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彩
閱讀教學應該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其本質就是要讓學生的思維在文本中走上一個來回。因此,真正高效的閱讀并不僅僅在于從文本中獲取內容,而要從文本中聯(lián)想開去,由此及彼,甚至是關聯(lián)自我,最終獲得人生啟迪。為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展開這一方面的訓練,統(tǒng)編本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設置了“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的語文要素,旨在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fā),多維整合,拓展聯(lián)想,形成立體化的感知與收獲。那究竟該想什么、從哪些維度想、又該怎么想呢?筆者結合本單元《丁香結》的教學,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整合語言,在品味中“想”外形
《丁香結》是一篇文質皆優(yōu)的散文,作者以優(yōu)秀且富有詩意的語言,分別描寫了街道旁、校園中、春天里、詩詞中的丁香花。作者對丁香花外形并沒有集中描寫,而是分散在不同的語段中。教師可以從丁香花的色彩、香味、形態(tài)等方面,對描寫外形的語句進行統(tǒng)整,引導學生在品味辨析中構建丁香花朵的外形。
1.“想”色彩
文中描寫丁香花的色彩有兩處:第1自然段中“忽然呈出兩片雪白”,第3自然段中“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丁香花是白色的,但兩種“白”卻不同。引導對比后,學生發(fā)現(xiàn)第1自然段中的“兩片雪白”重在表現(xiàn)丁香花的純色,因此能“使人眼前一亮”,而第3自然段中的“瑩白”,因為有雪的浸潤,“白”中帶有瑩亮之感,“透出來”的“綠”,與“瑩白”形成了鮮明而和諧的色彩搭配。教師不能緊扣純粹的“白”而定義丁香花的色彩之美,而要以不同的環(huán)境作為襯托,引導學生想象丁香花“白”得純凈、“白”得和諧的畫面。
2.“想”香味
課文多處描寫丁香花的外形,但香味只在第2自然段“月
光下”才寫:“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在夜色中也能讓人分辨出”。因此,教師不能只抓住“淡淡”“幽雅”這兩個關鍵詞的表面意思,生硬地讓學生理解丁香花的香味,而需要將其置放在朦朧的月色中讓學生想象:柔和的月色灑在幽靜的校園中,白色的丁香瀟灑,紫色的丁香更顯朦朧之美,此時一股“非桂非蘭”的香味沁人心脾,在詩意的月色中更加甜美醉人。在這樣的想象下,組織學生緊扣語言品讀,那畫面、那香味,透著文字直撲學生的心靈。
3.“想”形態(tài)
文中的丁香因為有了作者情感的滲入,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花朵,而具有了鮮明的生命活力。作者運用擬人手法,將丁香花變得靈動起來。教師需要緊扣第1自然段中的“探”“窺”等動詞,讓學生想象丁香花被賦予人之形態(tài)的樣子,然后借助“綴滿”,讓學生想象滿樹丁香花的繁盛景象。
從色彩到香味,再到最后的形態(tài),教師將原本散落在文本中的語句,以丁香花外形的名義統(tǒng)整起來,讓學生在誦讀品味中“想”出丁香花蘊藏在語言中的外形。
二、整合詩句,在聯(lián)系中“想”氣質
很明顯,《丁香結》并不是一篇純粹的狀物類散文,作者借物抒情,言語之中流淌著滿滿的情感。在對丁香花外形進行了多維度描寫之后,課文第4自然段將描寫的著力點聚焦在“詩詞中的丁香花”,逐步從客觀層面邁向了詩人的主觀層面。
作者以“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兩句詩詞展開,將丁香花設置在細雨迷蒙的特殊情境中。這一段的教學,教師可以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先從細雨中的丁香花入手,引導學生感受雨中的丁香嫵媚、朦朧、如夢如幻的特點,從“印象派的畫”“線條模糊”等語言中想象雨中的丁香呈現(xiàn)出的非同一般的景象:雨中的丁香朦朧,線條模糊,顏色交融柔和,給人一種夢幻、迷離、朦朧的感覺,讓人仿佛是在欣賞一幅印象派的畫作,久久回味,妙不可言。此時,教師可以相機拓展課后“閱讀鏈接”中關于丁香結的詩句:“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將其與課文中出現(xiàn)的兩句集中呈現(xiàn),學生不難提煉出“各自愁”“雨中愁”“腸斷”“殷勤解卻”等同具共性的關鍵詞,進而幫助學生認識到在古詩詞中,丁香結是哀愁幽怨的象征?;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種情感浸潤在文本語言之中,讓學生再次想象細雨迷蒙之中丁香花的樣子,將情感和情景交融起來,深化對丁香花氣質的感知。
三、整合資料,在拓展中“想”用意
作者用四個自然段的篇幅描寫丁香花,文章題目卻是《丁香結》,由此可見,作者的真正立意在于丁香結。從“花”到“結”,看似只是作者觀察視角的變化,但用第4自然段中的古詩詞作為過渡,為丁香平添了幾許情感元素。作者將古詩詞中的丁香結與現(xiàn)實生活所觀察的丁香結融合起來,產生了“許多想象”:“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p>
作者緣何能從古詩詞的“丁香結”產生這樣的聯(lián)想?這就需要從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散文的用意說起。寫這篇文章之前,弟弟身患重病,作者目睹了弟弟與病魔斗爭的過程,目有所睹,心有所思。正好看到“今年的丁香花似乎開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樣”,由此想到了古詩詞中的丁香結,想到了蘊藏在詩句中的哀愁幽怨,想到了自己在不同環(huán)境下所見到的丁香花……至此,文章的脈絡全然貫通。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整合課文內容與拓展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資料,想象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用意:借助丁香結,鼓勵弟弟樹立信心,戰(zhàn)勝病魔,重新?lián)肀?。教師相機出示課文的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句子:“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教師組織引導:當作者的弟弟了解了丁香結,讀到這篇文章,讀到最后一句話,心中會想些什么呢?
由此一來,學生的關注點就不再局限在丁香結上,通過整合資料,他們明晰了作者的用意,更聯(lián)想了文章字里行間所蘊藏的對弟弟的祝福、對人生的感懷之情,使得對課文的感知與體驗邁上了全新的臺階。
四、整合生活,在轉化中“想”自我
閱讀的本質決定了不能將讀者與文本割裂開來,當作者宗璞用最后一句話激勵弟弟時,任何一個讀者都不可能將自身置之度外。教師要遵循這種認知規(guī)律,為學生搭建從文本到生活、從他人到自我的聯(lián)想通道,通過閱讀維度的轉化,將其與自我勾連起來。
鑒于此,教師不能將教學止步于“弟弟會怎么想”的層面上,而需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想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作者以丁香結象征生活中解不開的愁怨。每個人一輩子或許“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但作者一反古人常態(tài),沒有一味地哀愁,更沒有抱怨生活,而是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領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闭驗榻獠煌?,人生才不至于平淡無味。因此我們既要有賞花的情調,又要有解結的心志。生命給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時,也給你幽怨的“丁香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tài)。學生帶著這樣的理解,整合自身的生活實際,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知:我們遇到不順心的事時,不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而是要樂觀面對。既然人生的問題解決不完,何不豁達樂觀一些呢?平順的路固然好走,可也失去了行走的樂趣。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人生的意義或樂趣不就是在這不斷解決人生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嗎?有了這解不完的結,我們的生活才有樂趣,我們的明天才更燦爛——這才應該是閱讀這篇課文時“想開去”應有的境界。
縱觀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基于文本,同時又不局限于文本,充分鏈接了學生的原始經驗和內在認知,并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整合,讓學生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從課文中想開去,由文本看到更為廣闊的背景?!?/p>
(作者單位:河南鄭州市金水區(qū)黃河路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