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逸,于 為
(新疆兵團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馬街河水庫位于云南省臨滄市云縣茶房鄉(xiāng)馬街村境內的馬街河中游,是馬街河上唯一控制性水源工程。馬街河屬瀾滄江水系一級支流-勐麻河支流,全長9.0 km,多年平均徑流量約1627 萬m3。擬建馬街河水庫是一座以解決灌區(qū)人畜飲水及灌溉供水的綜合性水利工程,包括引水工程、水庫和灌區(qū)輸水線路三部分。水庫需要從臨近的南洼河引水作為補充水源,引水工程由引水渠首、引水隧洞等建筑物組成;水庫由攔河大壩、導流泄洪等建筑物組成;灌區(qū)輸水線路由管道、倒虹吸等建筑物組成。水庫總庫容1155 萬m3,最大壩高85 m,控制灌溉面積3.5 萬畝。工程區(qū)巖性為蝕變花崗巖,區(qū)域地質構造穩(wěn)定性較差,巖體風化層厚度大,其中全風化層巖體風化程度高、發(fā)育廣泛是其主要特點。巖體風化是本項目最主要的物理地質現(xiàn)象,也是工程處理建議需重視的問題。查明工程區(qū)全風化巖體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工程處理建議,將對該工程的壩型選擇、壩基開挖深度、防滲處理深度等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表1 壩址區(qū)各風化層巖體特征表
工程區(qū)花崗巖的風化程度及風化特征主要受巖石的結構、礦物成份影響,受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下水活動、后期蝕變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影響。
(1)巖石結構及礦物成份:本工程花崗巖經后期蝕變作用,巖石結構及礦物成分存在明顯差異,風化程度會受一定影響。通常,粗顆粒巖體結構比細顆粒風化程度高;斜長石含量高的花崗巖比鉀長石含量高的風化程度明顯。壩址區(qū)的花崗巖以碎裂蝕變黑云母花崗巖為主,主要礦物成分有:鉀長石約占25%,多已發(fā)生高嶺石化且包裹石英,僅見殘留體,可見少量微斜條紋長石;斜長石約占30%,半自形板柱狀,相對折射率小于石英,鈉長石雙晶發(fā)育,且雙晶紋細而密,均已發(fā)生絹云母化,僅見殘留體;石英,它形粒狀,正突起低,正交下具一級黃白干涉色,有的包裹于長石中;黑云母約占5%,淡褐~深褐色,片狀,一組極完全解理,且解理彎曲,多已發(fā)生綠泥石化后,正交偏光下干涉色呈異常蘭色,并析出鐵質。巖體抗風化能力較弱,致使全風化層厚度大。
(2)地形地貌條件:壩址區(qū)兩岸沖溝較發(fā)育,是花崗巖地區(qū)地貌特點。沖溝兩壁巖體裸露,形成較多的臨空面,在風化營力的作用下,由低向高風化程度增加,在山頂處風化厚度大,低谷或鄰近河床風化較淺。由于在地形平緩處或低凹處,地表水排泄受阻,地表水垂直下滲,使風化產物不易被剝蝕,全風化巖體殘留厚度大。對于岸坡地形較陡地段,巖體的風化程度較淺。
(3)地質構造發(fā)育程度:印支期侵入巖(γ5i)與三疊系中統(tǒng)忙懷組(T2m)火山巖呈侵入接觸,受構造影響作用強烈。強烈的地質構造作用,使巖體的完整性變差,形成較多地表水入滲通道,降低巖石的抗風化能力。壩址區(qū)次級構造多為中、陡傾角,在這些次級構造和滲漏通道附近,地下水活動明顯使風化加深,主要原因是為地表水的入滲和地下水的運移提供了條件,使得沿斷層風化深度加大,通常會形成風化槽。地質構造作用強烈,使巖體中礦物成分發(fā)生動力蝕變,巖體強度降低,同時抗風化能力變弱,風化厚度變大。因此地質構造作用是巖體風化作用加劇,形成不均勻的風化殼等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
壩址區(qū)揭露全風化基巖巖性多為粘土質砂,根據(jù)顆分試驗:全風化上帶粒徑>5 mm顆粒含量為12.2%,5 mm~0.075 mm顆粒含量為56.5%,0.075 mm~0.005 mm顆粒含量為20.6%,<0.005 mm含量為10.6%,塑性指數(shù)10.0~24.4;全風化下帶粒徑>5 mm顆粒含量為11.6%,5 mm~0.075 mm顆粒含量為57.4%,0.075 mm~0.005 mm顆粒含量為23.9%,<0.005 mm含量為7.1%,塑性指數(shù)11.2 ~17.5。依據(jù)顆粒分析成果可知,粗顆粒含量偏低且細顆粒離散性較大,對心墻的防滲及抗變形不利,作為防滲土料質量不夠理想。
對壩址區(qū)開挖的平硐和探坑內全風化地層進行現(xiàn)場、室內物理性質試驗,選取代表性試驗成果進行統(tǒng)計,并將異常值剔除。壩址區(qū)全風層因風化程度差異及特殊風化現(xiàn)象的存在,試驗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的離散性。壩址區(qū)全風化層物理力學性質成果統(tǒng)計見表2,其平均值可作為各分層物理性質參考特征值。
表2 壩址區(qū)全風化層物理力學性質成果統(tǒng)計表
壩址區(qū)全風化花崗巖體厚度較大,屬粘土質砂,具一定孔隙比,其透水性較其它風化狀態(tài)的基巖有較大差異,根據(jù)現(xiàn)場地質情況,分左右岸在平硐中的全風化巖(土)體段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采用雙環(huán)法進行滲水試驗,壩址區(qū)全風化上、下帶滲透系數(shù)1.39×10-4cm/s~8.22×10-3cm/s,表明全風化花崗巖透水率較大,屬中等透水巖(土)體。
全風化巖體顆粒組成、結構特征有所差異,決定了巖體力學特征的差異。本階段在壩址區(qū)平硐、探坑全風化層進行現(xiàn)場、室內物理性質試驗,壩址區(qū)鉆孔內進行標準貫入試驗、重型動力觸探試驗,鉆孔內巖體縱波速測試等原位綜合測試方法,求取巖體的力學指標。選取代表性試驗成果進行統(tǒng)計,并將異常值剔除,其分帶試驗成果統(tǒng)計見表3。
表3 壩址區(qū)全風化巖體力學參數(shù)建議值
承載力特性:本次通過鉆孔內標準貫入試驗、重型動力觸探試驗,來確定全風化巖體的地基承載力標準值。通過剔除離散試驗值,取試驗平均值的小值作為巖體承載力標準值,經綜合分析,提出全風化帶巖體的承載力建議值。
變形特性:本次通過鉆孔內標準貫入試驗、重型動力觸探試驗,確定全風化巖體的變形指標。據(jù)試驗成果,整體上隨埋深的增大,變形模量也逐漸增大。根據(jù)力學指標差異,進行分帶劃分,全風化巖體抗變形的能力為下帶巖體高于上帶巖體。隨著全風化巖體密實程度增大,天然含水量降低,承載力提高,變形模量越大,抗變形的能力越強;反之,密實度降低,天然含水量增大,承載力降低,變形模量就越小,抗變形的能力越差。
抗剪特性:工程區(qū)全風化巖體風化厚度大、分布范圍廣,邊坡開挖時占主要部分,邊坡土體性質類似于散體均質邊坡,其穩(wěn)定性由全風化巖體性質決定,結合抗剪試驗成果并類比其他工程經驗分析,建議全風化層上帶臨時坡比為1∶1.00,永久坡比為1∶1.25;全風化層下帶臨時坡比為1∶0.75,永久坡比為1∶1.00。建議全風化層邊坡開挖時,采取錨固、噴護等措施。
壩址區(qū)全風化巖體為軟質巖Ⅴ類(CV),破碎且已失去原巖結構,抗滑、抗變形能力極差,不能作為高混凝土壩地基;強風化巖體為軟質巖Ⅴ類(CV),破碎~較破碎,強度低,抗滑、抗變形能力差,不宜作為高混凝土壩地基;弱風化巖體為軟質巖Ⅳ類(CⅣ),較破碎,局部完整性差,強度低,抗滑、抗變形性能差,不宜作為高混凝土壩地基;微風化巖體為中硬巖Ⅲ類(BⅢ2),巖體完整性差,局部較完整,強度較高,抗滑、抗變形能力主要受巖體結構面和強度控制。壩址區(qū)代表壩型為土石壩,推薦壩型為粘土心墻風化料壩、瀝青混凝土心墻風化料壩、面板堆石壩。
壩基適應性:壩基地層巖性為蝕變花崗巖,細粒隱晶質結構、花崗結構,塊狀構造。兩岸全、強風化巖體層厚。建議粘土心墻基礎置于全風化層下帶(巖體類別CV)或強風化層(巖體類別CV),瀝青混凝土心墻和面板壩趾板基礎置于弱風化層(巖體類別CⅣ),壩殼基礎可置于全風化層上帶,并進行基礎處理。
防滲帷幕處理:壩址區(qū)蝕變花崗巖全、強風化巖體屬中等透水性。上壩址<10 Lu弱透水層埋深:左岸36 m~73 m,河床27 m~36 m,右岸32 m~78 m;下壩址<10 Lu弱透水層埋深:左岸17 m~105 m,河床13 m~17 m,右岸17 m~52 m。<5 Lu相對隔水層界線多為進入弱風化巖體一定深度,或建議按1 倍壩高進行防滲處理,因此各壩型防滲深度基本相同。
防滲處理建議:對于壩基的變形和滲透破壞,壩基與下部相對隔水層間的連接是重點。加強對全風化中顆粒間的“擠密”是關鍵。針對大壩不均勻沉降及協(xié)調變形的特點,地質建議為加強固結灌漿處理,結合本地區(qū)成熟經驗,提供壩基處理、灌漿處理建議:①適當增大壩基心墻底板的開挖深度和尺寸;②加深和加密灌漿的深度、孔排距;③控制好灌漿的壓力和漿液濃度等;④控制混凝土蓋板的抬動和兩側冒漿;⑤對灌漿效果進行檢測;⑥注漿后妥善封孔。通過現(xiàn)場灌漿試驗,確保壩基巖體滲漏改善,并滿足設計要求。
(1)巨厚的巖體風化殼是火山巖分布地區(qū)的共同特點,研究其物理性質和工程地質條件對工程建設影響較大。
(2)本文通過對勘察成果資料統(tǒng)計分析,查明全風化帶巖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對比工程地質條件特性差異,作為粘土心墻壩壩基,全風化下帶巖體可作為地基持力層;隨著兩岸壩體填筑高度降低,對壩基巖體參數(shù)、適宜性要求也相對降低,在加強地基處理的條件下,建基面可適當提高。
(3)全風化帶巖體的物質組成差異大,風化程度不均一,致使其透水規(guī)律性差,施工期巖體可灌性較差。防滲處理建議采用固結灌漿,應在施工前進行灌漿試驗,以確定其可灌性和灌漿參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