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旦
(義烏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義烏 322000)
以往的留學生國情教育,以知識輸入為導向。在課堂上,多以老師“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呈現,教學模式較平面化。教學內容以現有教材內容為主,未能結合本地區(qū)、本校的特色進行深入教學,缺乏校本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關注互聯網、新媒體對留學生認知價值的影響,沒有利用“互聯網+教學”對留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針對傳統課程的問題,本輪課程思政項目進行教學重構。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來華留學生的思想教育,由于群體的特殊性,不僅要有中國特色,還要具備包容多元文化的內涵素養(yǎng)。中國特色體現在樹立“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理念,同時培養(yǎng)守法、友善、包容的品性,提高對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學會正確處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關系。[2]
除此以外,留學生思想教育不應僅限于課堂,還應通過實踐深化認同。地方文化與人文精神中不乏體現修身成德、開放包容、心懷天下的優(yōu)秀品質,將優(yōu)秀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融于教學,對培養(yǎng)留學生的內在素養(yǎng)和價值導向起積極作用。[3]因此,將地方文化融于課程,為留學生開展第二課堂、文化體驗、孔子講堂、紅旅參觀等實踐活動,讓留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主動探究,深化留學生對地方基本情況的感性認識,以文化人,發(fā)揮文化育人的功能,增強留學生對地方的認同感,成為傳播和弘揚地方文化的使者,講好地方故事。留學生可以將本國的優(yōu)秀文化與中國地方文化相結合,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增強影響力和輻射力,塑造“新浙江人”。
以往的留學生國情教學,以通識課程為基本教學構成單位,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一般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教授,本質上以知識輸入為導向,容易出現“填鴨式”課堂。為達到“講好中國故事”的教學目的,新型國情課需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構建“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并重的教學。為此,教學內容以模塊化教學體系重構,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大模塊:通識知識模塊、地域特色模塊、國際公民模塊和第二課堂模塊。
通識知識模塊從宏觀視角了解中國,從地理、歷史、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書法繪畫、經濟、科學技術、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體育武術、傳統節(jié)日與飲食、文化遺產等方面介紹中國國情,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制度、經濟、政治等方面的通識性知識。思想教育主要體現在尊重中國領土主權與完整、了解和尊重中國基本國情和制度、了解優(yōu)秀傳統價值理念“仁、義、禮、智、信”、了解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人文修養(yǎng)與文化內涵等方面。
地域通識模塊緊扣浙江、義烏的實際案例,從留學生喜聞樂見的身邊事入手,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將“浙商精神”“義烏精神”“真理的味道”“敲糖幫”“湖畔詩社”等內容融入教學,將思想文化元素融入課堂。思想教育主要體現在了解和尊重浙江的基本地情、了解浙江“求真務實、誠信和諧、開放圖強”的精神文化內涵、了解義烏“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創(chuàng)新精神、了解浙江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等方面。
國際公民模塊包含德語培養(yǎng)、法治意識和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留學生教育不僅是中華文化特色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還要與時俱進地借鑒世界其他地區(qū)在思想教育方面的精髓,培養(yǎng)守法、友善、包容的國際公民。樹立“仁、義、禮、智、信”的核心價值理念,結合新時期特點,培養(yǎng)學生團結友愛、謙虛禮貌、自強不息、勤勞節(jié)儉的品質;培養(yǎng)留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尊重和遵守中國法律,做一名守法的國際公民;樹立留學生的安全意識,包括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
第二課堂模塊是通過體驗中國傳統文化、參觀紅色旅游線路、孔子講堂、法律法規(guī)講座、志愿者等實踐活動增強對中國文化、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傳播中國好聲音?!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蓖ㄟ^深化實踐,讓留學生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價值,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培養(yǎng)具有影響力的“文化使者”[4]。
以往教學方法,以線下課堂教學為主,容易出現老師“一言堂”的局面。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弱決定成績的優(yōu)劣;教學僅限于課堂時間,對于課前、課后缺乏有效的利用和監(jiān)督。為打破單純知識輸入的傳統教學模式,延長有效教學時間,將采用“互聯網+”激發(fā)——交流式教學法。
有別于以往教學模式,“互聯網+”線上教學平臺打破原有課堂的時空局限,讓以往課堂從封閉轉向開放,提供在線課程、線上學習資料庫等共享資源,不僅可以匯聚大量線上課程,供留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而且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學習空間和學習方式,彌合地區(qū)、校際差異帶來的教育鴻溝,有效利用課前與課后時間。一方面,課前通過學習軟件布置預習任務,通過后臺數據實時跟進學生的預習情況;課上利用點名、搶答、參與賦分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專注力;課后利用練習題庫布置作業(yè),也可進行一對一的答疑解惑,通過后臺數據記錄學習情況。另一方面,通過對學生學習習慣和行為軌跡的跟蹤分析,挖掘學生的“價值需求側”,有針對性地供給價值觀教育內容。與此同時,“激發(fā)——交流式”課堂教學是將教師的“講”與“評”(較少時間)、師生間的“議”(較多時間)、學生間的“辯”(較多時間)與“思”(貫穿全過程)結合起來的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雙向交流式課堂教學法。學生通過課前思、課中議、課中辯等方式參與課堂教學。這樣一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并聯系專業(yè)和課程特色、聯系實際的教學模式,不僅受到學生的認可,還為學生提供更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機會。
除此以外,結合地方特色重構主題——案例式教學法。授課教師會甄別和篩選單元內容,結合學生學習興趣點及知識背景,將單元內容拆分成若干主題,并搜集與主題相關的熱點案例,讓學生在課上學習與討論。以《中國經濟》章節(jié)為例,分設“環(huán)境與經濟”“互聯網+與經濟”“一帶一路與經濟”三個分主題,每一個分主題分別鏈接“義烏李祖村的發(fā)展”“移動支付、跨境電商”“外國人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三個案例,圍繞熟悉的案例,學生們在課堂上分小組討論,并在討論結束后進行組內組間評價,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
除了課堂教學改革外,在實踐中學習也是重要的改革內容,即第二課堂沉浸式教學。學院和教師組織學生到社會生活現場、文化實踐基地、孔子講堂等第二課堂中學習有關知識、體驗多元文化。通過現場觀察、調查和體驗,深化學生對中國基本情況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真實的中國。
以往的課程教學,忽略網絡對當代大學生價值導向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如何用辯證的思維看待網絡輿情、社會熱點是思想教育的重點。如何引導留學生“以正視聽”和“準確辨別”是教學重點。不論是知識傳授還是價值引導,都是學生認知領域觀念的重構過程。在“互聯網+”時代,思想教育不能套用以往課堂的話語體系,要建立新的價值引導范式,形成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的新形式。相對于線下以往課堂,網絡價值認知的構建是一個從單一走向立體化的過程,也就是讓主流價值觀由原先單一的課堂單向傳播變?yōu)檎n堂和網絡空間雙維傳播的過程。為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該利用互聯網引導留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新媒體建立交互機制,通過微信等新媒體發(fā)揮“互動”“服務”和“宣傳”功能。通過信息交流建立“互動”機制,增強留學生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利用公眾號功能建立“服務”機制,解決學生對“信息搜索”的需求,增強留學生對校園媒體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利用公眾號推送、鏈接分享等方式建立“宣傳”機制,踐行中國主流價值觀,用他們的聲音講出中國故事,增強引導力和影響力。
除此以外,國情課知識中需要融入“隱性教育”功能,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實現“價值引領”,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格局,構建“認知—認同—踐行”全過程思想教育模式?!罢J知”是讓國際學生從多元文化共享角度加深對中國國情文化的認識;“認同”是用多種途徑和方法讓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和價值理解認同;“踐行”是國際學生展示自己參與的、獨特的中國形象和中國故事。秉持全方位全過程全員教學的理念,將思想文化元素融入四大教學模塊,以國家大局和地域特色、認同中國與國際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為主形成多方聯動的協同培養(yǎng)機制(如圖1所示)。
圖1 “三位一體育人模式”
通過中國通識和地域特色的客觀真實展現,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加深對中國基本政策制度和國情、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近年來中國(浙江、義烏)發(fā)展成就和社會變革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中華觀”,提高國際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核心價值的認同。同時,加深對浙江、義烏的感情,塑造“新浙江人”“新義烏人”。
以“學生為中心”,激勵留學生及時主動學習,適時調整學習策略,通過“隱性教育”方式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根據考核與評價的結果來看,留學生的總評成績平均分顯著提升,標準差下降,課堂滿意度的問卷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學生樂于學習地方文化。
留學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對高校教師隊伍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需提高文化涵養(yǎng)、拓展知識深度與廣度。同時,需要完善課程建設,編寫較實用的校本教材,建設案例庫,以點帶面,樹立榜樣和典型,推動留學生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取得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