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璐 湖北省鐘祥市人民醫(yī)院心內(nèi)科 431900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冠心病患者血管閉塞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影響人類生命健康。臨床研究表明針對冠心病的治療基石是規(guī)范的抗血小板治療,傳統(tǒng)臨床治療常采用藥物治療,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介入診療技術的提高,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成為臨床中促進冠狀動脈血流改善和恢復的主要方法,也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重要治療方式,有利于促進疏通梗死相關動脈[1]。目前介入治療成為冠心病規(guī)范化藥物治療的重要補充,尤其在冠心病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中,采用介入治療能夠顯著緩解其病癥,促進患者預后改善[2]。本文探究介入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標和抗血小板治療效果及預后的影響,為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臨床評價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前瞻性選定我院在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1)均經(jīng)造影檢查確診為冠心病患者,均符合WHO關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相關診斷標準[3];(2)無惡性腫瘤或其他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3)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簽署相關文書。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精神病史,治療依從性低;(2)具有嚴重的心肝肺臟器疾病者;(3)硫酸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等藥物過敏;(4)血小板或粒細胞減少者;(5)急性感染性或免疫性疾病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25~75歲,平均年齡(57.38±11.76)歲,體重指數(shù)(BMI)19~38,平均BMI 25.27±3.38;對照組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27~71歲,平均年齡(58.21±12.21)歲,BMI 18~41,平均BMI 25.41±2.77。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規(guī)范化藥物治療,首先給予患者硝酸酯類藥物、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行抗心絞痛治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71021,0.1g×30片),口服,0.1mg/次,1次/d,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樂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15,25mg×21片),口服,75mg/次,1次/d,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等臨床指標變化,根據(jù)患者臨床病情情況,給予酒石酸美托洛爾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5391,25mg×20片),口服,25mg/次,2~3次/d,穩(wěn)定患者心率,改善冠狀動脈缺血現(xiàn)象,同時給予患者他汀類藥物,行調脂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冠狀動脈支架置入治療,根據(jù)冠狀動脈造影,對于重度狹窄的冠狀動脈病變患者行右側橈動脈或右側股動脈入路置入支架,術后行預防感染治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U,2次/d,連續(xù)3d。
1.3 評價指標 (1)比較兩組血液生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GLU)、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肌酐(C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總膽固醇(TC);取受試者空腹靜脈血,介入治療者于介入治療第2天抽取靜脈血10ml,以ELISA法檢測相關血液生化指標。(2)比較兩組血小板活化指標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包括11脫氫血栓素B2(11-dh-TXB2),美國 Cayman公司生產(chǎn)試劑盒;6酮前列腺素F1a(PGF),試劑盒為蘇州大學血栓與止血研究室生產(chǎn);P選擇素(PS),試劑盒由上海太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采用TXYM91型血小板聚集儀檢測;MPAR需在6ml血漿注入0.109mmol/ L枸櫞酸鈉330μl的試管中,2h內(nèi)完成檢測。hs-CRP檢測采用美國 Beckman 有限公司生產(chǎn),均嚴格按照產(chǎn)品說明術操作。 (3)比較兩組抗血小板治療效果,根據(jù)患者MPAR檢測結果分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敏感(AS)、氯吡格雷抵抗(CR)、氯吡格雷敏感(CS)情況。根據(jù)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誘導的MPAR檢測結果可知,當AA誘導的MPAR≥20% 時為AR,反之為AS;ADP誘導的MPAR≥50%時為CR,反之為CS;效果分為三種:AS并CS為敏感,AS并CR或AR并CS為半抵抗,AR并CR為抵抗。(4)比較兩組患者隨訪期間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發(fā)生情況(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絞痛反復發(fā)作等情況),隨訪時間為2018年9月—2019年9月。
2.1 兩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比較 兩組血液生化指標GLU、ALT、Cr、CK、CK-MB、TC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液生化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標比較 觀察組hs-CRP、PS以及AP誘導的MPAR均高于對照組,PGF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11-dh-TXB2及APD誘導的MPAR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小板活化指標比較
2.3 兩組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抗血小板治療效果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χ2=4.388 1,P=0.007 7<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抗血小板治療效果比較[n(%)]
2.4 兩組MACE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MACE發(fā)生率為32.00%(16/50),對照組發(fā)生率為28.00%(14/5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90 5,P=0.662 5)。
藥物治療是冠心病臨床病情顯著緩解和改善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治療措施。隨著我國介入技術的蓬勃發(fā)展,介入治療在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臨床藥物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血小板一般情況下自由流動于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基本上與其他血管內(nèi)皮細胞無交互作用,但當冠心病患者出現(xiàn)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管內(nèi)皮細胞嚴重受損,從而導致血小板形成血栓,因此血小板細胞的活化狀況對于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4]。本文結果顯示采用介入治療的患者GLU、ALT、Cr、CK、CK-MB、TC等血液生化指標與單純藥物治療患者相比無明顯差異,這提示采用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介入治療不會破壞對冠心病患者血液指標穩(wěn)定性,從而也不會對其血液功能產(chǎn)生不良影響,因此,介入治療在臨床應用中相對安全可靠。
根據(jù)李俊等[5]研究結果顯示,采用介入治療后的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顯著增高,且高于未接受介入治療組,本文結果與之相一致。本文結果顯示,介入治療患者hs-CRP、PS以及AP誘導的MPAR均高于非介入治療患者,根據(jù)臨床相關研究證實hs-CRP是預測和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重要指標之一,與MPAR一并均可以反映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提示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冠動脈血流,也促進了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應,顯著減少血小板產(chǎn)生一氧化氮,置入支架與血管內(nèi)膜嵌合出現(xiàn)不緊密時極易造成血流渦流, 流速減慢;同時介入治療使機體處于應激反應狀態(tài),大量釋放兒茶酚胺,促進血小板黏附、聚集;而介入治療患者PGF低于非介入治療,可能在于當介入治療措施常導致血管內(nèi)膜損傷或撕裂,提升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程度,PGF降低。
本文結果顯示,介入治療患者敏感率為26.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2.00%,這可能在于介入治療措施能夠使冠心病患者在球囊擴張產(chǎn)生對血管內(nèi)膜損傷,加之金屬支架的刺激下,能夠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纖維蛋白原明顯提升,與介入治療中造影劑或支架等刺激作用一樣,能夠構成血小板活化的刺激因子,促進AR和CR的發(fā)生。誘導血小板聚集[6]。本文結果顯示介入治療與未介入治療患者隨訪期間MACE發(fā)生率無明顯差別,可能與介入治療能夠疏通血管,改善冠狀動脈供血相關。
綜上所述,介入治療雖然提升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狀態(tài),促進血小板聚集,增加了AR及CR,但并未增加MACE 發(fā)生率,提示對于介入治療患者應著重提升抗血小板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