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
西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陜西,是迄今所知最早的西周青銅器,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簋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器內(nèi)底部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銘文內(nèi)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利簋被《國家人文歷史》評為九大鎮(zhèn)國之寶,2002年列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
簋是一種古代食器,用來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猶如飯盆。在祭祀或宴享時,它又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壇上祭祀祖先。根據(jù)周代禮制中的用鼎制度,只有天子才能享用“九鼎八簋”組合的最高禮儀。
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朝滅亡,占領了朝歌。推翻紂王的殘暴統(tǒng)治后,武王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在我國商周時期,青銅被稱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貴重金屬。右史利用這些貴重金屬為祖先檀公制作了這件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由于這件青銅簋是利所鑄的,因此人們就稱它為利簋。
簋的主要部位腹上用饕餮紋來裝飾,呈現(xiàn)出一種神秘的威嚴感,顯示出貴族的氣勢。云雷紋是青銅器上一種最常見的紋飾:圓形的連續(xù)構圖稱為云紋,方形的連續(xù)構圖稱為雷紋。云雷紋常裝飾在青銅器紋飾的空白處作為底紋,用以烘托主題紋飾,如利簋上的云雷紋被用來烘托饕餮紋。
利簋最為重要也最有價值的是它腹內(nèi)底部所鑄銘文。銘文雖很簡略,卻明確記載“武王征商”之役發(fā)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歲”星正當中天。碳14測年專家用西周初年遺存中出土的碳樣做了測年,測出武王伐紂之役發(fā)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公元前1020年之間。天文學家根據(jù)銘文計算出公元前1044年為武王伐紂這一著名戰(zhàn)役的確切時間,這為商周兩代時間的劃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利簋是有關武王伐紂史實的唯一文物遺存,價值和意義不同凡響,稱之為價值連城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