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子明
陶瓷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發(fā)明,早在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便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藝術品鑒的重要工具。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有關陶器燒制的技術不斷豐富、成熟、推陳出新。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出現了原始瓷器。又經過千余年的創(chuàng)造積累,東漢時期,首先由浙江地區(qū)的制瓷工匠創(chuàng)燒出成熟的青瓷器,令陶瓷的歷史傳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此后歷代各具風格、多姿多彩的瓷器迭出不窮,美不勝收。中國陶瓷經歷了從陶到瓷,陶、瓷齊驅的發(fā)展歷程,被喻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在陶瓷藝術領域,有這樣一位技藝高超、懂得兼顧融合的優(yōu)秀人士,她就是徐周萍。
徐周萍女士生于1985年,專注于陶瓷藝術傳承,尤其是越窯青瓷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如今也不過三十多歲。都說手工藝者越老越精,徐周萍女士的陶瓷制作技藝卻已超越很多同齡人與年長者,成為中國越窯青瓷十分杰出的制作專家。徐周萍女士的作品注重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案,往往具有深刻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例如:徐周萍女士的作品越窯青瓷刻花瓶《蓮》的主體形象即源于中國古代的蓮文化。中國古代一直將蓮花比為君子,認為蓮花是具有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中國古代詩歌中也經常有贊美蓮花的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無不襯托出蓮花的高尚品格和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地位。因此,徐周萍女士的陶瓷藝術作品越窯青瓷刻花瓶《蓮》寓意深刻,是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難得佳作。
在將傳統(tǒng)文化栩栩如生地再現于陶瓷藝術作品的同時,徐周萍女士仍長期專研如何提升陶瓷藝術作品的美感。因為一個藝術作品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帶給人們美的享受,是否有獨特的觀感令參觀者流連忘返。為此,徐周萍女士苦思專研,利用樸素的工具不斷燒制、雕刻試驗,即使常年重復枯燥的工作仍然初心不改,終于研制出她獨創(chuàng)的三層曲面浮雕技法,將陶瓷藝術作品的美感展現得更全面、更生動。據徐周萍女士介紹說,三層曲面浮雕技法有點類似于我們耳熟能詳的3D技術,是一種難度系數大、呈現效果好的陶瓷藝術技法,在國內鮮有人能做到。通過三層曲面浮雕技法制作的陶瓷藝術作品,具有更強的立體感和生動性,仿佛將靜止的作品賦予了生命的活力,贏得了諸多陶瓷藝術大師的認可與褒獎。
迄今為止,徐周萍女士的陶瓷作品既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又反映了當代藝術家對陶瓷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升華,已在全國各個博物館中收藏并展示,包括越窯青瓷刻花盆《鯉魚盆》、越窯青瓷刻花瓶《蓮》、越窯青瓷刻花瓶《百合》在浙江省博物館展示;越窯青瓷《瓜棱瓶》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展示;越窯青瓷刻花瓶《百合》在寧波慈溪越窯秘色國際研討會上展示等等。很難想象,徐周萍女士如今已制作了數十件造型精美、寓意深遠的陶瓷藝術作品,是陶瓷藝術領域十分高產的藝術家,而她如今仍有著拳拳熱情投身在她所熱愛的陶瓷藝術設計制作上,繼續(xù)為引領陶瓷藝術制作技法進步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內涵而不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