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飛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為臨床常見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人群多為中青年女性,近年來,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飲食習慣變化,發(fā)病率呈不斷升高趨勢,若得不到及時有效干預,易引起甲亢性心臟病,不利于改善預后[1]。現(xiàn)階段,治療甲亢主要采取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131I)、甲狀腺切除術,其中甲狀腺切除術應用廣泛,治療效果確切。但相關研究指出,甲狀腺切除術后復發(fā)率為5%左右,明顯增加患者心理負擔[2]。對于復發(fā)性甲亢,多采用抗甲狀腺藥物和放射性碘聯(lián)合治療,131I 可破壞甲狀腺組織,減少甲狀腺素形成,達到治療甲亢的目的。甲巰咪唑屬咪唑類抗甲狀腺藥物,通過阻止甲狀腺激素合成,取得良好效果,但臨床對其使用劑量爭議較大[3]。 本研究選取我院復發(fā)性甲亢患者102 例,比較低劑量、高劑量甲巰咪唑聯(lián)合131I 治療復發(fā)性甲亢的療效與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復發(fā)性甲亢患者102 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高劑量組、低劑量組,各51 例。高劑量組男30 例,女21 例;年齡25~69 歲,平均(46.25±10.52)歲;病程2~10年,平均(5.68±1.74)年;病情嚴重程度:輕度7 例,中度29 例,重度15 例。低劑量組男35 例,女16 例;年齡24~70 歲,平均(50.06±9.87)歲;病程2~12年,平均(6.26±1.83)年;病情嚴重程度:輕度6 例,中度33 例,重度12 例。兩組患者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病程、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9)》[4]中甲亢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初發(fā)性甲亢;近期內接受過藥物治療;過敏體質;處于孕期或哺乳期;伴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凝血功能障礙、感染性疾病、神經系統(tǒng)疾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免疫系統(tǒng)疾病、癌癥;治療依從性差;合并其他甲狀腺疾病。
1.3 方法兩組患者治療前兩周均禁食含碘食物,然后給予131I(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3120,規(guī)格:3 700MBq)治療,口服,一次性給藥,若未取得明顯效果,可在3 個月后再次服用。高劑量組采用高劑量甲巰咪唑(貴州圣濟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775,規(guī)格:10mg)治療,口服,30mg/次;低劑量組采用低劑量甲巰咪唑治療,口服,10mg/次,均為早飯后服用,qd。若兩個月內癥狀有所減輕,可每4 周縮減劑量5mg,直至3~5mg/d。兩組均持續(xù)治療1年。
1.4 療效評估標準治療1年后對兩組療效進行評估。臨床控制:多汗、心慌、頸部增粗等臨床癥狀消失,甲狀腺腫大程度降低>Ⅰ度;好轉:多汗、心慌、頸部增粗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甲狀腺腫大程度降低≤Ⅰ度;無效:未達以上標準[5]??傆行?(臨床控制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①統(tǒng)計兩組臨床療效。②甲狀腺功能:于治療前及治療1年后各采集兩組患者5ml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以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血清游離甲狀腺素(FT4)、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敏感促甲狀腺激素(sTSH)水平。③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皮疹、白細胞減少、肝功能受損、皮膚瘙癢等。④復發(fā)率:復發(fā)是指臨床控制及好轉患者臨床癥狀再次出現(xiàn)或惡化,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隨訪1年,觀察復發(fā)情況。
1.6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低劑量組總有效率為82.35%,高劑量組為90.2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2.2 兩組甲狀腺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血清FT4、FT3、sTSH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1年后,兩組血清FT4、FT3 水平均下降,血清sTSH 水平均上升,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甲狀腺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甲狀腺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n FT4(μU/L) FT3(μU/L) sTSH(U/L)治療前 治療1年后 治療前 治療1年后 治療前 治療1年后低劑量組 51 48.26±6.13 15.16±2.82a 14.16±3.59 5.42±1.39a 0.14±0.04 1.21±0.21a高劑量組 51 46.61±5.84 14.58±2.56a 13.52±3.08 5.10±1.24a 0.15±0.05 1.28±0.23a t 1.392 1.088 0.966 1.227 1.115 1.605 P 0.167 0.279 0.336 0.223 0.267 0.11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低劑量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92%,明顯低于高劑量組(19.6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2.4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治療后隨訪1年,兩組各脫落1 例,低劑量組復發(fā)7 例,高劑量組復發(fā)5 例,低劑量組復發(fā)率為17.07%(7/41),高劑量組復發(fā)率為11.11%(5/45),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 0.635,P=0.426)。
甲亢由甲狀腺功能異常導致甲狀腺激素合成與分泌過多而引發(fā),既會影響患者新陳代謝,又會影響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心動過速,導致心肌細胞釋放能量增加,提高腎上腺素活性,引發(fā)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6]。因此,需探索有效治療方案進行干預,以控制疾病進展,改善預后。
對于甲亢患者,臨床常采用放射碘治療,131I 應用于甲亢的治療中具有安全性高、療效好的優(yōu)勢,其通過釋放β射線,可破壞甲狀腺組織,從而阻止甲狀腺激素合成、分泌,且不會損傷周圍正常組織,在達到治療目的的同時可保證安全性[7]。甲巰咪唑對甲狀腺內過氧化物酶具有抑制作用,從而抑制甲狀腺內酪氨酸的偶聯(lián)、碘化物的氧化,阻礙甲狀腺素(T4)、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合成,達到治療甲亢的目的[8]。相關文獻報道,甲巰咪唑治療甲亢的療效受血藥濃度影響,要提高治療效果,應增加血藥濃度[9]。但另有研究指出,甲巰咪唑在達到飽和濃度后機體將不再吸收藥物[10]。因此,甲巰咪唑的應用劑量存在一定爭議。張麗莉等[11]研究顯示,對于復發(fā)性甲亢患者,在131I 基礎上采用低劑量甲巰咪唑治療,治療總有效率、復發(fā)率分別為82.00%、18.00%,相較于高劑量甲巰咪唑(90.00%、12.00%)無明顯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與治療后1年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甲巰咪唑的劑量對復發(fā)性甲亢的治療效果影響較小。
FT4、FT3 是甲狀腺激素的游離狀態(tài),可反映甲狀腺功能,甲亢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時二者水平升高,被廣泛用于甲亢的臨床診斷與療效評估中。sTSH 由腦垂體分泌,可促進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在甲亢患者中其水平較健康人群低[12,13]。本研究顯示,治療1年后,兩組甲狀腺功能(血清FT4、FT3、sTSH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低劑量與高劑量甲巰咪唑均能有效改善復發(fā)性甲亢患者甲狀腺功能。這是由于甲巰咪唑能夠穩(wěn)定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從而促進甲狀腺功能改善,降低FT4、FT3 水平,提高sTSH 水平[14]。
本研究中低劑量甲巰咪唑治療復發(fā)性甲亢安全性明顯高于高劑量甲巰咪唑,可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甲巰咪唑易引發(fā)不良反應,其中皮疹、皮膚瘙癢較為常見,發(fā)生率為3.00%~5.00%[15];另外,甲巰咪唑可損傷骨髓干細胞,降低細胞代謝對氧與糖的利用率,影響骨髓微環(huán)境,使得白細胞減少,且甲巰咪唑進入人體后,可提高谷氨酰轉肽酶、谷丙轉氨酶水平,損傷肝功能,減小甲巰咪唑劑量可有效減少毒副作用發(fā)生[16]。
綜上所述,低劑量甲巰咪唑聯(lián)合131I 治療復發(fā)性甲亢療效確切,能有效調節(jié)甲狀腺激素水平,且安全性高,復發(fā)率低。但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僅設置兩個不同劑量組,不同劑量甲巰咪唑應用于復發(fā)性甲亢的療效與安全性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