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維菊 熊執(zhí)波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中醫(yī)院內一科 33706;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xiāng)區(qū)中醫(yī)院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是臨床多發(fā)、不可逆性疾病,以胸悶、氣短、肺氣腫等為主要臨床癥狀,隨疾病緊張,可誘發(fā)右心肥厚及擴張、心力衰竭,影響患者心功能,降低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以常規(guī)抗感染、利尿、吸氧、水電解質紊亂等治療肺心病并心衰患者,但藥物副作用以及患者機體對藥物產生的依賴性給臨床治療造成一定困難。貼敷療法是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借助穴位貼敷的方式將藥物作用于經絡,以激發(fā)人體經絡之氣,有效發(fā)揮藥物、經絡腧穴的協(xié)同作用,配合穴位按壓,可起到通經活絡、改善臟腑生理功能等功效。本文將利尿強心貼穴位貼敷聯(lián)合穴位按壓用于慢性肺心病并心衰患者治療,旨在觀察對其身心康復的影響,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86例慢性肺心病并心衰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例。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3~67歲,平均年齡(56.39±3.47)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7.28±1.53)年;心功能不全分級:Ⅰ級21例、Ⅱ級22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43~67歲,平均年齡(56.39±3.47)歲;病程3~11年,平均病程(7.28±1.53)年;心功能不全分級:Ⅰ級23例、Ⅱ級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慢性肺心病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基層診療指南(實踐版·2018)》[2]診斷標準;心衰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3]診斷標準;慢性肺心病并心衰患者,符合《中醫(yī)內科學》[4]中肺脹診斷標準,陽虛水泛型:胸部脹滿,憋悶如塞,咳痰清稀,胸悶心悸,面浮,下肢浮腫,納差,尿少,舌苔白滑,脈沉細;患者依從性良好;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彌漫性心肌病變者;心肌代謝障礙;縮窄性心包炎;伴有嚴重肝腎功能損傷等。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控制感染、利尿、解痙平喘、吸氧等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治療??诜⒌瓮?天士力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0950111),10丸/次,3次/d;口服桉檸蒎腸溶軟膠囊(北京遠大九和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401),1粒/次,3次/d;口腔噴霧噻托溴銨吸入粉霧劑(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79),1粒/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利尿強心貼穴位貼敷聯(lián)合穴位按壓治療:(1)穴位按壓。穴位選擇內關、利尿、肺俞、心俞穴,護士用雙手食指指腹緩慢按壓各穴位,共揉按5~10min,以患者自感明顯酸脹為宜,1次/d。(2)利尿強心貼穴位貼敷。藥材包括丹參、車前子、黃芪、葶藶子各30g,黑順片15g,將其研成粉末后加入醋汁調勻,取10片直徑為2cm的敷貼,每個敷貼中間均勻涂抹10g藥材,然后將敷貼置于上述穴位,4h/次,1次/d,持續(xù)7d。
1.4 觀察指標 (1)左室射血分數(LVEF)、腦鈉肽(BNP)水平:治療前、治療7d后抽取兩組患者3ml靜脈血,離心取得血清后,使用血漿快速定量儀監(jiān)測血漿中BNP水平;使用心臟彩超檢測兩組LVEF水平。(2)運動耐力:治療前、治療7d后運用6min步行法檢測患者運動耐力,計算6min內步行距離。(3)心功能改善情況:治療7d后觀察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心功能上升2級及以上為顯效;上升1級為有效;上升不足1級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LVEF、BNP水平 治療前兩組LVEF、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d后觀察組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BNP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LVEF、BNP水平對比
2.2 運動耐力 治療前兩組運動耐力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7d后觀察組6min步行距離遠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耐力對比
2.3 心功能改善情況 觀察組治療7d后心功能改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74,P=0.044<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對比[n(%)]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主要因人體左心房處于長期高壓狀態(tài),引起肺部淤血,損傷正常肺部組織結構,降低肺功能[5-6]?;颊甙l(fā)病后常伴有肺氣腫、呼吸困難等癥狀,同時由于肺動脈長期處于高壓狀態(tài),最終導致心力衰竭[7]。臨床采取西醫(yī)治療,但昂貴的治療費用與藥物副作用均使得西醫(yī)治療效果有限。中醫(yī)藥物治療能夠彌補西醫(yī)治療的部分不足之處,將二者聯(lián)用可發(fā)揮相輔相成作用[8]。
本文采取中醫(yī)穴位貼敷與穴位按壓治療,其中穴位貼敷具有經絡腧穴、藥物雙重調節(jié)作用,配合穴位按壓,通過按壓相關穴位激活經絡,發(fā)揮調節(jié)陰陽、祛邪扶正之功效[9-10]。本文中,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LVEF水平高、BNP水平低、6min步行距離遠、心功能改善總有效率高,提示利尿強心貼穴位貼敷聯(lián)合穴位按壓治療可有效提升慢性肺心病并心衰患者LVEF水平與心功能,改善BNP水平與運動耐力。心衰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發(fā)病本質為心氣不足,氣虛血運不暢,加之患者伴有胸痹及瘀血內停,而久瘀易傷氣。因此中醫(yī)治療應以活血利水、益氣強心為主要原則,從而實現祛邪益氣強心作用。利尿強心貼穴位貼敷所選藥材中黃芪具有利尿消腫、益氣健脾之功,丹參、車前子等活血祛瘀而不傷血,多種藥物共同作用,共奏活血利水、益氣強心之功效。藥物被經絡腧穴吸收,經轉運、利用后發(fā)揮作用。穴位貼敷于穴位按壓均選取肺俞、心俞、利尿、內關穴,肺俞為肺部專屬保健穴位,具有平喘、理氣、宣肺等功效,能夠廣泛用于肺功能失調導致的多種疾病。刺激肺俞穴可有效減輕喘氣不暢、氣短乏力等癥狀[10-12]。按壓上述特定穴位,可激發(fā)人體經絡之氣,達到通經活絡、祛邪扶正、調節(jié)陰陽的目的,從而調節(jié)患者臟腑功能。穴位貼敷是辨證論治與經絡學有機結合,藥物可刺激人體特定穴位,而穴位則能促進藥物吸收,充分發(fā)揮藥物作用,從而減輕患者疾病癥狀,緩解氣短、胸悶,改善心功能。
綜上所述,利尿強心貼穴位貼敷、穴位按壓聯(lián)合治療慢性肺心病并心衰患者,可展現良好的治療效果,減輕患者不適癥狀,促進心功能恢復,減少患者經濟負擔,具有良好社會及經濟效益,值得在基層醫(yī)院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