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
纏花就是用多色絲線,在紙板和銅絲上纏繞,纏出各種花朵或小動物,其中以女子發(fā)簪等飾品居多,故纏花藝人又稱“簪娘”。雖是姑娘家的精巧活,但云南小伙于舟做起來毫不遜色,他憑著一股子熱情和精湛的技藝驚艷網(wǎng)絡(luò),被網(wǎng)友稱為“寶藏男孩”。
小伙挑戰(zhàn)“簪娘”女工
于舟從小喜歡手工藝,上小學時,他用竹筒、小木棒、牛皮紙、尼龍繩做了一只會發(fā)聲的竹蟬:將竹蟬頭頂牽出的線拴在帶樹脂的木棒上,手握小木棒并揮動旋轉(zhuǎn)竹蟬,竹蟬便發(fā)出“吱吱”的聲音,很是神奇。
由于對藝術(shù)、手工藝癡迷,高中畢業(yè)后,于舟考取云南省藝術(shù)學院設(shè)計系視覺傳達專業(yè),系統(tǒng)學習平面設(shè)計、產(chǎn)品設(shè)計、包裝形象、廣告宣傳等。畢業(yè)后,他做過廣告設(shè)計,也從事過人體彩繪。對于后來為什么改行專注做纏花,完全是一個偶然。
那是2020年年初的一天,于舟在抖音平臺看到一個纏花發(fā)簪的視頻,那個發(fā)簪十八瓣絲線花片層疊在一起,珠白絳紅的流蘇點綴,雀藍色葉片綴著金邊……一下子吸引了他的眼球。
接連幾天,于舟不斷刷到纏花視頻,便萌生了自己動手制作的念頭。然而,纏花都是女孩子做的,一個大男孩能做嗎?他的內(nèi)心非常矛盾,倒是朋友的一句話讓他改變了想法:“繼承傳統(tǒng)的非遺技藝不論男女,男孩做刺繡的都有,做纏花難道不行嗎?”
于舟打消顧慮,買來蠶絲、卡紙、銅絲、顏料等材料,又購買了尖嘴鉗、剪刀、鑷子、珠針、膠水、熱熔槍等工具……作為一個纏花“小白”,他無從下手,好在互聯(lián)網(wǎng)有纏花教程的視頻,于舟通過各大網(wǎng)站、貼吧、微博手工達人分享的教程,一遍遍地觀看學習??磩e人做似乎很容易,可等到自己動手時,一切都不聽使喚。
最困難的是各種花型不好掌控,稍有走偏,花就不像花了,用蠶絲纏繞時,初學者經(jīng)常會滑線露白。那段時間,于舟把自己關(guān)在房里,從一個花瓣、一片葉子開始做,先是用筆畫出形狀,然后剪出來,纏繞,上色,最后組裝,定型。經(jīng)過近四個月的實操,第一件作品“朱墨”誕生了,這是一朵“黑蓮”發(fā)簪,在配色上,于舟做了大膽嘗試,花瓣顏色由八片黑色花瓣包裹八片紅色小花瓣,外圍是五片鈦白色的葉子來中和黑紅顏色的搭配,朋友們看了,都說構(gòu)思奇特。
生活中尋找靈感
“一入簪坑深似?!?,第一件纏花作品受到肯定后,于舟便一發(fā)不可收。工作室堆滿了各種各樣的配飾,花瓣、珍珠、米珠、蝶貝……纏花是精細活,要有耐心和定力,于舟常常一做就是一整天。
纏花做法繁瑣,一根細絲線不停地圍著卡紙繞圈,才能做成一片花瓣。按照于舟的速度,中等大小的牡丹花片一個小時只能制作五個。一個簡單的作品,需要五六個小時才能制作完成;一些非常精美的作品,需要兩到三天。纏花制作,技藝上嫻熟了,做一個作品不難,難的是創(chuàng)意。模仿網(wǎng)上纏花達人做的,只能作為練習,真正出自己的作品,還得有自己的風格。
于舟開始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2020年7月,他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看到一千多年前古人留下的精美壁畫,無比震撼,突然想到把敦煌壁畫融入纏花作品中,這肯定是一個不錯的創(chuàng)意。
回來后,于舟結(jié)合古人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了“敦煌系列”纏花作品:《敦煌·梵修》《敦煌·瑤華調(diào)》《敦煌·凝光煉彩》等,尤其是《敦煌·梵修》作品,朱褐色蓮花配翡翠色花蕊,淺綠色葉片婀娜多姿,金色的飾物點綴其間,整個作品超凡脫俗,寓意深遠。
除了這組“敦煌系列”,于舟還創(chuàng)作了“梳篦系列”。梳篦和秀發(fā)一向是相依相伴的,玉白色的梳篦上面做了梅蘭竹菊,稱為“四君梳篦”。 “敦煌系列”的色彩華麗奔放又沉郁穩(wěn)重,“梳篦系列”更帶有古樸淡雅的氣質(zhì)。
最讓于舟得意的是那件《敦煌·凝光煉彩》,采用敦煌壁畫中的橘色和綠色作為主色調(diào),花瓣的顏色由橘色漸變成淺綠,增加層次感。這要高超的上色技巧,顏色過渡要看不到痕跡,花朵左側(cè)配以光圈,光圈頂部用銅珠加以點綴,美得不可方物。
2021年6月,于舟把纏花作品發(fā)到短視頻平臺,獲得百萬的播放量,兩萬多點贊。人民日報微博、環(huán)球網(wǎng)也點贊轉(zhuǎn)發(fā),安徽衛(wèi)視報道了于舟做纏花的事跡。于舟也因此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時會一起直播制作纏花,除了在直播間解答粉絲的疑難,他們也聊年輕人對非遺技藝的堅守,切切實實感受到新國潮風對人們思想的改變。特別是這兩年漢服興起,對纏花的需求量大大提高,這讓于舟覺得纏花行業(yè)是有前景的。
于舟會把纏花作品送給朋友,有一次,他送給一位女性朋友結(jié)婚的禮物——鳳凰發(fā)簪,還取了很美的名字“永慕”。這件發(fā)簪是一只金色的鳳凰,配以金色的流蘇,末端用米珠加以點綴,顯得雍容華貴,古典美呼之欲出。這位朋友舉行的是漢服婚禮,她穿著秀禾服,戴著于舟送的古風味十足的發(fā)簪,整個一位古典美人向賓客們走來,大家鼓掌稱贊。
讓傳統(tǒng)工藝“活”起來
于舟說,纏花是汲取多種美術(shù)的精華,融匯了繪畫、剪紙、景泰藍、刺繡、編織、雕塑等工藝的特點,是一種高雅的表現(xiàn)手法和藝術(shù)形式,人們稱它是“立體繡花”“線藝雕塑”“立體工筆畫”。對于制作纏花,從選取配色到花型,再到整體構(gòu)造,他從不吝惜耗費太多時間在里面。
整理好素材,于舟會打好草圖,然后開始制作。從材料到成品,成品到視頻錄制,他會精細到每一個點,讓它確保和現(xiàn)實中看到的一個樣。每件作品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剎那驚艷的背后有很長時間的辛勞付出。
有許多網(wǎng)友感嘆:這該是怎樣的寶藏男孩?。∫晃痪W(wǎng)名叫“霓裳”的女孩向于舟請教纏花技藝。她聲稱被于舟帶入坑了。
纏葉片時,“霓裳”問怎樣纏才能不滑線露白?于舟說,線的走向要按照花瓣的角度纏,纏的時候按疊線的纏法?;ò昀p完了,“霓裳”又問穿花瓣怎么穿?于舟告訴她,將銅絲依次穿過花瓣,從第一片開始,也要從第一片結(jié)束,這樣就得到一個圓環(huán),穿的時候采用單線繞五角星的方式,這樣花瓣才不會上下晃動。每隔兩片花瓣繞一下,依次繞,直到正反面都是五角星之后,用這根單線和之前的半根擰在一起。最后,固定到簪子主體上。雖然于舟對她講得詳細,但“霓裳”反反復復操作了好幾天才掌握。如今,“霓裳”也能獨立完成一件纏花作品了。
很多人都向他訂制,這讓于舟有不錯的收入,他真正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了事業(yè)。但他的作品多次被人仿制然后掛到網(wǎng)店出售,這讓于舟很氣憤,由于維權(quán)成本略高,很多時候他只能不了了之。
隨著漢服受到女孩們追捧,纏花也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于舟覺得,要把纏花技藝做好,除了博采眾長,還要有自己的風格,這樣才能讓纏花這項非遺技藝“活”起來。
責編/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