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風險感知對大學生新冠預防行為及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謝

        2021-10-11 15:41:03戴西王曉東
        體育學刊 2021年5期
        關鍵詞:防控疫情影響

        戴西 王曉東

        摘 ? ? ?要:以社會背景因素和風險感知為切入點,對大學生新冠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作為風險信息源的風險資訊和搜索互動2個社會背景因素,對風險感知存在顯著正向影響。風險感知對預防行為堅持性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控制感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分別具有顯著負向和正向影響。研究認為:將疫情防控預防行為界定為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雙變量進行考察,可以探究雙變量受社會背景與風險感知不同因素的作用機制及效應,提示在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過程中需要在行為策略上提供更科學的細分指導。

        關 ?鍵 ?詞:學校體育;風險資訊;風險感知;預防行為;鍛煉行為;堅持性

        中圖分類號:G80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6-7116(2021)05-0100-08

        The influence of risk perception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istence in

        preventive behavior for COVID-19 and exercise behavior

        XIE Dai-xi1,WANG Xiao-do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2.Instit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Normal College,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Abstract: Taking social background factors and risk perception as the entry point,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persistence in preventive behavior and exercise behavior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social background factors namely risk information and search interaction as the source of risk information,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rick perception significantly; risk perception had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ersistence in preventive behavior; the sense of control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and positive effect on the persistence in preventive behavior and exercise behavior respectively. The study holds that defining the preventive and controllable behavior of COVID-19 as bivariate including preventive behavior and exercise behavior to investigate, could explore the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bivariate affected by different factors from social background and risk percep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course of regula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COVID-19,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more scientific and subdivided guidance and instructions on behavioral strategy.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risk information;risk perception;preventive behavior;exercise behavior;persistence

        2020年初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在不到1年的時間內(nèi)蔓延世界,全球100多個國家(地區(qū))因新冠肺炎疫情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疾控預防措施,包括封城、停航停業(yè)、禁止公共集會、推薦疾控預防行為等。雖然大多數(shù)國家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但新冠病毒變異毒株的出現(xiàn)以及季節(jié)變化等因素,許多國家出現(xiàn)了比第一波更為嚴重的疫情暴發(fā)。疫情初期,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發(fā)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公眾預防指南匯編”[1],防控預防指南推薦行為包括:減少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外出佩戴口罩,隨時保持手衛(wèi)生,注意營養(yǎng)、適度運動等。其中,“注意營養(yǎng)、適度運動”作為“保持健康習慣”被列入推薦行為。實踐表明,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效果主要取決于公眾對疫情防控推薦行為的遵從意愿和預防行為的堅持。有研究指出,在疫情發(fā)展初期人們?yōu)榉乐故艿礁腥?,能夠遵循推薦行為且在一定程度上比較配合,但隨著疫情發(fā)展對預防行為產(chǎn)生厭煩和抵觸甚至是抗拒情緒。因此,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下公眾預防行為的堅持性成為當前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問題。到目前為止,關于新冠疫情的研究大多是作為對疫情的快速反應開展的,而以社會背景因素與風險感知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的研究較少。此次疫情的長時間遷延及局部出現(xiàn)反復態(tài)勢,為風險感知與預防行為堅持性的預測提供一個可供深入研究的獨特而真實的社會場景。盡管新冠疫苗的研發(fā)和應用已進入到實質性階段,戰(zhàn)勝疫情的曙光已然初現(xiàn),但從人類進入21世紀短短20年時間內(nèi),經(jīng)歷3次相關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大流行的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角度而言,“新冠疫情不會是最后一次大流行”[2]。因此,本研究可為面臨類似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風險溝通和行為應對策略提供科學依據(jù)。

        1 ?理論背景及研究假設

        1.1 ?風險感知

        風險感知主要研究人們對自然和人為災害的情感和認知反應,探索風險感知的各種因素以及這些特定背景下因素是如何與態(tài)度和預期行為相關的。風險感知很早就被關注和研究,隨著21世紀兩件重大社會風險事件的突發(fā),即2001年“9.11”事件和2003年SARS冠狀病毒疫情,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的風險感知研究受到多學科高度關注并得以迅速發(fā)展[3-4]。

        在過去20年間相繼出現(xiàn)SARS冠狀病毒疫情和H5N1以及H1N1相關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的大流行,使得多種理論及模型被應用于風險感知研究,包括健康信念模型、動機保護理論、理性行動理論和計劃行為理論等[5],這些理論從各自核心觀點出發(fā)解釋風險感知與預防推薦行為的關系。涉及到人們健康行為改變的核心預測因子主要包括:感知到的威脅嚴重性,即個人感受到風險威脅的嚴重程度;感知易感性,即是否很可能患上某種疾患;感知到的威脅脆弱性,即個人感知到威脅后,自身應對能力大小的評估;感知到的自我效能,即對于自己有能力采取保護行為的信心。這些預測因子在應對健康風險的研究中大部分被認為是有效的。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這些理論主要關注風險感知如何影響行為,而對于風險感知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問題卻很少受到關注[6]。

        Prati等[7]應用社會認知模型對風險感知與疫情防控推薦行為關系進行相關研究,通過對健康行為理論概括性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模型整合,將風險感知和社會因素作為影響推薦行為的關鍵決定因素,模型包括感染的可能性、感知的嚴重性等經(jīng)典風險感知預測變量,同時在社會背景因素中,考慮到新聞媒體風險資訊對預防行為影響的增值作用而將其納入模型。事實證明,新冠疫情對生命和健康的威脅形成了人們的風險感知,而風險感知又會影響人們的應對策略和行為改變,由此提出假設H1:風險感知受社會因素影響并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有正向影響。

        1.2 ?控制感

        控制感是關于個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預期社會結果的信念[8]??刂聘幸彩且环N基本心理需求,對個體的應對方式、行為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響與預測作用??刂聘械臐M足可以消解生活壓力和保持心理彈性,有多項研究證實控制感與抑郁和焦慮呈負相關;較強的持續(xù)控制感對行為有更積極的影響以及有助于獲得更高的生活滿意度,而較低的自我控制水平與一些消極的生活結果相關[9]。在風險感知領域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控制感顯著負向預測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作為控制感2個維度的初級控制與次級控制在不同時間點對PTSD的影響中發(fā)揮不同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0]。在食品安全事件的風險感知及應對行為中控制感越高,產(chǎn)生抵制應對行為的可能性越低,相反產(chǎn)生積極應對行為的可能性越高[11]。在新冠疫情全球健康危機中,疫情大流行期間的適應力可能會因個人控制感以及如何管理恐懼和焦慮而有所不同。除了對感染新冠病毒的恐懼外,無法進行日常鍛煉和被迫改變行為模式可能會導致個人感覺對日常生活的控制力減弱。盡管疫情大流行繼續(xù)威脅生命并改變?nèi)藗兊娜粘I?,但人們有可能適應疫情并保持積極心理的旺盛感。研究表明,控制感有助于調(diào)節(jié)個體對新冠疫情的恐懼,通過影響旺盛感提高日常生活參與度,同時控制感在疫情風險恐懼與旺盛感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12]。

        控制感在預測風險威脅性時與風險感知形成方向相反的作用,控制感越高往往會產(chǎn)生風險否認而較少采取風險應對預防行為。但另一方面,由于國內(nèi)疫情控制一直穩(wěn)定有序進行,具有較高控制感的人可能較多進行積極預防的鍛煉行為。因而,在考察風險事件時間跨度很長的過程中,控制感可能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有很好的預測作用。由此,提出假設H2:控制感對預防行為堅持性有負向影響,對鍛煉行為堅持性有正向影響。

        1.3 ?風險資訊

        從風險感知的角度而言,新冠疫情大流行也成為信息大流行,而作為風險信息源的風險資訊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它們強烈影響公眾輿論[13]。研究證實了媒體對風險感知及預防行為的作用,即在全球新冠大流行期間,公眾依靠媒體傳達的準確信息以便作出相關健康保護行為的決定[14]。媒體可以潛在影響公眾對健康危害的看法,通過對疫情進展多方面的追蹤與分析,在分析與告知人們嚴重危害和風險方面處于獨特地位。此外,媒體資訊還影響個人對政府和疾控預防部門在應對疫情威脅方面是否具有成效的看法,從而影響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采取的應對行為[15]?;ヂ?lián)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各種媒體渠道和信息的來源,包括官方網(wǎng)站、社交網(wǎng)絡等[16]。Wang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超過90%的被調(diào)查對象從互聯(lián)網(wǎng)獲得新冠信息,包括新冠的傳動路線、藥物和疫苗可用性和有效性、旅游建議、海外新冠控制經(jīng)驗、各國病例數(shù)與位置以及新冠預防建議。由此,提出假設H3:風險資訊對風險感知和控制感有正向影響并以風險感知為中介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產(chǎn)生影響。

        1.4 ?搜索互動

        在社會認知過程中,個體對人和事件的理解與評價受到情境背景的極大影響[18]。社會認知理論強調(diào)認知塑造了個人感知和應對風險的方式,同時已有研究還強調(diào)“社會環(huán)境會影響行為改變的程度和速度”[19]。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廣泛普及的社會背景因素對風險感知的影響,比起以往任何年代對這種塑造的作用都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影響。疫情期間我國大眾主動獲取疫情相關風險資訊的意愿強烈。據(jù)人民網(wǎng)研究院與百度聯(lián)合發(fā)布的疫情大數(shù)據(jù)指數(shù)顯示,用戶通過百度搜索與瀏覽新冠肺炎相關信息的頻率日均超過10億人次。在具體內(nèi)容方面,疫情最新進展、疫情地圖、武漢肺炎最新消息、疫苗研發(fā)等關注度最高,占總搜索量的24%。防疫相關知識包括口罩的使用、如何區(qū)分新冠肺炎和流感、收快遞是否會感染病毒等主題,排在第2位,占總搜索量的20%。每天10億次的海量搜索,反映人們對疫情的空前重視與關注。疫情期間大眾瀏覽最早上線的丁香園疫情地圖,不到10個月的時間就超過44億人次,同時大多數(shù)國家均出現(xiàn)在線搜索的突增高峰[20]。Utunen等[21]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疫情爆發(fā)的前幾個月最大的流量來源是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70%的人口每天至少關注一次或多次冠狀病毒新聞[22]。在疫情出現(xiàn)反復期間,人們更為關注新冠疫苗研發(fā)、新冠變異毒株、冷鏈病毒攜帶、進口水果出現(xiàn)病毒等相關資訊。

        疫情期間國外公眾主要通過社交媒體獲取相關信息,2020年4月在受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地區(qū),F(xiàn)acebook所有通訊服務的使用都增加了50%以上,語音和視頻通話在同一時間內(nèi)增加了一倍[22]。近年來研究強調(diào)社交媒體的重要性,在危機事件期間社交媒體使用增加并繼續(xù)呈指數(shù)級增長。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一種未經(jīng)過濾的、最新的交流方式和危機中的情感支持,人們通過社交媒體交流最新疫情資訊和有效應對方法,交流自身的應對經(jīng)驗并表達對親朋好友的關心、擔憂等[23]。風險資訊搜索與社交互動是疫情防控期間緊密聯(lián)系的過程,可將其并稱為“搜索互動”。由此,提出假設H4:搜索互動對風險感知和控制感有正向影響并以風險感知為中介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的堅持性產(chǎn)生影響。

        1.5 ?媒體信任

        風險資訊的接受程度取決于人們對媒體的信任程度,可信度高的媒體向公眾提供信息可以有效促進他們采取適當?shù)慕】当Wo行為,可見對媒體的信任有望對預防行為的采納產(chǎn)生積極影響。有研究指出,人們認為廣播新聞和報紙比社交媒體更可信。面臨風險時人們信任的媒體成為避難媒體,在感受風險威脅的時刻會回到這里尋求信任[24]。由此,提出假設H5:媒體信任對風險感知和控制感有正向影響并以風險感知為中介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產(chǎn)生影響。

        通過梳理風險感知相關文獻,本研究提出基于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背景下的風險認知綜合模型,對大學生疫情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進行實證研究。模型構建思路與以往研究有較大區(qū)別。首先,在社會背景因素方面,此次新冠疫情處于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普及的社會背景下,互聯(lián)網(wǎng)3大基礎應用用戶分別達到即時通信用戶規(guī)模8.96億、網(wǎng)絡新聞用戶規(guī)模7.31億、搜索引擎用戶規(guī)模7.50億[25]。因此,風險資訊、搜索以及社交互動可能成為影響風險感知的核心社會背景因素。其次,此次新冠疫情較之以往相關呼吸綜合征,無論是從事件的時間跨度或是疫情的反復性而言均更為復雜,處于這種背景下考察預防行為堅持性研究較少。再次,以往對疫情預防行為的研究中主要將預防行為作為綜合變量進行評估,本研究將預防行為劃分為雙變量,可以更全面考察兩種行為堅持性的影響途徑及不同特征。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樣本與來源

        采用問卷星對兩所大學共23個學院的在校大學生進行調(diào)查,調(diào)查時間為2020年12月中旬。在問卷調(diào)查工作之前,對所有參與調(diào)查的人員進行培訓,明確操作流程。調(diào)查過程中,讓受試者回顧疫情開始至當前的行為狀況并填寫問卷。共發(fā)放問卷629份,剔除83份答題缺失、答題出現(xiàn)前后矛盾的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546份,有效回收率86.8%。

        2.2 ?變量與測量

        所有的變量題項均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評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通過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cranbach's alpha,α)、平均方差提取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組合信度(construct reliability,CR)對變量的信度與效度進行檢驗,各項指標的檢驗及標準范圍為α≥0.55、AVE>0.50、CR>0.70。風險感知變量和風險感知的“控制感”變量來源于“新冠肺炎疫情風險感知量表”[26]和“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公眾風險認知量表”[27],兩個量表的研制具有理論基礎的同源性和應用領域的一致性?!靶鹿诜窝滓咔轱L險感知量表”基于Slovic風險感知心理測量學模型、情緒感受(經(jīng)驗)和認知判斷(理性)的雙過程(dual-process)理論模型,以及Howard等發(fā)展的健康威脅自我調(diào)節(jié)模型進行開發(fā)。以“直覺感受”“認知判斷”“心理表征”進行構建,量表具有優(yōu)良的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結構效度和效標效度?!巴话l(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公眾風險認知量表”的編制基于風險認知及心理測量范式、健康信念模型、保護動機理論等風險認知影響因素,對風險感知的測量由疫情嚴重性、可控性、健康影響嚴重性和可能性4個維度構成。

        風險感知采用3道題項進行測量。“感染的風險擔憂”變量主要觀察直覺判斷,測量題項為“擔心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的易感性”變量主要觀察認知判斷,測量題項為“覺得自己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疫情嚴重性”變量主要觀察警覺判斷性,即認知與感受的心理表征,測量題項為“新冠會對身體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變量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為0.88,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為0.73,組合信度CR為0.89。風險感知的“控制感”采用2道題項進行測量,分別為“新冠疫情防控狀態(tài)下我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安全”“我相信新冠疫情防控有很好的效果”。變量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為0.62,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為0.70,組合信度CR為0.53。

        風險資訊、搜索互動、媒體信任參照以往流感大流行?ngeles[22]和Fraustino[23]的相關研究進行條目編寫和測量。

        風險資訊的測量題項為“我關注新冠疫情新聞報道”“我關注病毒變異及防護相關知識”“我關注疫苗研發(fā)進展”。變量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為0.81,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為0.64,組合信度CR為0.84。搜索互動主要測量使用搜索引擎的習慣與頻率,獲取風險資訊的信息通道,社交媒體使用的情況及互動主題,測量題項為“我習慣每天搜索疫情相關資訊”“我經(jīng)常與朋友交流疫情相關信息”。變量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為0.77,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為0.65,組合信度CR為0.78。媒體信任主要測量對各類媒體包括主流媒體、門戶網(wǎng)站、自媒體、朋友圈等相關新冠疫情信息的信任程度,測量題項為“我相信主流媒體的疫情資訊報道”“我相信廣播電視的疫情資訊報道”。變量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為0.74,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為0.61,組合信度CR為0.75。

        預防推薦行為來源于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公眾預防指南匯編”。本研究對預防推薦行為采用雙變量劃分,“預防行為”來源于防控預防指南的第1和第2部分,概括為“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保持社交距離”?!板憻捫袨椤眮碓从诜揽仡A防指南的第3部分“保持良好衛(wèi)生和健康習慣”推薦的“注意營養(yǎng),適度運動”[1]。測量題項為“疫情防控期間我堅持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保持社交距離”“疫情防控期間我保持鍛煉習慣,每周鍛煉3次及以上”。變量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α為0.80,平均方差提取值AVE為0.68,組合信度CR為0.81。

        2.3 ?模型整體適配度檢驗

        采用AMOS 22軟件,選擇最大似然法對假設模型進行參數(shù)估計。根據(jù)模型擬合的修正指標對模型進行適度修正。模型修正過程中,逐條刪除潛變量之間未達顯著性的假設路徑。同時,模型修正合理釋放測量誤差項e18和測量誤差項e19的協(xié)方差,通過增列這兩項測量誤差項間的協(xié)方差可減少卡方值統(tǒng)計量[28]。修正后的模型,所有路徑均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意義(P<0.05)。整體模型的主要適配度指標情況: /df=2.730,RMSEA=0.056,CFI=0.959,GFI=0.944,NFI=0.938,RFI=0.918,可見整體模型擬合較好。

        3 ?結果與分析

        通過模型的整體擬合和修正得到最終模型(見圖1),各變量之間的箭頭指向反映變量之間的影響關系,而路徑系數(shù)則反映各變量之間預測關系的影響程度,即系數(shù)越大,影響越顯著。最終模型顯示,本研究提出的5個假設得到部分驗證。每個假設得到部分驗證的主要意義在于:變量之間影響關系的總體方向和影響作用的顯著性得到進一步明確。結構方程在處理各變量關系方面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對所有變量進行同步估計,這是其優(yōu)于回歸方法之處。以H1為例,原假設風險資訊以風險感知和控制感兩個變量為中介間接影響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的同時,風險資訊還直接影響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在同步估計這些變量的相互作用時,模型估計支持風險資訊以風險感知為中介對預防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同時,風險資訊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具有直接預測作用。原假設風險資訊以控制感為中介影響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的路徑未通過檢驗而被刪除,因而凸顯風險資訊對風險感知的預測作用以及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的直接影響(見圖1)。

        3.1 ?風險資訊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

        風險資訊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雙變量均存在顯著影響效應。首先,對預防行為堅持性的直接影響效應為0.181,并以風險感知為中介對預防行為產(chǎn)生的間接效應為0.070,總效應為0.251。其次,風險資訊對鍛煉行為堅持性的直接影響效應為0.213。在疫情初期和常態(tài)化防控以及疫情出現(xiàn)反復期間,大學生通過各種媒體獲取疫情信息、了解疫情發(fā)展及整個社會應對狀況。媒體風險資訊對疫情反復態(tài)勢和發(fā)現(xiàn)新冠變異毒株的快速反應及報道,進一步強化了大學生對疫情發(fā)展的主動關注,增強了對疫情的風險感知并轉化為具體的個體預防行為,這與研究報道的“疫情是一項去地方化的社會事件,表明了疫情對全社會的無差別輻射、動員和統(tǒng)合”[29]的已有結果一致。即使沒有處于疫情中心區(qū),大學生依然具有強大的風險感知能力,這對預防和鍛煉行為堅持性也起到重要作用,即他們通過對多種媒體風險資訊的獲取與分析,調(diào)節(jié)自我應對行為。

        3.2 ?搜索互動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

        搜索互動對風險感知的直接影響效應為0.357,并通過風險感知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預防行為,間接效應為0.112。疫情期間大學生身處校園這樣一個人群相對集聚環(huán)境,使得風險環(huán)境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當風險環(huán)境和風險資訊都存在不確定性時,往往會通過搜索引擎及其他資訊渠道獲取信息,以便對信息作更為全面的判斷與分析,降低對環(huán)境感知的不確定性并采取相應應對行為。此次問卷調(diào)查中,所有大學生均有持續(xù)使用搜索引擎進行風險資訊的搜索行為,尤其在出現(xiàn)多地散發(fā)、集聚性疫情以及新冠變異毒株時,具有通過多媒介風險資訊搜索和進行分析的日常行為習慣。

        大學生作為社交活躍群體,對微信的使用尤為頻繁。調(diào)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使用微信更多用于社交而非獲取疫情風險資訊,在日常社交媒體使用中風險資訊成為交流主題的一部分。Scherer和Cho在Burt的傳染網(wǎng)絡理論基礎上,提出風險感知的社會網(wǎng)絡傳染理論。該理論假設存在風險感知網(wǎng)絡,即共享或創(chuàng)造相似風險感知個體的關系分組。通過這種方式,頻繁接觸個體分享相似的信息、態(tài)度、情感和性格,并對健康預防行為起重要影響作用[30]。Morton等[31]在關于健康風險資訊傳播對于閱聽人風險感知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眾傳媒與人際網(wǎng)絡作為風險感知的影響源相互依賴并發(fā)揮作用,而本研究結果與這些研究均較為一致。通過模型路徑與效應分析還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搜索互動對風險感知的易感性、嚴重性、患病擔憂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應,并通過這些風險感知變量的評估對預防行為起作用。但搜索互動對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沒有顯著性,這可能與鍛煉行為是大學生原有的生活習慣,而在以疫情風險資訊和風險感知的中心話題交流中處于邊緣有關。

        3.3 ?媒體信任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

        媒體信任通過兩條路徑影響大學生預防行為堅持性。第1條路徑是媒體信任對鍛煉行為堅持性起顯著的直接影響作用,直接效應為0.888。第2條路徑是以控制感為中介間接影響預防行為堅持性,間接效應為-0.361。兩條路徑對預防行為堅持性影響的總效應為0.527。媒體信任對控制感的直接效應為0.825,并通過控制感的中介作用間接影響鍛煉行為堅持性,間接效應為0.391。此結果說明在社會背景因素中,媒體信任對大學生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作用很大。媒體可信度通常分為信源可信度、媒介可信度、資訊可信度3類。在風險社會中的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是大眾最信任的媒體,人們對信息的信任程度是影響其態(tài)度和感知的關鍵[32]。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的廣泛與普及,傳統(tǒng)媒體依托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經(jīng)過最近10年的媒介融合過程已形成“三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視頻以及客戶端)全覆蓋的融媒體格局,不僅在技術手段上與“新媒體”同步發(fā)展,而且內(nèi)容和質量的權威性、影響力的地位與作用更是不可取代。在此次問卷調(diào)查中,大學生信任媒體排名最高的前3位分別是“中央媒體”“電視廣播”“新聞門戶網(wǎng)站”;信任程度最低的分別是“自媒體”“非專業(yè)公眾號”“微博大V”,說明大學生在風險資訊的來源與搜索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區(qū)分性及選擇性,能夠對風險資訊的可信程度進行分類篩選與評估并采取行為決策。

        3.4 ?風險感知和控制感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

        風險感知在社會出現(xiàn)各種類型災害以及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被廣泛研究且證實是有效的預測變量。本研究模型結果顯示,風險感知對預防行為堅持性的直接影響效應為0.313,這與風險感知主要與疫情的易感性、嚴重性等一系列心理過程有關,說明風險感知對疫情預防行為的預測具有較好對應性。

        控制感對預防行為堅持性的直接影響為負效應,效應量為-0.437。控制感對風險承受和風險否認具有重要影響,控制感越高,產(chǎn)生抵制應對行為(例如戴口罩等預防行為)的可能性越低,而產(chǎn)生積極應對行為(例如鍛煉行為等)的可能性越高[11,33]。模型結果說明,風險感知與控制感在預測不同類型預防行為具有不同的方向結果。高控制感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可能由于控制感的偏倚而對預防行為不重視,或對較長時間的預防行為感到厭倦而減少采取預防行為。另一方面,控制感對鍛煉行為的堅持性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應,這與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下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活動恢復正常,國內(nèi)社會大環(huán)境下的疫情比大多數(shù)國家明顯趨好有關,這些因素對大學生的控制感具有積極影響并對鍛煉行為堅持性起正向影響作用。

        控制感對預防行為雙變量兩個不同方向的預測結果需要進一步具體分析。當模型僅考慮控制感對預防行為及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影響效應時,控制感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的預測具有不同方向結果。當模型將社會背景因素與控制感的總效應進行整體考察時,由于媒體信任對控制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應,媒體信任通過控制感對預防行為的總效應為0.527。換言之,媒體信任抵消了控制感對預防行為的負面影響并促進預防行為向積極方向轉化,無論是風險感知或是控制感均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應。因此,盡管控制感高的大學生可能傾向于采取更少的預防行為,但常態(tài)化防控的社會背景通過媒介途徑影響大學生,大學生通過主動關注疫情資訊,表現(xiàn)出更高的社會配合意愿并采取與社會防控推薦行為相一致的行為決策,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及疫情反復態(tài)勢下堅持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從模型綜合結果來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典風險感知的預測模型和預測因子更多受到社會背景因素的影響。因此,風險感知的研究需要拓展到社會與文化背景層面進行探討,才能更全面地解釋與預測風險感知與行為應對的潛在機制。

        以往對突發(fā)性公共衛(wèi)生事件或有關呼吸綜合征的研究中,通常將預防行為作為一個獨立變量來考察。預防行為是面對風險情境中一種新的、需要學習與適應的行為,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和減少聚集,其作用是通過對新冠病毒的直接隔阻來減少感染風險。鍛煉行為是一種原有的生活習慣或具有體驗感的行為,其作用是通過鍛煉提高個體抵御感染疾患的能力。在新冠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期間,生活、學習和防控彼此融入,社會處于一種正常生活的回歸狀態(tài),因而常態(tài)化防控可能更多與原有的生活習慣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在“疫情”期間民眾體育參與比例明顯上升。大學由于減少聚集和減少外出,鍛煉行為也出現(xiàn)了增多趨勢[34]。同時,通過鍛煉可以“滿足個體最基本的情感訴求,極大地緩解了疫情期個體的社會焦慮”[34]。將疫情防控預防行為劃分為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雙變量進行考察,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社會背景因素和風險感知對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的具體影響途徑和不同效應?;陲L險感知的預測因子對這兩類行為存在不同的影響作用,從風險感知與疾控預防行為的研究延伸而言,將疫情疾控預防行為進行合理劃分,有助于對風險感知在不同階段對行為影響的機制、作用途徑與效應的洞察,為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提供有效的預防理論和行為策略。

        4 ?結論

        1)在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作為風險感知信息源的風險資訊來源的多態(tài)性,搜索引擎應用的廣泛性以及社交媒體的活躍性,對新冠疫情風險感知的影響作用顯著增大。

        2)風險資訊、搜索互動、媒體信任通過部分直接路徑影響大學生的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決策及行為應對。此結果說明,經(jīng)典風險感知的預測模型和預測因子更多地受到社會背景因素的影響,風險感知的研究需要拓展到社會與文化背景的層面進行探討,才能更全面地解釋與預測風險感知與行為應對的機制。

        3)媒體信任通過直接和間接的路徑對大學生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堅持性起顯著的正向影響效應。大學生總體上表現(xiàn)出更高的社會配合意愿并采取與社會防控推薦行為相一致的行為決策。

        4)風險感知越高,對新冠預防行為堅持性產(chǎn)生正向影響效應就越大??刂聘性礁?,不管是主觀偏倚或客觀評估,對預防行為產(chǎn)生顯著的負影響效應,對鍛煉行為的堅持性則產(chǎn)生顯著的正向影響效應。提示在疫情常態(tài)化防控的情況下,需要在行為策略上提供更科學的細分分類指導。

        5)將疫情防控預防行為劃分為預防行為和鍛煉行為雙變量進行考察,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社會背景因素和風險感知對雙變量的影響途徑和不同效應。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公眾預防指南匯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通用預防指南[EB/OL]. [2021-01-27]. http://www.nhc.gov.cn/jkj/s3578/202001/3a13637e1a9249a2b6047f34b772b5e6.shtml.

        [2]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Preventing the next pandemic zoonotic diseases and how to break the chain of transmission[EB/OL]. [2021-01-06]. https://

        www.unep.org/news-and-stories/statements/preventing-next-pandemic-zoonotic-diseases-and-how-break-chain.

        [3] SLOVIC P,PETERS E. Risk perception and affect[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5(6):322-325.

        [4] 孫夢如,蔣莉,郭沁. 健康傳播視角下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公眾風險感知與行為的研究路徑[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0(3):118-119.

        [5] LEPPIN A,ARO A R. Risk perceptions related to SARS and avian influenza: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urrent empirical research[J]. Behave Med,2009(16):7-29.

        [6] BREWER N T,CHAPMAN G B,GIBBONS,et al.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perception and health behavior:The example of vaccination[J]. Health Psychol,2007(26):136-45.

        [7] PRATI G,PIETRANTONI L,ZANI B. A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pandemic in?uenza H1N1 risk perception and recommended behaviors in Italy[J]. Risk Analysis,2011,31(4):645-656.

        [8] LACHMAN M E,WEAVER S L. The sense of control as a moderator of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health and well-being[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4(3):763-773.

        [9] THAKUR D,SHASHWATI S. Doing well & feeling well:Do self-control and flourishing go hand-in-han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Research,2019,9(3):826-839.

        [10] 曾旻,周宵,伍春,等. 創(chuàng)傷暴露程度對中學生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影響:控制感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7,25(1):62-64.

        [11] 范春梅,賈建民,李華強. 食品安全事件中的公眾風險感知及應對行為研究——以問題奶粉事件為例[J]. 管理評論,2012,24(1):163-166.

        [12] ELEMO A S,AHMED A H,KARA E. The fear of COVID-19 and flourishing:Assess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nse of control in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2021(5):8-11.

        [13] ROSLYNG,METTE-MARIE,ESKJ?R,et al. Mediatised risk culture:News coverage of risk technologies[J]. Health,Risk and Society,2017,19(3-4):112-129.

        [14] GARFIN D R,SILVER R C,HOLMAN,E A. The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Amplification of public health consequences by media exposure[J]. Health Psychol,2020,39(5):355-357.

        [15] NGUYEN T,HENNINGSEN K H,BREHAUT J C,et al. Acceptance of a pandemic influenza vaccine:A Systematic review of surveys of the general public[J]. Infect Drug Resist,2011(4):197-206.

        [16] AVERY E. Contextual and audience moderators of channel selection and message reception of public health information in routine and crisis situations[J].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2010,22(4):378-403.

        [17] WANG Z H,YANG H L,YANG Y Q. Prevalence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ymptom and the demands for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and interventions in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COVID-19 epidemic:A large cross-sectional study[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0,275(10):188-193.

        [18] WYRE R S,RADVANSKY G A. The comprehension and validation of social inform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99,106(7):89-118.

        [19] VAN J J,BAICKER K,BOGGIO P S,et al. Using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 to support COVID-19 pandemic response[J]. Nat Hum Behav,2020(6):1-12.

        [20] 人民網(wǎng)研究院與百度聯(lián)合發(fā)布.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搜索大數(shù)據(jù)報告[EB/OL]. [2021-02-01]. http://yuqing.

        people.com.cn/n1/2020/0201/c209043-31566685.html.

        [21] UTUNEN H,NGOUILLE N,PIROUX C,et al. Global reach of an online COVID-19 course in multiple languages on open WHO in the ?rst quarter of 2020:Analysis of platform use data[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20,22(4):1-13.

        [22] ?NGELES M,F(xiàn)UENTES-LARA C,CRISTINA NAVARRO E L. Covid-19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in Spain:Exploring 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and message reception in publics evaluation[J]. El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ón,2020(29):2-4.

        [23] JULIA-DAISY F,BROOKE-FISHER L,YAN J. Social media during disasters:A Research synthesis and road map. Social media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M]. New York:Routledge,2017:283-295.

        [24] SEJIN P,BRANDON B,JOHNSON-AVERY E. Information channel preference in health crisis:Exploring the roles of perceived risk,preparedness, knowledge,and intent to follow directives[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9,45(5):10-17.

        [25]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信息中心. 第45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 [2021-01-28]. http://www.

        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26] 席居哲,佘壯,鞠康,等. 新冠肺炎疫情風險感知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5(4):131-141.

        [27] 代亞君,郝艷華,吳群,等. 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公眾風險認知量表編制及信效度檢驗[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20,36(2):227-231.

        [28] 吳明隆. 結構方程模型-AMOS務實進階[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8:193.

        [29] 閆巖,溫婧. 新冠疫情早期的媒介使用、風險感知與個體行為[J]. 新聞界,2020(6):50-55.

        [30] SCHERER C W,CHO H A. Social network contagion theory of risk perception[J]. Risk Analysis,2003(23):261-267.

        [31] MORTON T A,DUCK J M. Communication and health beliefs:Mass and interpersonal influences on perceptions of risk to self and others[J].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1,28(5):602-626.

        [32] METZGER M J,F(xiàn)LANAGIN A J,EYAL K,et al. Credibility for the 21st Century:Integrating perspectives on source,message,and media credibi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media environment[J]. 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2003,27(1):293-335.

        [33] SJ?BERG L. Factors in Risk Perception[J]. Risk Analysis,2000,20(1):1-12.

        [34] 黃亞玲,郭靜,黃非,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體育行動消解社會焦慮的社會學審視[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4):11-14.

        猜你喜歡
        防控疫情影響
        戰(zhàn)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責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豬常見腹瀉病癥狀及防控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抗疫情 顯擔當
        人大建設(2020年5期)2020-09-25 08:56:22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線 靜待春暖花開
        人大建設(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0
        37°女人(2020年5期)2020-05-11 05:58:52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av| 免费网站国产| 国产精品自线在线播放| 亚洲无人区乱码中文字幕动画| 亚洲中文字幕视频第一二区| 又黄又刺激的网站久久|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视频99| av网页在线免费观看| 91九色国产老熟女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午夜视频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丰满的少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伊人制服丝袜美腿| 手机在线免费看av网站| 男女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xxⅹxx国语对白|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不卡在线|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影院手机在线看| 影音先锋女人aa鲁色资源| 福利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拍91揄自揄视精品91| 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亚av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麻豆午夜电影| 中文熟女av一区二区|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老师粉嫩小泬喷水视频90| 国产亚洲精品日韩综合网| 亚洲天堂av高清在线| 2019日韩中文字幕mv| 久青草国产视频|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精品| 少妇无码av无码专线区大牛影院| 国产一区二区内射最近更新| 国产AⅤ无码久久丝袜美腿| 国产精品美女主播在线| 日韩av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