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濟源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耳鼻喉科,河南 濟源 459000)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類型,其患病率占耳鼻喉科疾病的3.0% ~4.0%,常會引起小兒或成人聽力下降[1]。西醫(yī)治療以糖皮質激素、祛痰等藥物,但西藥應用起效慢、不良反應多,治療后易反復發(fā)作,甚至會發(fā)生永久性鼓膜穿孔,治療效果欠佳[2]。因此聯(lián)合協(xié)同藥物進一步增強臨床效果,促使患者盡快恢復則顯得十分必要。中醫(yī)將本病歸屬于“耳閉”范疇,邪毒滯留耳竅,蒙蔽清陽;或外邪侵襲引起痰濕,留滯耳內(nèi),使耳竅閉滯,日久瘀滯耳部脈絡,耳竅失養(yǎng)[3]。耳聾左慈丸來源于《重訂廣溫熱論》,有補肝益腎、通耳竅功效。宣肺通竅湯有疏風清熱、通竅利耳之功。現(xiàn)本研究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耳聾左慈丸聯(lián)合宣肺通竅湯治療,報道如下。
該研究通過本院審批標準,且審核通過。選取濟源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80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即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18 ~65歲, 平 均(39.81±6.48) 歲; 病 程10 ~30 周, 平均(18.84±5.63)周;單耳29例,雙耳11例。觀察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18 ~65 歲,平均(41.05±6.51)歲;病程10 ~32 周,平均(20.01±5.72) 周;單耳30例,雙耳10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納入標準:(1) 患者伴有典型的耳塞、耳鳴、耳痛及聽力下降等癥狀,符合《中耳炎臨床分類和手術分型指南(2012)》[4]中疾病標準;(2)病程時間≥2 個月;(3)近期未接受糖皮質激素等西藥治療;(4)精神狀況良好,認知清晰;(5) 患者知情研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1) 曾有耳部疾病史、鼓室積液疾病者;(2)伴心、肝、腎等臟器障礙;(3)精神障礙性疾病、認知異常者;(4) 研究期間退出者。
兩組患者常規(guī)西藥治療,口服,羅紅霉素膠囊( 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292),150 mg,2 次/d;桉檸蒎腸溶軟膠囊( 北京九和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401),300 mg,2 次/d;晨起空腹頓服醋酸潑尼松片( 天津天藥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689),20 mg,連續(xù)7 d,隨后每2 d 減少劑量至停藥。
對照組采用耳聾左慈丸( 西安碑林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3678,9 g/丸)治療,口服,每次1 丸,2 次/d;1 周為1 個療程,共2 個療程。觀察組采用耳聾左慈丸聯(lián)合宣肺通竅湯治療,耳聾左慈丸用法用量同對照組,宣肺通竅湯:連翹、金銀花、柴胡均15 g,桔梗、桑白皮、辛夷花、茯苓、葶藶子、路路通均10 g,白僵蠶、甘草均6 g。上述為1 劑藥方,醫(yī)院中藥房科室統(tǒng)一煎煮,每劑煎煮取300 mL 藥汁,1 次口服150 mL,2 次/d。1周為1 個療程,共2 個療程。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依據(jù)相關文獻[5]進行評價,顯效:耳鳴、耳塞等癥狀消失,聽力恢復,純音聽力測試氣骨導差低于10 dB,鼓室曲線A 型;有效:癥狀減輕,聽力提高,純音聽力測試氣導增加10 ~20dB,鼓室曲線為As 型;無效:癥狀未改善,其他檢查無變化或加重;(2) 比較兩組患者耳鳴、耳塞等癥狀消失、聽力恢復及中耳黏膜水腫減輕時間;(3) 比較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即于治療前、治療后進行測定,先對患者抽取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 及白細胞介素-6(IL-6)。
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經(jīng)±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shù)資料經(jīng)n(%)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治療有效率(97.50%) 高于對照組(7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觀察組耳鳴、耳塞等癥狀消失、聽力恢復及中耳黏膜水腫減輕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s )單位:d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s )單位:d
例數(shù) 耳癥鳴狀、消耳失塞時等間聽力時恢間復 中耳減黏輕膜時水間腫組別 觀察組 40 5.31±1.68 9.53±2.54 7.51±1.92對照組 40 9.86±2.04 13.17±3.29 10.14±2.15 t 10.889 5.539 5.771 P 0.001 0.002 0.002
兩 組 治 療 前CRP、TNF-α、IL-6 表 達 水 平 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CRP、TNF-α、IL-6 表達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
1) TNF-α/(ng·L-1)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組別 例數(shù) CRP/(mg·L-IL-6(ng·L-1)治療前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5.01±1.22 1.05±0.37 70.53±12.58 28.46±9.98 10.16±2.49 3.18±1.08對照組 40 4.96±1.25 2.98±0.42 69.64±13.03 42.78±10.16 9.98±2.45 5.65±1.12 t 0.181 21.808 0.311 6.359 0.326 10.040 P 0.428 0.001 0.378 0.002 0.373 0.001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因素較多,主要為:(1) 咽鼓管關閉功能異常,其關閉不全導致細菌、病毒等各種病原體侵入咽鼓管,引起疾病發(fā)生;(2)免疫反應異常,使大量變應原不斷沉積在鼻黏膜表面,并結合肥大細胞,導致各種生物活性物質的釋放,以此引起咽鼓管充血,或黏液分泌量增加,排出量減低,以此堵塞咽鼓管,致慢性分泌性中耳炎[6]。常規(guī)西醫(yī)以抗生素、減少變態(tài)反應等方法進行治療,具有一定效果,但部分患者效果欠佳,起效緩慢、復發(fā)率高。中醫(yī)將此疾病歸屬于“耳閉”范疇,《證治匯補·卷之四》記載“腎開竅于耳,而能聽聲音,肺也,因肺主氣,一身之氣貫于耳故也”。由此可見耳病發(fā)生與肺臟密切,外邪首先侵犯肺部,肺氣宣發(fā)肅降受限致耳病發(fā)生。因此從肺論治立論可進行相關治療方法。
耳聾左慈丸有補肝益腎、通耳竅功效,其基本成分中熟地黃有滋肝補腎、滋陰生津、添精益髓的功效;山茱萸有補肝益腎的作用;澤瀉利濕泄腎濁;茯苓健脾除濕;牡丹皮清熱除濕;磁石平肝潛陽、聰耳明目;諸藥合奏滋肝補腎、清熱除濕、通耳利竅的功效[7]。宣肺通竅湯有疏風清熱、通竅利耳之功,基本方中連翹可清熱解毒,金銀花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功,預防濕熱病邪入侵;柴胡起到疏肝解郁、清熱解表、升陽補氣的作用;桔梗有清熱除濕、宣肺散氣之功;辛夷花、白芷有祛風散寒。宣肺通竅、通鼻的功效;茯苓利水除濕,預防痰液聚集于耳竅;路路通可通絡通經(jīng)、祛風除濕;白僵蠶有祛風化痰、通絡解痙、散結消腫功效;輔以甘草調和諸藥,消除藥物毒性,增強藥物效果,共奏宣肺散氣、通利耳竅功效。
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治療有效率97.50% 高于對照組的75.0%,耳鳴、耳塞等癥狀消失、聽力恢復及中耳黏膜水腫減輕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后CRP、TNF-α、IL-6 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耳聾左慈丸聯(lián)合宣肺通竅湯治療,效果顯著,可在短時間內(nèi)恢復耳鳴、耳塞等癥狀,改善患者聽力功能;同時因該病伴明顯的炎癥反應,機體釋放炎癥介質,造成炎癥損傷。此時采用耳聾左慈丸聯(lián)合宣肺通竅湯,進而能降低機體炎癥反應,促使患者更好恢復。
綜上所述,耳聾左慈丸聯(lián)合宣肺通竅湯治療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顯著,臨床癥狀消失快,機體炎癥反應降低明顯,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