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慢性肺病,這類患者大多都會出現(xiàn)氣流阻塞,同時在病情逐步發(fā)展后還會導致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或是呼吸衰竭,不但影響患者的肺功能,嚴重情況下還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1]。臨床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是大多會忽視對患者的康復護理[2]。本研究特選取本院124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別采取常規(guī)性護理和康復護理,研究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接收的124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2 例。對照組男34 例,女28 例;年齡47~69 歲,平均年齡(58.29±10.00)歲。觀察組男33 例,女29 例;年齡48~68 歲,平均年齡(58.88±9.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應用常規(guī)性護理。遵照醫(yī)囑對患者施藥,對患者進行各項日常護理,保持好更為舒適且適宜的住院環(huán)境,隨時掌握患者的病情,在相應情況下對患者實施去痰、抗感染等治療,同時與患者及患者親屬間構建良好的關系。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康復護理,具體如下。①運動康復護理:護理人員需要給患者制訂出更具針對性的運動方案,運動1 次/d,20 min/次,可以進行打太極、散步等運動,在運動期間需要減慢節(jié)奏?;颊卟∏橛行Ц纳坪罂梢赃M行體力鍛煉,指導患者進行四肢運動,可進行慢跑、爬樓梯等,10~20 min/次,4 次/d,各項訓練均需要依序而行,以增強患者對于運動的總耐受性。②呼吸鍛煉:護理人員需要引導患者進行各項呼吸訓練,包括膈肌呼吸、縮唇呼吸,每組6 次,每種呼吸鍛煉3 組/d;同時,還需要告知患者正確咳嗽方式,咳嗽時 需要保持好站位或是坐位,將上身微微前傾,深呼吸并屏氣后持續(xù)進行3 次咳嗽;引導患者開展腹式呼吸,護理人員需要將雙手放至患者的肋骨下緣,輔助其緩慢進行吸氣,同時放松肩膀,并主動朝外突出腹部,以頂至護理人員的手,屏氣2 s 后呼氣并放松腹部;將各個訓練動作重復8 次,時間15 min,3 次/d。③輔助性護理: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干預,關注患者的心理。對于飲食,護理人員需要告知患者攝取高蛋白質、維生素類食物,并告知患者多喝水,嚴禁煙酒。對于有負性心理的患者而言,護理人員需要進行心理疏導,可以借助榜樣法、傾訴型溝通與交流等,以幫助患者排解負性情緒。還可以將患者拉至微信群中,可以邀請恢復更為理想的患者說一說各自的治療經(jīng)歷、感想,以提升其余患者對于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以借助微信群處理患者的各類問題,并告知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治療與護理對策、預后等,防止患者被網(wǎng)絡中的各類虛假信息所誤導,以此提升患者對于治療的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①動脈血氣指標,護理前后檢測患者的動脈血氣指標,包括SpO2、PaO2、PaCO2。②肺功能指標,護理前后檢測患者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FVC、FEV1/FVC。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SpO2、PaO2、PaC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pO2、P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動脈血氣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FEV1、FVC、FEV1/FVC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FEV1、FVC、FEV1/FVC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長期性氣流受限,其氣道中炎性反應明顯,還會引發(fā)支氣管纖毛運動障礙,使患者肺部免疫能力、抵抗能力均有所下降,肺部各吞噬細胞對病菌的殺滅能力也有所減弱,胸廓、肺順應性均較弱,易出現(xiàn)支氣管痙攣,使通氣功能、換氣功能均發(fā)生受限,嚴重影響運動和呼吸功能[3]。以往臨床中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大多應用常規(guī)性護理,其各項護理無針對性,護理人員只是遵照醫(yī)囑進行,缺少人性化,護理效果不夠理想[4]。
康復護理是在常規(guī)性護理的前提下應用綜合性、專業(yè)性的護理對策,以促進患者各臨床癥狀體征均能夠最大程度好轉,并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5]。康復護理是借助運動、呼吸鍛煉、心理開導、飲食等方面的對策,促進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6]。在本次研究中,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應用運動康復鍛煉,先輔助患者進行打太極、散步等運動,在其病情逐步好轉后再加強其他體力鍛煉,讓患者各項運動功能盡早恢復,最終改善其生活質量[7,8]。同時借助各項呼吸訓練,定時、定量輔助患者進行更為科學且高效的呼吸鍛煉,包括膈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在呼吸鍛煉結束后患者的各項呼吸通氣功能明顯好轉,能夠使肺功能盡早得到恢復[9,10]。另外,還需要對患者實施飲食、心理等方面的護理,飲食需要保障患者能夠攝取更為充足的營養(yǎng),以增強其抵抗力和免疫力。心理需要參照患者的各種負性情緒,告知其疾病相關知識、康復理想的案例等,提升患者治療疾病的自信心[11,12]。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用康復護理能夠改善其肺功能指標和血氣指標,能夠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促進其疾病康復,臨床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