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昱,王亞丹,文海若*,汪祺*,馬雙成
1.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 藥品審評中心,北京 100022;2.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北京 100050
中藥制劑普遍存在因藥材中化學成分含量的固有差異,導致制劑質量產生波動的情況。如何提高中藥制劑質量的批間一致性,如何建立中藥制劑臨床相關的質量標準(例如功效成分、毒性成分的研究和控制),成為進一步研究和加強中藥制劑質量控制的關鍵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證藥品的有效、安全、質量可控,建議重點關注活性較強、安全性風險較高的中藥制劑品種。
本文對活性較強、安全性風險較高的雷公藤多苷片的質量控制情況進行研究。雷公藤俗稱斷腸草、山砒霜,有大毒。其根皮毒性遠大于去皮的根心,傳統(tǒng)以去皮的雷公藤根心入藥。雷公藤多苷片為雷公藤去皮根部提取物經(jīng)色譜凈化后得到的粉末制成的中藥片劑。該制劑具有抗炎、抗腫瘤、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1],臨床上用于風濕熱瘀、毒邪阻滯所致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腎病綜合癥、白塞氏三聯(lián)癥、麻風反應、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臨床應用時,其治療指數(shù)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且嚴重。雷公藤中成藥制劑可涉及多系統(tǒng)損害,主要發(fā)生在消化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生殖/內分泌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2-4]。雷公藤多苷片致不良反應主要有白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月經(jīng)不調和肝功能異常[5]。
雷公藤多苷片目前收錄于《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 年版[6],全國有12 家生產企業(yè)及12 個批準文號,規(guī)格均為10 mg,即每片含雷公藤多苷10 mg。10 個廠家產品正常生產[7],現(xiàn)行標準為國家藥品標準(WS3-B-3350-98-2011);2 個廠家停產,現(xiàn)行標準為國家藥品標準(WS3-B-3350-98)。
通過對地方藥材標準[8]中收錄的雷公藤藥材標準進行對比可知,大部分藥材標準未包含含量測定項,僅湖北省、福建省中藥材標準中分別制定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內酯醇的含量下限。各地方藥材標準中,雷公藤的日服用量范圍較廣,為1~25 g,大部分雷公藤的日服用量<9 g,見表1。
表1 雷公藤藥材標準
有文獻報道,二維液相色譜結合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LC×LC-QTOF-MS)用于雷公藤多苷片的化學成分分析,可用于表征、鑒定和半定量雷公藤多苷片中的化學成分(大部分為二萜、三萜和生物堿)[9]。雷公藤多苷片主要的活性成分如雷公藤甲素[10-11]、雷公藤紅素[12-13]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而雷公藤內酯甲文獻報道的臨床相關的活性或毒性信息較少。另有文獻提議,將雷公藤次堿作為雷公藤多苷片的生物活性和毒性成分[14]。
根據(jù)以上臨床相關的活性或毒性研究,建議進一步進行藥效毒理等實驗,在此基礎上增加含量測定指標,如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紅素、雷公藤次堿,并制定含量范圍(上、下限)。如已將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紅素、雷公藤次堿列入含量測定項,并提供研究資料證明雷公藤內酯甲的臨床相關的活性和毒性較弱,則可考慮無需將雷公藤內酯甲列入標準。雷公藤多苷片的質量標準(WS3-B-3350-98-2011)見表2。
表2 雷公藤多苷片的質量標準
雷公藤多苷提取物沒有批準文號,雷公藤多苷片的現(xiàn)行標準中未附處方藥味中提取物的質量標準,僅在20世紀90年代,浙江、上海等地方藥品標準中表述為“雷公藤多甙為雷公藤去皮根部提取物經(jīng)層析凈化后得到的粉末”。經(jīng)調研發(fā)現(xiàn),雷公藤多苷提取物由雷公藤多苷片生產企業(yè)自行制備,生產工藝基本分為5 步:1)雷公藤根部去皮;2)乙醇提?。?)三氯甲烷或三氯甲烷-乙醇萃?。?)硅膠柱色譜分離;5)減壓干燥。但不同廠家在乙醇體積分數(shù)、提取溫度、萃取溶劑、柱色譜餾分收集溶劑比例等技術參數(shù)方面存在差異[15]。
1)建立臨床相關的功效及毒性成分(如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紅素、雷公藤次堿)的含量范圍(上、下限);2)進行指紋圖譜研究,如中性成分(二萜、三萜及堿性)或酸性成分的指紋圖譜研究;3)生產工藝中如使用有機溶劑,需建立相應的溶劑限度;4)考慮建立生物活性(或毒性)測定方法,從一定程度上反映雷公藤多苷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對于已列入標準中含量測定項的檢測指標(如雷公藤內酯甲),可考慮無需將該含量測定指標列入標準的鑒別項;6)建議研究制定處方藥味雷公藤多苷的質量標準,并附于制劑質量標準之后。
對不同廠家雷公藤多苷片的化學成分含量或指紋圖譜研究顯示,不同生產企業(yè)的雷公藤多苷片的質量存在一定差異[16-18]。雷公藤多苷片制劑不同企業(yè)及相同企業(yè)不同批次間樣品崩解時限差異大,雷公藤甲素及雷公藤內酯甲含量相差懸殊。雷公藤內酯甲含量測定結果表明,該成分含量為11~62 μg/片,提示該產品整體質量不穩(wěn)定[19]。
對不同廠家雷公藤多苷片的體內抗炎藥效和體內肝腎毒性研究顯示,不同廠家雷公藤多苷片在抗炎藥效及肝腎毒性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20]。不同廠家雷公藤多苷片在致小鼠急性肝損傷方面也存在差異[21]。
對不同廠家雷公藤多苷片的紫外光譜分析[22]、紅外光譜分析[23]顯示,同一廠家不同批號藥品質量差別較小,不同廠家藥品的質量差別較大。應用紫外吸收光譜法或紅外吸收光譜法進行檢測快速、無損,可考慮將其用于不同廠家雷公藤多苷片的快速鑒別分析。
建立臨床相關的質量標準,即對臨床相關的功效/毒性化學成分進行質量研究和控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已選擇的含量測定指標,可考慮依據(jù)《中藥均一化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24]相關建議,對【處方】項下的“雷公藤多苷10 mg”進行均一化處理。
本文通過對雷公藤多苷片的質量研究情況進行分析可知,對于建立中藥制劑臨床相關的質量標準,有以下提示。
1)可選擇亟待關注的毒性藥材相關制劑,特別是可能引起腎損害的藥材(如雷公藤、馬兜鈴、天仙藤、昆明山海棠、草烏、附子、尋骨風)[25],以及可能引起肝損害的藥材(如雷公藤、菊三七)[26]相關制劑。2)還可依據(jù)藥品上市后的不良反應情況,特別關注高風險制劑品種(如中藥注射劑、中藥吸入制劑、中藥眼用制劑等),確定有待重點研究的品種。
根據(jù)上市后不同廠家同品種的質量對比情況,橫向分析該品種藥品中可能的功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并結合動物體內活性研究或毒理實驗,確定臨床相關的功效/毒性成分。建議對于活性較高且安全性較好、或活性較高且毒性較大的成分,制定含量范圍(上、下限);對于活性較弱但毒性較大的成分,制定含量上限。
對于存在較嚴重不良反應,但暫時難以確定臨床相關化學成分的品種,可考慮對品種進行活性和毒性的體外實驗研究,如建立生物活性(或毒性)測定方法,以建立能體現(xiàn)藥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質量標準。
通過積累已上市中藥制劑臨床相關的質量控制研究數(shù)據(jù),為中藥制劑臨床相關的質量標準研究關注點提供參考。如制劑中同時存在活性和/或毒性較強的化學成分/大類成分,以及活性和毒性較弱的化學成分/大類成分時,可重點對活性和/或毒性較強的化學成分/大類成分建立含量范圍(上、下限),而活性和毒性較弱的化學成分/大類成分則可作為輔助的含量測定指標,不一定需列入標準,可視情況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