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碧芬
(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廈門,361001)
妊娠、分娩是一個自然的生理過程,易導致產婦分娩后發(fā)生劇烈心理變化,出現(xiàn)睡眠功能紊亂,不利于產后恢復,同時也影響新生兒生長發(fā)育[1]。因此,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對促進產后恢復尤為重要。母嬰同室模式可增加產婦與新生兒的肢體撫觸和安慰,可給其帶來安全感,減少哭鬧頻率,改善產婦負性情緒,也有利于新生兒神經行為發(fā)育[2]。本研究分析母嬰同室模式對產婦睡眠質量和新生兒陣發(fā)性哭鬧的影響?,F(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于廈門市婦幼保健院分娩的產婦8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4例。觀察組年齡25~34歲,平均年齡(29.50±3.25)歲;體質量63~76 kg,平均體質量(69.50±3.52)kg;孕齡38~40周,平均孕齡(39.02±0.15)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4 kg,平均體質量(3.01±0.53)kg。對照組年齡24~36歲,平均年齡(30.06±3.38)歲;體質量62~74 kg,平均體質量(68.11±3.21)kg;孕齡38~41周,平均孕齡(39.50±0.17)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3.6 kg,平均體質量(2.80±0.62)kg。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產婦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2 納入標準 經超聲檢測均為單胎足月;胎兒發(fā)育正常;均無胎盤早剝、高血壓等異常分娩史;病例資料完整。
1.3 排除標準 合并臟腑功能器質性病變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雙胞胎或多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存在語言、聽力障礙者;無法完成本研究者。
1.4 研究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由專人對新生兒進行沐浴、臀部和臍帶護理、喂養(yǎng)等,產婦不參與護理過程。觀察組實施母嬰同室模式,具體如下:1)護理人員完成對新生兒常規(guī)處理后,將新生兒抱至產婦胸前進行皮膚接觸,告知產婦新生兒狀況和相關注意事項,并對產婦進行安撫使其放松身心。產后2 h,產婦和新生兒未發(fā)生不良反應,將母嬰送回病房后同置一張床,鼓勵產婦對新生兒進行撫觸和親吻;同時引導新生兒含乳、吸吮等動作,30 min/次,鼓勵產婦根據新生兒需求,隨時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2)產婦護理:產婦產后主要有宮縮痛和腹部切口疼痛,可通過改變產婦體位,翻身時注意保護切口及分散注意力等緩解疼痛,減少不良情緒產生,保證產婦睡眠質量。同時幫助產婦養(yǎng)成良好睡眠習慣,睡前不玩手機,不談論興奮話題,也可通過傾聽音樂,促進睡眠。由于產婦要照顧新生兒,可通過與新生兒保持同步休息來提高睡眠效率。3)新生兒護理:護理人員在床旁進行護理操作,同時對新生兒進行沐浴、撫觸、臀部護理、疾病篩查及預防接種等,詳細講解相關知識與技巧,鼓勵產婦和家屬參與其中,掌握正確護理及喂養(yǎng)方法。2組均持續(xù)護理至出院。
1.5 觀察指標 1)產婦睡眠質量和焦慮:采用睡眠質量評定量表,采用4級評分法(1~4分),共計34項,總分136分,分值越少表明睡眠質量越好;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估,滿分均為100分,50~60分為輕度焦慮,61~70分為中度焦慮,71分以上為重度焦慮,分值越低表明發(fā)生焦慮不良情緒較少。2)新生兒陣發(fā)性哭鬧:記錄并比較新生兒每天哭鬧次數、哭鬧持續(xù)時間。
2.1 2組患者睡眠質量和焦慮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睡眠質量與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睡眠質量和焦慮比較分)
2.2 2組新生兒陣發(fā)性哭鬧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新生兒哭鬧次數與哭鬧持續(xù)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新生兒陣發(fā)性哭鬧比較
充足的休息和高質量睡眠是產婦產后身體康復的重要基礎,但產婦產后常因心理、生理及嬰兒喂養(yǎng)等因素出現(xiàn)睡眠障礙[3]。新生兒在脫離母體后內外環(huán)境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其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差,因此,對母嬰護理要求相對較高。
傳統(tǒng)護理模式產婦易出現(xiàn)焦慮等不良情緒,不利于產后恢復。本研究結果表明,母嬰同室模式可提高產婦睡眠質量,改善產婦負性情緒,使新生兒陣發(fā)性哭鬧減少。母嬰同室模式通過指導產婦對新生兒撫觸和母乳喂養(yǎng)等,增加新生兒安全感,減少哭鬧,也有利于夜間喂哺,減少乳汁堆積,減輕脹痛,提升產婦夜間睡眠質量[4]。母嬰同室模式加強對產婦護理,減輕產婦分娩后疼痛感,有利于減少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產婦良好睡眠習慣的養(yǎng)成,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加快產后恢復,促進睡眠質量提高。母嬰同室模式還進一步加強對新生兒護理,可有效減少因饑餓和不適等引起的陣發(fā)性哭鬧。母嬰同室護理利于增進母嬰感情,可使產婦及其家屬參與到新生兒日常護理當中,充分掌握新生兒護理技巧,增強產婦育兒信心,減少母嬰分離給產婦帶來的焦慮心理,同時提升新生兒護理效果,從而減少新生兒陣發(fā)性哭鬧。
綜上所述,母嬰同室模式可改善產婦睡眠質量,緩解產婦產后抑郁、焦慮情緒,改善新生兒狀況,減少陣發(fā)性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