛹殼數(shù)(頭);L為活幼蟲數(shù)(頭);Ld為死幼蟲數(shù)(頭)。
1.3.2 田間卵量調查 6 月上中旬對一代玉米螟進行落卵量調查,7 月下旬對二代玉米螟進行落卵量調查。 調查采取5 點取樣法,每點調查連續(xù)生長的玉米20 株。 每天下午調查玉米的落卵情況,并做標記。 當百株累計卵量達到1~2 塊時,為產卵初期。
1.4.1 放蜂時間 一代玉米螟: 當玉米螟越冬代幼蟲化蛹率達20%時后推10 d 或田間達到產卵初期時,為第1 次放蜂時間;間隔5~7 d 為第2 次放蜂時間。 二代玉米螟:7 月末至8 月初二代玉米螟達到產卵初期時,為第3 次放蜂時間。
1.4.2 放蜂數(shù)量與點數(shù) 放蜂數(shù)量: 一代玉米螟防治,一般年份放蜂總量為1.5 萬頭/畝,分2 次放蜂,放蜂量第1 次占40%,第2 次占60%。 二代玉米螟防治,一般年份放蜂總量為1.0 萬~1.5 萬頭/畝。 放蜂點數(shù):每畝放蜂點2~3 個,均勻分布。
選擇晴天無露水時放置蜂卡;高溫干旱季節(jié),選擇在清晨、傍晚或田間灌水后放置蜂卡。
1.5.1 卵寄生率調查 每次放蜂后5 d 對放蜂區(qū)和對照區(qū)進行田間卵量和卵寄生率調查, 并計算校正寄生率。 調查方法:隨機采集玉米螟卵塊20 塊,放置培養(yǎng)皿內3 d 后,檢查記錄玉米螟卵寄生情況。
校正寄生率(%)=(放蜂處理卵寄生率-空白對照卵寄生率)/(1-空白對照卵寄生率)×100。
1.5.2 防治效果調查 收獲前,每處理區(qū)隨機取3 點,每點取 20 株,調查被害株數(shù)、蟲孔數(shù)、活蟲數(shù),計算被害株率、百稈蟲孔數(shù)、百株活蟲數(shù),計算防效。
被害株減退率(%)=(空白對照被害株率-放蜂處理被害株率)/空白對照被害株率×100。
蟲口減退率(%)=(空白對照百株活蟲-放蜂處理百株活蟲)/空白對照百株活蟲×100。
蟲孔減退率(%)=(空白對照百稈蟲孔-放蜂處理百稈蟲孔)/空白對照百稈蟲孔×100。
平均防效(%)=(被害株減退率+蟲口減退率+蟲孔減退率)/3。
釋放赤眼蜂處理示范區(qū)玉米螟卵寄生率平均為83.3%,未放蜂對照區(qū)玉米螟卵寄生率平均為10.0%,校正寄生率為81.4%(表1)。
表1 釋放赤眼蜂對玉米螟卵寄生率
釋放眼蜂對玉米螟的防治效果見表2。釋放赤眼蜂處理對玉米螟被害株、 蟲口和蟲孔的減退率分別為80.8%、82.9%和81.9%,平均防治效果達81.9%。
表2 釋放赤眼蜂對玉米螟的田間防治效果
近年來,鮮食玉米發(fā)展迅速,根據(jù)內蒙古自治區(qū)大力發(fā)展高產、優(yōu)質、高效、生態(tài)、安全特色農業(yè)的要求, 種植鮮食玉米將要成為這一地區(qū)種植業(yè)結構調整的新亮點。 玉米螟作為鮮食玉米田的重要害蟲之一, 使用化學藥劑防治導致了產生抗藥性及環(huán)境的污染,另外化學藥劑防治具有成本較高、費時費力等缺點,因此尋找更經濟、安全、 有效的防治手段是本地區(qū)鮮食玉米田玉米螟防治工作重點之一。
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蜂, 可以寄生多種昆蟲的卵。 釋放天敵防治玉米螟,增加了害蟲的寄生率,產生較好的防治效果。 余金詠等研究表明,在秦皇島地區(qū)春玉米田和夏玉米田釋放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明顯,玉米螟卵寄生率分別為80.0%和81.4%,夏玉米田的的蛀莖蟲孔減退率為53.1%,蛀穗蟲孔減退率為69.6%[6]。 本研究調查顯示,在鮮食玉米田的玉米螟卵寄生率達81.4%,防治效果達81.9%。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不僅提高了鮮食玉米果穗的品質和外觀商品性,還實現(xiàn)了無環(huán)境污染、農藥殘留,保護了天敵。 放蜂技術方法簡單易操作,勞動強度小,可節(jié)省大量的人工,防治成本相對較低。 邢華的研究表明,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每人每天可防治200 畝,而使用農藥只能防治5 畝[7]。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大面積推廣應用[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