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平
1
上了年紀,愈發(fā)喜歡讀魯迅了?!皫灼瑥U墟和幾個荒墳散在地上,映以淡淡的血痕,人們都在其間咀嚼著人我的渺茫的悲苦。但是不肯吐棄,以為究竟勝于空虛,各各自稱為‘天之戮民,以作咀嚼著人我的渺茫的悲苦的辯解,而且悚息著靜待新的悲苦的到來。新的,這就使他們恐懼,而又渴欲相遇?!边@是《淡淡的血痕》里的一段話,近百年了,重讀,還是那樣鮮活凝重,就像無人關注的山野,鮮花開了、謝了,樹木繁茂了、枯斃了,百獸打斗了、腐爛了,小草葳蕤了、萎廢了。一切都正在發(fā)生、也正在消亡。
《魯迅日記》里有許多牽惹人的話:“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薄懊婢叽魈?,就會長到臉上,再想揭下來,除非傷筋動骨扒皮?!庇行┰捳Z注定不會變色不會被塵封,它們是屬于這個世界的,也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作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超一流作家,可以說在小說、散(雜)文等每一個單項里都獨占鰲頭。絕大多數(shù)作家只能與魯迅比篇幅,無法比文筆、人物、思想。
2
我認為,學問、見識、情感、思想、心性、胸懷、格局是釀制好散文的秘方,少了一個都達不到臻品。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慢慢感覺到,李修文、周曉楓和祝勇等作家正在改變著中國散文的寫作。
李修文的散文集,要慢讀,一天讀一篇或者一周讀一篇。他的大部分散文耐讀也耐想,筆下的一些毫不起眼的人和事,那樣平凡又那么深刻,讀者只有慢下來才能體悟到文字的力量。李修文說: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只有一種真實,那就是美學意義上的真實,而非散文意義和新聞意義上的真實。我期待那種荊楚風格的復活。我希望能從美學上恢復《天問》《山鬼》的傳統(tǒng),我也希望從氣質(zhì)上,我能寫下一個個像項羽和屈原那樣決絕的、能在現(xiàn)代生活中伴隨我們往下走的人。如果說有什么抱負的話,我的抱負,就是下定了決心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紀念碑。我相信,李修文這座紀念碑將長在普通百姓心中,矗立在世界文壇之上。
才讀到周曉楓的散文時,感到驚喜和興奮。2014年11月底周曉楓到雙柏采風之后,我就更加關注她的散文寫作了。周曉楓的散文題材廣闊,自然地理、動物植物、心靈記憶、時代特征、生活日常、風物景觀、成長秘密都有涉獵。她的散文敘述流暢而有強烈的在場感,感情溫婉細煦,修辭精美繁復,行文如行云流水般松逸,結(jié)構(gòu)唯美奇幻,視覺獨特、姿態(tài)新異,在散漫的寓意中傳神達意。周曉楓說:我試圖把戲劇元素、詩歌語言、小說情境和隨筆理念都匯入散文作品中。
她主張把散文的“真實原則”改為“真誠原則”。她說:小說與散文是否有一個邊界?如果有,它又在哪里?小說的故事可能基本真實,但它還是小說;散文中有虛構(gòu)成分,但它依然是散文。小說與散文的自然分界并不在這里,而在于前者設置了事實現(xiàn)場,讀者事先知道“事實”是無法在語言中復現(xiàn)的,因而并不對其“真實性”抱有期待,而只關心敘述技巧,也就是說,只要故事引人入勝,真假無足輕重;而散文則設置一個心靈現(xiàn)場,即使包含故事,也是為了展示人們對靈魂現(xiàn)實服務的,散文家即使不是布道者起碼也是傾談者,讀者對真實性抱有期待?!蚨斜匾獙⑸⑽牡摹罢鎸嵲瓌t”更改為“真誠原則”。
3
于堅時常有些深刻的妙論,本人甚是喜愛?,F(xiàn)特輯錄一則,供自己反復揣摩,也與讀者共賞:@寫詩不是稻糧謀,三百六十行沒有這行。如果不想清楚這一點,寫詩必是尷尬猥瑣之途。巧言令舌鮮矣仁,不仁必賤。@詩是功利主義之天敵。越功利,離詩越遠。@今天,離詩最遠的正是詩人自己。詩人成為詩之敵人比其他人要容易得多。其他人不寫詩,倒是更接近詩人。比如那個倒在路邊的醉漢。那個將自己的電動摩托車想象成床,并在上面小睡并夢見青梅竹馬的快遞小哥。走在櫻花下的孕婦。我外祖母。當我父親抽煙時。大雨中為我補屋漏的工人楊德旺。@懷才不遇只因自己不才,而非待遇不公。人不知而不慍,不慍自己被忽略。@君子疾未世而名不稱焉,這個名乃“空山新語后,天氣晚來秋”之名。而非“右拾遺王維”之名。@谷日讀《論語》:“學則不固”。學可避免當井底之蛙,自以為是。詩歌上的各種主義,皆因固執(zhí)一義而狹窄。固則不生。意義,必須,我執(zhí),都是固。生生之謂易,固即死。自我,就是意思,執(zhí)念,志在必。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莊曰,吾喪我。是之謂修辭立其誠。誠者無我,乃可御垂天之云。
4
世界上有多個文學大獎值得關注。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處女作獲大獎的情況并不是偶然有之。比如: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的第一部作品《日蝕》,斬獲日本第120屆芥川文學獎。29歲荷蘭作家莉涅維德憑處女作《夜晚的不適》獲2020年布克國際文學獎,成為史上最年輕獲獎者。來自休斯頓的27歲作家布萊恩·華盛頓(BryanWashington)憑借其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羅特》(Lot),獲得了斯旺西大學國際迪倫·托馬斯獎。贊比亞作家納姆瓦利·塞佩爾(NamwaliSerpell)憑借處女作《古老的漂流》(TheOldDrift)贏得了新一屆英國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阿瑟·C·克拉克獎(ArthurCClarkeaward)。蘇格蘭作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DouglasStewart)憑借他的處女作《夏奇·貝恩》(ShuggieBain)獲得2020年布克文學獎。美國作家喬納森處女作《善良者》獲法國2020年最大的文學獎龔古爾獎。
文學獎不管大小,讓作品說話應該是它的終極追求。我想,這大概就是以上文學獎的令人矚目之處吧。也正是這一點,文學真正價值和生命力才體現(xiàn)了出來,并推動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日新月異、蓬勃發(fā)展。
5
王安石是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主要貢獻是推行維新變法以改變北宋朝庭貧弱的局面、收復五州;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能獨樹一幟,詩文堪稱北宋代表。他鋒芒畢露、自視甚高。司馬光也是同時期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因主持編纂《資治通鑒》而彪炳史冊。他歷仕四朝,政績卓著;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聰慧博學。同朝為官,因政見不同,經(jīng)常發(fā)生爭置。王安石說:“善理財?shù)娜?,可以使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司馬光說:“天地間物產(chǎn)總有一個定數(shù),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謂的善理財只不過是盤剝百姓罷了”。他們倆都心胸坦蕩、光明磊落,是古人說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典型代表,他們寧愿自己辭職受委屈,也絕不會泄私憤背后捅刀子圖報復逞小人之快!不同政見而互相禮遇和友善相處,倆人互為敬意。其品行修為,令人敬仰。司馬光在《與介甫書》中說: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澤天下之民;光方欲辭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謂和而不同者也。王安石在《答司馬諫議書》中也提道: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王安石去世后,有人想趁機詆毀王安石,司馬光卻說:不可毀之太過。這兩個政敵都沒有結(jié)黨營私,都沒有置對方于死地,斗了半輩子,至死仍然把對方裝在心里,這是何等的胸襟!
6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他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他曾對歷史上的幾個賢圣作過小結(jié),他說:伯夷是圣人里面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里面最負責任的;柳下惠是圣人里面最隨和的;孔子是圣人里面最識時務的,而且是集大成者。伯夷叔齊也是孔子極贊賞的,他認為此賢人“仁”“義”“禮”“孝”都占齊了。孟子說:“伯夷叔齊……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賢而能若是乎!”伊尹是一個杰出的醫(yī)藥家、軍事家,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廚。在《伊訓》中,他告誡太甲說:“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币烈ㄟ^太甲反省的認識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逃)”。他重視個人道德修養(yǎng),以“眷求一德”,在政治上主張“居上克明,為下克忠”。主張“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墩撜Z》里柳下惠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寧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人們最熟悉的還是其“坐懷不亂”的故事??鬃诱f他是“被遺落的賢人”,孟子也尊其為“和圣”。至于孔子,他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編纂《春秋》,修訂《六經(jīng)》,創(chuàng)辦私學,作為后學的孟子,就只有頂禮膜拜的份了。
責任編輯:李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