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樺 李春雷 張孟涵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食品藥品與環(huán)境犯罪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隨著塑料制品的急劇增加,預計2060年全球的塑料廢物將達2.7億t[1]。塑料廢物在自然界中經風化、光照等過程最終分解為塑料碎片,造成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污染。微塑料是指直徑為1 μm~5 mm、既不溶于水也不可生物降解的合成聚合物,其化學性質極其穩(wěn)定,半衰期長達數百年之久,可對環(huán)境造成持久性污染[2-3]。
作為一種獨立的新型污染物,MPs不同于普通的固體塑料廢物,其體積微小,具有極強遷移性,可隨著水循環(huán)、大氣循環(huán)在全球范圍內傳播,也可以被自然界中的生物體攝入累積,最終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的日常食品中[4-5]。MPs可以對生物體誘發(fā)細胞毒性和氧化應激反應,造成健康隱患[6]。近年來,MPs在牛奶、食鹽、海鮮等食品中被檢出引起了各國對食品中MPs污染的關注[7-11]。目前,中國對于食品中MPs污染的專門防治仍處于空白狀態(tài)[12]。為此,文章擬從食品中MPs污染的現狀入手,梳理國內外防治MPs污染的政策法規(guī),并針對食品中MPs污染的防治提出對策建議,旨在為中國今后開展食品中微塑料污染防治的相關工作提供依據。
根據形成過程的不同,可將MPs分為初級微塑料和次級微塑料。初級微塑料主要指未經降解過程、大小在1 μm~5 mm的塑料微粒,例如添加在磨砂膏、牙膏中的塑料微珠及輪胎磨損時產生的塑料纖維等。作為農業(yè)大國,中國所使用的有機肥料是初級微塑料的重要來源[13],2018年中國農業(yè)生產中使用的有機肥料達1.381×107t,其中MPs含量達895個/kg。污水污泥排放是初級微塑料的另一重要來源,中國每千克干污泥中可檢測到(22.7±12.1)×103個MPs[14]。此外,圍欄和籠式的海洋養(yǎng)殖活動是造成海洋中MPs污染的重要原因[15-16]。
次級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廢物在自然環(huán)境中經過風化、光照、外力作用等二次降解后,質地變脆、體積變小,最終形成尺寸為1 μm~5 mm的塑料微粒。2015年全球累積生產塑料聚合物達8.3×109t,其中廢棄量約為6.3×109t,有高達81%的塑料廢物未得到回收利用[17]。如圖1所示,來自生活廢水、污水處理廠、農業(yè)活動等領域的初級微塑料和大型塑料廢物降解產生的次級微塑料共同造成了全球的MPs污染,成為食品中MPs的主要源頭所在。
圖1 食品中MPs的污染途徑Figure 1 The pollution pathway of MPs in food
表1總結了各類食品中MPs含量及其來源途徑。此外,空氣、水體、土壤等環(huán)境中存在的MPs也會導致其他食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受到污染[33]。
表1 食品中MPs含量?
查明MPs含量及其進入食品的途徑對于防治污染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不同的抽樣方法和統(tǒng)計模型,得到的測量結果不同。由于目前各國缺乏統(tǒng)一的檢測方法與評估標準,所以無法對現有的研究結論進行橫向比較,也難以進行準確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因此,不同食品介質中MPs的采樣、分析及鑒定方法仍需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目前,人類接觸MPs的渠道包括3種:呼吸攝入、皮膚接觸、口腔攝入[34]。據估計,每人每年通過食品攝入的MPs可達3.9~5.2萬個[35]。受到尺寸、形態(tài)、表面性質等因素的影響,MPs被攝入生物體后的吸收和轉運情況略有不同[36]。尺寸>150 μm的MPs易在腸道中積累,但無法透過腸道滲入其他器官,可隨排泄物排出體外[37];尺寸<150 μm的MPs可穿過哺乳動物的腸道屏障進入淋巴系統(tǒng)[38];尺寸更小的MPs(≤20 μm)可深入細胞組織,造成細胞層面上的毒性效應[39-40]。此外,MPs固有的物理性質還可以誘導腸梗阻造成組織擦傷,導致腸道免疫系統(tǒng)紊亂產生局部炎癥[41-42]。
為提升性能,塑料制品在生產過程中被摻入各種有毒添加劑[43]。同時,MPs的疏水性和高表面積使其能夠吸附積累持久性污染物,形成毒性集合體,造成“特洛伊木馬”效應[44]。不論是添加在塑料中的化學物質還是吸附在MPs表面的持久性污染物,都會隨著MPs進入人體發(fā)生釋放,造成二次傷害。根據添加劑和污染物的種類不同,將其健康威脅列于表2。
表2 微塑料中不同成分對人體健康的威脅
總體而言,MPs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途徑可分為兩類:① MPs本身對人體造成的危害;② 通過附著多種毒害物質,產生復合毒性效應危害人體健康。但MPs具有惰性,對人體的急性損傷只有在攝入超高劑量時(超載情況)才會發(fā)生,所以上述“危害”主要是指持續(xù)攝入MPs所造成的“長期危害”。目前,難以確定精確的量化標準或明確的劑量—反應關系來表明MPs對人體的危害,仍需深入探究和相關的風險評估工作。
2016年,聯合國環(huán)境大會對全球海洋MPs污染情況發(fā)布報告,呼吁全球沿海國家開展關于MPs的研究工作及法律規(guī)制[52]。自此,“微塑料”進入了各國科研人員的視野,防控污染的相關法規(guī)也隨之陸續(xù)出臺。表3梳理了國內外MPs防治的立法和政策發(fā)展情況。
由表3可知,中國在MPs污染防治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表3 國內外MPs防治政策
(1) 立法規(guī)制缺失,防治效果不佳。相較于美國的《無微珠水法》、英國的《環(huán)境保護法》,中國以《產業(yè)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以下簡稱《指導目錄》)等政策文件的形式對MPs進行規(guī)制,尚未將MPs污染的防治提升到立法層面,其仍處于較低位階,缺乏約束力和強制力[12]。雖然《指導目錄》中已明確規(guī)定MPs的“禁止生產”“禁止銷售”及其具體日期,但配套懲罰機制和監(jiān)管措施的缺失導致MPs防治工作事倍功半。究其根源在于MPs的研究熱度僅限于學術界,并未被立法者和監(jiān)管人員所重視。監(jiān)管部門依舊將MPs視為普通的固體塑料污染進行防治,忽略了其不同于普通塑料廢物的獨立特征。法律規(guī)制的空白導致實踐中的MPs污染防治工作無法可依,無據可循,防治效果不盡人意。
(2) 規(guī)制范圍狹窄,防治效果有限。目前中國關于MPs污染的防治范圍僅限于化妝品中添加的初級微塑料,缺乏對次級微塑料污染的防控,而次級微塑料是造成MPs污染的主要來源。防控次級微塑料的關鍵在于減少大型塑料廢物的產生。以生活中常見的塑料外包裝為例,各國均采取了不同策略。美國對回收塑料包裝的企業(yè)予以政策上的支持,規(guī)定此類企業(yè)可以減稅;日本則側重于推廣塑料包裝的再生利用。針對中國具體情況,建議相關部門對塑料包裝使用量最大的寄遞行業(yè)征收一定數額環(huán)境保護稅,并將此稅收用于塑料廢物的回收利用當中。
目前,各國對于MPs污染的認識處于不同階段,立法規(guī)制和政策發(fā)展各不相同。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塑料化工仍然是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產業(yè),嚴格禁止塑料制品的生產既不現實也不可取。對于食品中MPs污染的防治需要從生產、使用、回收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入手,才能遏制MPs污染以保證食品安全。
針對食品中MPs污染的防治,需要相關部門從源頭、傳播、回收等環(huán)節(jié)入手采取不同策略進行規(guī)制。文章借鑒犯罪預防的三級模式,對MPs污染食品的不同階段提出“源頭嚴防”“傳播嚴管”“末端嚴控”三級防治措施。
4.1.1 多種措施相結合,減少現有產品中MPs的使用和排放 現有的牙膏(GB/T 8372—2017)、沐浴劑(GB/T 34857—2017)等國家標準中并未將MPs納入檢測范圍,導致個人洗護用品中大量添加MPs,以改進產品性能。因此,相關部門應當對現有的標準進行修改,以強制性條款的形式對MPs進行管制。除了個人洗護產品中的MPs,農用地膜、有機化肥等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MPs。對于此類產品,應當采取不同的策略開展防治。例如農用地膜,可以采用生物可降解塑料作為代替品[53]。對于有機肥料、化工溶液等產品,可建立“行業(yè)白名單”,對無MPs添加的產品予以政策上的支撐和鼓勵,促進行業(yè)本身自發(fā)地改進技術更新設備。
4.1.2 軟法硬施,嚴格貫徹執(zhí)行“禁塑令” 2020年1月19日,《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即“禁塑令”)頒布出臺?!敖芰睢敝忻鞔_提出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因為環(huán)境中的固體塑料廢物會降解產生次級微塑料造成污染,所以對于“禁塑令”中的任務目標,應當嚴格落實,按期完成。另外,應當適時將“禁塑令”引入更高位階的法律,增強其約束力和強制力,提高違反“禁塑令”的間接成本[54],最終形成一部專門防治塑料污染的全國性法規(guī),完成“軟法”到“硬法”的轉變。
4.2.1 加強政府監(jiān)管,掐斷傳播途徑 MPs的傳播具有明顯的跨地域性,并且相對集中在某些行業(yè)和領域。從MPs的遷移途徑入手,政府部門應當以《土壤污染防治法》《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guī)為依據,在監(jiān)管的同時將MPs加入到檢測和防治范圍當中。例如,對污水處理的相關標準予以完善,增添過濾MPs的相關內容,防止MPs通過污水排放進入土壤中。
4.2.2 完善垃圾分類和回收處置措施 良好的垃圾分類體系可以提高塑料產品的回收率和使用率,以減少塑料污染。垃圾分類和塑料產品的回收使用實際上是將污染防控的責任延伸到消費者的環(huán)節(jié),這需要提高全民對于MPs污染的認識并共同努力。隨著民眾對MPs認識的逐漸提高、垃圾分類體系的逐漸完善,可有效在傳播環(huán)節(jié)掐斷MPs污染。
4.3.1 建立從食品的取材到包裝儲存的全鏈條防控體系
環(huán)境中的MPs會不可避免地在生產、運輸等環(huán)節(jié)進入食品中被人體攝入,因此食品是MPs威脅人體健康的最終環(huán)節(jié)。對此,需要食品企業(yè)、行業(yè)協會及政府部門相互合作,從專業(yè)角度、社會角度和監(jiān)管角度共同研討,出臺適當的政策標準以優(yōu)化現階段食品工藝,建立從“食源取材”到“端上餐桌”的全鏈條防控體系,避免在食品取材和生產運輸等過程中受到MPs污染。
4.3.2 建立國家強制性標準,開展關于食品中MPs的監(jiān)測工作 MPs是不同于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的新型污染物,但其本質均屬于侵入食品中的外源性毒害物質。當前中國對“食品接觸材料及其制品”制定了相關的標準[55]。但是所有標準中尚未引入MPs概念,未將MPs作為一種食品中的外源性污染進行監(jiān)測和防控。對此,需要監(jiān)管部門建立強制性標準并建立綜合數據庫[56],將MPs納入監(jiān)測體系中,防范健康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關系全國13億多人‘舌尖上的安全’”。作為一種新型污染物,微塑料污染已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提出新的挑戰(zhàn)。目前,中國關于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防治還存在較多不足:① 目前亟需建立食品中微塑料的快速無損檢測方法并統(tǒng)一定量標準,以科學維度的突破引領政策法規(guī)的推進,為立法立標工作提供精確的標準。② 由于MPs具有惰性,對人體的急性損傷只有在攝入超高劑量時(超載情況)才會發(fā)生。目前,監(jiān)管部門難以確定精確的量化標準或明確的劑量—反應關系來表明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對此,各方專家應當積極打破學科壁壘,借助新型的多學科交叉研究手段進行綜合研判分析,以確定微塑料對人體的直接影響。③ 需要更多的關于不同食品中微塑料含量的數據支撐,研究不同食品生產工藝對微塑料含量的影響,探索在食品生產過程中去除微塑料的技術方法。
總體而言,對于食品中微塑料的有效防治,需要相關部門給予足夠的重視,從“科學維度”和“政策領域”的雙管齊下,在積極推進相關研究的同時,盡快建立“食品中微塑料污染的三層預防體系”,出臺并落實相關法規(guī)政策,嚴防死守微塑料污染走上人們的餐桌,以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和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