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平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 福建福州 350002)
1.學時少,內容多。目前,交通管理與控制主要包括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兩大部分課程內容。因總學時的限制,培養(yǎng)方案中該課程為48的計劃學時,其中42學時為課堂教學,6學時為實驗課,另外設置2周課程設計。該課程內容多,課程學時少,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積極思考如何在有限的48學時內,帶領學生掌握更多的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相關知識,以期適應信息量大、綜合性強、實踐性高等要求[1],促進理論和實踐的有機融合。
2.重理論、輕實踐。交通控制與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核心課程。傳統(tǒng)教學主要針對交通管理和控制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講授,只是讓學生泛泛地針對題目計算,對學生應當如何分析實際道路交通存在問題、如何應用交通管理方法和交通控制技術去解決問題,卻討論得較少,這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3.考核方式單一。目前,常采用期末閉卷或開卷考試的模式對學生進行該門課程的考核評價,考核方式單一化、固定化。在現(xiàn)行考核模式下,期末考試主要是通過筆試完成,且試題以考查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的情況為目的,答案確定且唯一性[2],這種考核形式出現(xiàn)學生不注重平時,只注重期末考核。這類考核方式也忽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評估,難以全面考核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交通發(fā)展日新月異,對交通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高校向應用型的轉變和交通領域發(fā)展的新形勢,目前多數(shù)獨立學院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再加上獨立學院學生層次
基礎相對薄弱,自我學習約束能力較弱,應當思考改進和完善交通工程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學生課程成績的評價機制以適應應用型交通人才培養(yǎng)的新要求,從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滿足社會需求。
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是2006年教育部批準成立的全日制本科層次獨立學院,本院交通工程專業(yè)成立于2011年,專業(yè)較新,致力于培養(yǎng)具有良好道德品質、行業(yè)技能素質和工程師專業(yè)素養(yǎng)等,能適應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是本院交通工程專業(yè)的一門主干核心課程。在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教學大綱中設置課程教學內容為緒論、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三大部分,共16章60節(jié),有限的學時要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的交通管理與控制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去分析、解決實際城市交通問題的能力,同時深入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各章知識和育人巧妙結合,以各種教學形式和表現(xiàn)方法滲透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課程與思政有機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育人效果。
雖然已有部分教學和研究人員對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然而,目前的研究中很少從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出發(fā)。教師應首先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層次不同的學生所掌握的知識程度亦有所不同,應從獨立學院學生定位實際出發(fā),對應不同的層次目標,設置不同層次的評價方式,應采用多元化、可量化、分層次的評價方式幫助學生達到學習目標,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3-4]。為此,從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角度出發(fā),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探索培養(yǎng)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措施,構建多元化課程考核評價機制,使交通管理與控制教學能夠更能適應當前市場的多元化需求。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構建以能力為導向的“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目標,該目標以理論知識傳授為基礎,提高知識應用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點[5],注重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與創(chuàng)新能力及素養(yǎng)目標的綜合發(fā)展。根據該目標對課程教學內容重新架構,對授課內容作整合,從原先的16章整合為10章,其中交通管理部分整合為6章,交通控制部分整合為4章。交通管理部分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如圖1所示。
2014年4月,創(chuàng)科源激光在新三板成功掛牌,股票名稱:激光裝備,股票代碼:430710,同年11月,創(chuàng)科源激光并入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559),成為亞威股份旗下專業(yè)從事激光三維加工和薄板二維切割的全資子公司。亞威股份將借此進一步完善在工業(yè)機器人領域的產業(yè)鏈并拓展市場應用領域,實現(xiàn)產品結構的戰(zhàn)略布局,助推公司產品進入高端裝備制造業(yè)。
圖1 交通管理課程教學內容整合
整合后根據各章節(jié)內容特點,從學生視角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不斷探索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實現(xiàn)課程思政目標的新方法,以學生喜聞樂見的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同時,隨著智能交通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思政新元素的不斷加入,針對性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時間應緊密結合,實現(xiàn)邊設計邊教學,實時修改完善教學大綱和教學設計[6]。
傳統(tǒng)的“交通管理與控制”課程教學是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固化。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出現(xiàn)照本宣科的現(xiàn)象,教學形式相對單一,教學方式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學生容易成為灌輸?shù)膶ο螅瑢W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表現(xiàn)為懶思考、懶動手等行為。為此,提出以學生為中心,適合于獨立學院實際的交通管理與控制的多元化課程教學方式。
1.思維引導教學法
交通管理部分為理論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交通管理涉及的一些基本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設施設置的方式方法[7],如單向交通、變向交通、步行管理、停車管理、平面交叉口管理、優(yōu)先通行管理、道路標志標線的設置等,使學生能將交通管理設施的科學配置靈活運用在實際交通方案設計與優(yōu)化中。這部分內容可通過充分挖掘學生的自學潛能,課前可布置預習任務,告知學生要學什么,做到學習有目的,引導學生完成自主式學習;課中使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把握課程內容的基礎知識脈絡,在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知識串講。課后再引入思維導圖工具,開展階段性思維導圖小結,可結合協(xié)作方式學習,有效促進學生之間資源共享、互動交流,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考和反思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
2.問題啟發(fā)式教學法
針對當前城市交通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交通管理部分課程內容可引入實際交通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怎么解決。比如交叉口路徑指引標志設置,可先向學生提出怎么設置,學生思考,教師從“指引思路”——標志配置需求進行啟發(fā),學生提出“預告、告知、確認”設置方法,教師進行評價并得出(結論)完整而科學的路徑指引,是駕駛員順利通過交叉口的保障。
3.案例研討教學法
交通管理部分雖然理論知識難度不大,但技術性及綜合性較強,學生容易從表面上掌握知識點,往往出現(xiàn)“眼高手低”,到實際運用時無從下手、不知所措的局面。針對這一情形,可采用將思維引導教學、問題啟發(fā)式教學及案例研討教學相結合的方法,使學生能理解性的掌握交通管理的基本理論和精髓。
交通需求管理的三個層次,首先通過思維導圖列出每個層次對應的主要措施,每個小組針對每項措施尋找相對應的案例并分享。介紹通過改變交通方式來實施交通需求管理:優(yōu)化交通方式結構以盡可能少的時空資源來完成出行。這一層次措施之一為道路收費:在擁擠的道路和區(qū)域,根據擁堵的程度,對在道路上行駛的私有車輛在不同時間和地點,采取不同的收費標準收取通行費。小組尋找了道路收費的案例:新加坡道路收費系統(tǒng)。
1975年,新加坡政府開始實施著名的區(qū)域通行證方案(ALS),商業(yè)區(qū)的最擁擠的7.2km2被劃定為交通控制區(qū),在其邊界上設置33個車輛入口處。車輛在高峰時段進入交通控制區(qū)必須載客兩人(包括司機)以上,并且交納相應的通行證費用與停車費用。ALS實施以后,控制區(qū)的交通量減少了45%,小轎車減少70%;平均速度從18 km/h提高到35km/h,出行者乘坐公共交通的比例從33%提高到69%。1990年,伴隨著區(qū)域通行證方案的成功,新加坡政府在三條主要快速路上增加了收費系統(tǒng),開始實施快速路收費系統(tǒng)(RPS)。1998年9月,新加坡政府開始采用道路電子收費系統(tǒng)ERP,全部由計算機控制完成計費過程,車輛無須停車或減速通過。ERP時代,每日早高峰時期進入限制區(qū)域的車輛數(shù)目減少了15%;ERP的實施對于車輛擁有者(95%+3%new)選擇一條其他的路徑或改變出行時間或使用公共交通方式,2%的人會放棄出行。
通過案例中的道路收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城市交通管理的客觀需求,在這基礎上提出“為什么新加坡道路電子收費系統(tǒng)ERP可以獲得成功”,同伴小組協(xié)作討論,師生角色互換,同伴小組分享匯報,其他小組補充分享不同的觀點,開展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最后教師加以總結,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感與獲得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交通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決策者、交通規(guī)劃者、交通設計者、交通管理者、公交營運者、交通參與者各定其位,各負其責,各盡所能,各得其所才能真正解決城市擁堵這一城市交通痼疾問題。
4.項目式實踐教學
在平面交叉口管理、單點信號配時設計及干線交叉口交通信號聯(lián)動控制部分,可采用項目實踐教學法。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定學校周邊某一區(qū)域的幾個交叉口,教師安排小組項目式任務,如某一個交叉口的信號配時優(yōu)化設計。項目的完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引導,學生系統(tǒng)運用所學的交通管理基本知識與交通控制技術,對所負責的交叉口進行渠化改善與交通控制設計,通過同伴小組查閱資料、現(xiàn)場踏勘、數(shù)據調查、分工協(xié)作等方式共同完成項目式任務,改善學生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沉浸感,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專業(yè)知識應用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讓每個學生從中體會到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體會到大局意識及集體主義精神。
“交通管理與控制”力求多維度及全過程進行課程考核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包括課堂出勤情況、課堂討論表現(xiàn)、項目實踐完成情況、平時作業(yè)、課堂小測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多元化、可量化評價,總結性評價為期末試卷考試環(huán)節(jié)。除了傳統(tǒng)的教師對某一項教學活動打分外,某些教學活動設置學生互評,如課后作業(yè),課堂交流探討、實驗個人表現(xiàn)得分,以此激勵學生查缺補漏。另外,根據獨立學院學生層次基礎加大過程化評價比例,激勵學生參與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期培養(yǎng)學生應用交通管理與控制知識的能力,及分析實際交通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實現(xiàn)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三位一體的成果產出。
建立課程教學質量可持續(xù)改進機制,實時總結教學效果。教師根據需要在每章課程教學內容結束后或一學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結束后,采用問卷等方式統(tǒng)計學生對教師教學設計的反饋問題,做到師生雙向反饋,實現(xiàn)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實時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形成教學實施的“做+思”的教學閉循環(huán)。
本文在全面地闡述了交通管理與控制的教學目標及存在的問題,基于獨立學院應用型交通培養(yǎng)的需求出發(fā),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教學改革措施,在課程教學內容上進行整合,使之更具有針對性,提出了四種的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特點將其結合進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改善學生學習體驗,提高教學效果。設置全過程化評價考核方式檢驗學習效果,考核與激勵并進,激發(fā)學生改變學習習慣,提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