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阿凡達》于2009年12月18日首次上映,憑借著自主研發(fā)的先進攝影系統(tǒng),精細的面部捕捉技術(shù),以及用心精良的后期制作,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以27.8億美元的成績成為影史全球單片票房冠軍,并持續(xù)了十年之久。即便是被《復仇者聯(lián)盟4:終局戰(zhàn)爭》票房超越,成為第二名,2021年3月13日的重映也讓它重回冠軍寶座,僅國內(nèi)觀眾就累計創(chuàng)造了15億票房。該片還獲得了第67屆金球獎、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眾多獎項。作為影片導演的詹姆斯·卡梅?。↗ames Cameron)因電影《終結(jié)者》成名,被評為“世界最偉大的20位導演之一”。出身于特技設(shè)計的他,作品都極具想象力,不會刻意迎合票房,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不惜代價,拍攝出自己心中的理想狀態(tài),具有特色的作品讓他贏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影片配樂師詹姆斯·霍納(James Horner)接受過標準嚴格的音樂教育,有高超的作曲技巧,同時擁有對電影內(nèi)容超凡的理解能力,擅長創(chuàng)作細膩柔美,富有感情色彩的音樂。他的配樂作品將不同的音樂素材與傳統(tǒng)管弦相融合,賦予了影片新的生命?!栋⒎策_》已經(jīng)不是兩位大師的首次合作,之前的作 品《泰坦尼克號》內(nèi)容動人,搭配音樂更是引人落淚,打破了全球影史票房記錄。
【關(guān)鍵詞】電影配樂;阿凡達;配樂設(shè)計;配樂特點
【中圖分類號】J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5-187-03
【本文著錄格式】鄭佳欣.從電影配樂角度分析獲獎無數(shù)的影片《阿凡達》[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5):187-189.
一、配樂寫作背景
音樂相比視頻來說,不那么具體,更多的是情緒的傳遞或者抽象空間的表達。對一部影片來說,它不可或缺,和視頻一樣重要,配樂甚至可以比視頻更加直接的打動觀眾,傳遞影片精神內(nèi)核,視聽結(jié)合,才能最大的調(diào)動觀眾情緒,與觀眾實現(xiàn)“互動”。詹姆斯·霍納曾表示:“電影音樂寫作不同于其他類型音樂寫作,比如歌曲,在電影音樂寫作時,除了手中的筆,自己沒有任何的依據(jù),所有的一切都來源于電影本身。將其他電影當中的元素套用在這個電影當中,并不能達到好的效果。”從此能夠看出,音樂是為整個電影服務(wù),所有的音樂都“來源于”電影精神內(nèi)核,電影會面向無數(shù)的人展示,每個人會看到“不同的電影”,產(chǎn)生不同的反應(yīng)和情感,配樂師需要反復修改,最后達到讓每一個觀影人都明白電影所要傳達的主題。
《阿凡達》作為一部優(yōu)秀作品,前期投入巨大。導演要求音樂必須先完成,因為演員要根據(jù)音樂進行動作捕捉,并且要將土著音樂融合在傳統(tǒng)電影配樂中。這部影片時間長達三個小時,配樂幾乎從頭到尾覆蓋,時間跨度大;影片背景從地球到潘多拉星球,場景區(qū)別巨大,音樂風格也需要有巨大轉(zhuǎn)變;同時影片內(nèi)容既有愛情故事線,又有戰(zhàn)爭片段,需要優(yōu)雅美好的音樂和有史詩感壯闊的音樂進行對比。時間緊,任務(wù)重,就連卡梅隆本人都表示“配樂師才是這部影片制作中經(jīng)歷最大困難的人。”
二、配樂寫作特點
整個電影音樂按照音樂風格分類,大致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表現(xiàn)納威世界的音樂,獨特的世界等于獨特的聲音,只有視覺與聽覺的結(jié)合,才會給觀眾真實感;一部分是傳統(tǒng)管弦音樂,推動故事情節(jié),烘托氛圍,激發(fā)觀眾情緒。
(一)民族元素在配樂當中的體現(xiàn)
為了更好的利用音樂創(chuàng)造完全虛擬的、不存在的世界,并且符合人的正常邏輯,霍納做出了十分細致的調(diào)查和設(shè)計。第一件事就是請來一位民族音樂學家,并且收集了全世界各地所有的樂器、人種的聲音。挑選出合適有趣的音色,并將其采樣,通過電子化變形、處理,得到最后的聲響效果。這樣的做法就可以保證觀眾在觀影過程中聽到的音樂聲響既新奇特殊,又有似曾相識的感受。為了滿足音樂充滿民族音樂色彩,配樂設(shè)計組還特意設(shè)計了12—15件民族樂器,供音樂家演奏。除此以外,配樂師還找到兩位女歌手。她們通過對自己聲線的控制,模仿出“半非洲,半納威人”特色聲音,實現(xiàn)聲音的“預處理”。
在配樂當中,霍納使用了很多愛爾蘭、拉普蘭地區(qū)、印度尼西亞地區(qū)的民族樂器,比如樂器甘麥蘭(gamelan)。它是印度尼西亞巴厘島的一種傳統(tǒng)民族音樂形式,大部分是由打擊樂木片琴、鼓、鋼片琴等組成。在電影《阿凡達》的配樂中,有很多的打擊樂部分都是靠它或者依托它為基礎(chǔ)變形加工形成的,所以整個配樂會有一種印度尼西亞風格。他還在一些作品中,使用了自己喜愛的愛爾蘭民族元素。在配樂《climbing up “l(fā)knimaya-the path to heaven”》中,出現(xiàn)了愛爾蘭的傳統(tǒng)樂器——哨笛,這一段配樂出現(xiàn)在主人公杰克·薩莉成為真正納威族戰(zhàn)士的那天。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教學訓練,杰克·薩利掌握了納威人的技能,了解了納威人的精神世界,到了最后一關(guān),降服神獸。幾人相伴而行,互相追逐,攀爬藤蔓,肆意灑脫地在山峰上奔跑,去往神獸巢穴,準備迎接自己新的挑戰(zhàn)。此時哨笛出現(xiàn),短促的音型重復著上行四度音程,仿佛是伴隨出征的號角聲,充滿活力和動力,配合著很大的混響空間,整個音色變的空靈,富有空間感,讓觀眾產(chǎn)生對后續(xù)情節(jié)的想象。長音收尾,打擊樂出現(xiàn)。幾位勇士的比試正式拉開序幕。杰克·薩利征服神獸之后,和女主相伴而行,騎著各自的神獸在天地之間翱翔,哨笛再次出現(xiàn),向下的四度音程顯得輕松自在,仿佛空中飛鳥的鳴叫,與兩人的歡呼相應(yīng)和,滿是快活。
(二)新世紀音樂元素的出現(xiàn)
此外,在整個配樂當中,霍納有很大一部分音樂都融入了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元素,利用了很多電子化的音色,塑造出一種迷幻與朦朧的氛圍,用來更好的表現(xiàn)納威世界的美好與奇妙;旋律線條較長,自由度很高,即興成分很多,常常讓人難以找到“主題”。每當夜幕降臨,就會出現(xiàn)《The Bioluminescence Of The Night》這首音樂。納威的夜晚特別美麗,有很多神奇的生物,她們都會發(fā)出不同的顏色,富有生氣,被觸碰之后還會搖擺,躲藏。各種各樣的顏色組合在一起十分絢爛,讓人屏息,不舍得破壞這樣的美好。音樂為了塑造這樣的場景,采用了很多點狀的音色和長線條的弦樂配合。點狀的bell音色好像很多玲瓏剔透的鈴鐺互相撞擊,發(fā)出美妙的聲音。高頻段的鋼琴音色同樣以點狀單音出現(xiàn),帶有圓潤的混響,讓整個氛圍變得柔和、美妙 。在夜晚森林的場景主要有兩段,第一次是男女主第一次相遇,女主在昏暗的森林里救了杰克·薩利一命,卻不愿意繼續(xù)幫助男主,杰克·薩利為了自己的安全一直跟著女主,這個時候由哨笛演奏主題,但是此時的主題句型短小,重復了三次,與杰克·薩利再三糾纏女主相呼應(yīng);靈魂之樹的種子出現(xiàn)之后,伴隨出現(xiàn)了帶有一點金屬感的、晶瑩的點狀音色,象征著種子的純潔,預示著杰克·薩利是拯救納威的關(guān)鍵人物。這首作品第二次出現(xiàn),是杰克·薩利被納威人承認,舉行儀式之后,夜晚女主帶著他去了納威民族祈禱的地方,那里有很多神奇的植物,其中有一種叫作聲音之樹,它讓杰克·薩利聽到先人祈禱的聲音,感知他們的靈魂,自此他真正成為納威人的一部分。杰克·薩利與女主袒露心跡,表達自己的愛意,女主也早已心屬杰克·薩利,兩人情投意合,選擇了彼此。此時該曲的主題完整出現(xiàn),旋律線條長,以豐滿柔和的弦樂展開了全部的內(nèi)容。美好甜蜜,充滿感情。
(三)配樂中人聲的象征意義
在《阿凡達》電影官方發(fā)布的電影原聲中,一共有14首作品,每一首作品當中都出現(xiàn)了人聲,無一例外。有人聲吟唱,和樂器相搭配;有的充當節(jié)奏律動,給整體音樂增添了活力;有的則更像口號,短促有力。熟悉音樂的人都知道,最有魅力,最能打動人的“樂器”就是人聲,它是我們最熟悉的聲音,最貼近生活,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進行主觀情感上的交流互動。在影視音樂當中(歌曲除外),人聲不會隨意出現(xiàn),只要出現(xiàn),一定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在此影片當中,人聲更多的以多人吟唱為主。男聲女聲融合,沒有歌詞,卻時而低沉,時而柔美,這樣的音樂會給人一種神秘感和唱詩班的感覺,給人有一種宗教色彩。這與故事發(fā)生的環(huán)境狀況,影片想要表達的主題有關(guān)。整個影片在潘多拉星球展開,這個世界美麗而又危險,擁有珍貴礦物、會發(fā)光的植物,環(huán)境如畫,可是卻又處處充滿了危機。有毒的空氣、兇猛可怕的野獸、隨時有可能讓人喪命的飛龍。商人帕克·塞弗里奇為了昂貴稀缺的礦物元素,費盡心思到潘多拉星球挖礦,花費大量資金造出克隆納威人,因為破壞了環(huán)境而和本地納威人發(fā)生沖突,幾次談判無果,動用軍事力量對潘多拉星球進行破壞。而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納威人們和貪婪無度的地球人不同,他們會在射殺野獸之后,迅速結(jié)束他們的痛苦,并為他們祈禱;在神樹受到傷害的時候,拼上性命保護,阻止一切有可能破壞自然環(huán)境的舉動;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不被利用,從星球各地迅速集結(jié)力量,為之奮斗;甚至是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會在潘多拉受到傷害時挺身而出……這一切的一切,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家園,會用心的體會自然給他們的忠告,他們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埃娃女神,就好像教徒忠于自己的信仰一般。形式類似于宗教唱詩班的配樂,把納威人對自然的真誠,對家園的熱愛描寫的淋漓盡致,也讓觀眾感受到了不同于地球的潘多拉更多的神秘色彩。
除男女聲融合外,配樂當中還有女聲單獨的吟唱,這也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在電影當中科學家格雷絲去世之前,男主曾去求助于納威人。這一次納威人團坐在一起,為格蕾絲祈福,和艾娃女神溝通,希望能夠幫助格蕾絲。就在這時配樂中出現(xiàn)了飄渺浮動的女聲吟唱,旋律線條一直級進下行,充滿了悲壯和惋惜,預示著格蕾絲生命即將逝去。在人類第一次向神樹發(fā)起攻擊,部落首領(lǐng)去世,單獨的女聲吟唱再一次出現(xiàn)。這次不同的是,女聲更加的低沉、悲傷。神樹被毀,納威人家園被毀,族人傷亡慘重,而他們沒有能力反抗,吟唱中更多的是族人看不到未來的絕望和痛苦,同時也令觀眾心痛難過。
三、總結(jié)
距離這部影片上映已經(jīng)過去了12年的時間,現(xiàn)在重新回頭看,還是會被它的細膩的情感、精良的制作、優(yōu)美的音樂所打動,可以從這部影片中學習很多影視配樂的技巧與方法。
完成一部優(yōu)秀影片配樂的第一步,就是要“相信故事”,將自己完全沉浸在導演設(shè)置的故事當中。這一步說是“刻板”也好,“老套”也好,它都是能讓配樂作品最貼近影片的直接方法。在這樣的方法當中,作曲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夠太放肆自由,也不能過于“內(nèi)斂”死板,這看上去對作曲家有著很大的限制,實際上是給予了極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音樂的抽象和感性,給作曲家預留了豐富的空間。電影制作的各個崗位都在用各自的手段向觀眾展示故事,比起編劇、導演需要用具體的語言、詳細的鏡頭去表述,作曲家只需要利用“音樂的色彩”描寫故事。作曲家通過對劇本的研讀以及和導演的大量溝通,能夠得知一些電影當中不會體現(xiàn)的東西,比如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導演拍攝電影的意圖,這一切將會幫助作曲家更深入透徹的理解電影內(nèi)容,將自己沉浸在“故事”當中,創(chuàng)作出更為準確表達作品情感的配樂,給觀眾更為明顯的期待感和故事推進感。
在對作品內(nèi)容有了深刻認識之后,該考慮的就是如何用音樂描述整個故事。通常,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發(fā)生背景,都代表著不一樣的音樂類型。故事當中的各個人物也需要不一樣的音樂風格塑造人物形象,甚至是人物專屬的音樂主題。這就要求在作曲之前,作曲家對整個音樂有合理的規(guī)劃和設(shè)計。設(shè)計音樂風格、音色、旋律,讓音樂既符合故事邏輯,也符合觀眾的聽覺審美,不會過于怪異,也能恰好的融入在整個影片中,給觀眾來自聽覺的“真實感”。電影《阿凡達》當中,詹姆斯·霍納為了給一個不存在的世界“創(chuàng)造音樂”,收集全世界的樂器音色,進行電子化的處理,使它和原本的采樣變得不一樣,又保留一部分特色,讓它貼近人的聽覺習慣,又有新鮮感,甚至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不存在的”樂器,這些設(shè)計和嘗試,都讓配樂色彩變得更加的豐富,這個不存在的“潘多拉星球”也因此變得更加真實,讓觀眾更容易接受,更容易沉浸在電影本身。
電影配樂的設(shè)計除風格、音色外,還需要有音樂與畫面的良好搭配。配樂的節(jié)奏與畫面剪輯是息息相關(guān)的。良好的音畫結(jié)合能夠更好的表現(xiàn)導演意圖,能夠讓觀眾以一種輕松自然的方式感知到電影作品的生命力。音畫結(jié)合有三種基本的關(guān)系;音畫同步、音畫平行、音畫對立。音畫同步是指音樂與畫面風格一致,情緒統(tǒng)一,節(jié)奏協(xié)調(diào),兩者步調(diào)相同;音畫平行是指音樂與畫面看似無關(guān),各自有各自的節(jié)奏、內(nèi)容,但兩者在深層次中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音畫對立則是指音樂內(nèi)容與畫面呈對立的狀態(tài),通過對比,讓觀眾對情節(jié)有更深刻的認識。在眾多電影當中,更多的是音畫同步,這種方式能最直接、最簡單的表現(xiàn)作品內(nèi)涵,烘托氛圍,表現(xiàn)主角情緒,讓觀眾與作品共情。在電影《阿凡達》當中,主題曲《I see you》在大家共同抵御外敵,男主杰克·薩利在遭遇危機被女主拯救時出現(xiàn),這時兩人的臺詞都是“I see you”,表示兩人在抗敵成功之后互相感激,更是兩人相知相愛,互相了解的體現(xiàn)。在這之后,男主和蘇泰兩人也對彼此說“I see you”,這是兩位首領(lǐng)對彼此的信任以及整個部落責任的相互傳遞。在這個過程中主題曲作為配樂,與畫面、臺詞同步,讓觀眾體會到了男女主之間的真摯愛情,看到了部落首領(lǐng)之間的責任托付,為之動容。
為電影配樂是一個龐大的工程,故事性、音樂性,以及兩者與畫面的搭配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栋⒎策_》作為一部成功的電影,還有很多值得學習、探討的部分。
令人惋惜的是,配樂大師詹姆斯霍納已在2015年6月22日逝世,借此文章向大師表示敬意。同時也期待2021年12月《阿凡達2》的上映。
參考文獻:
[1]Xsound.James Horner談《阿凡達》音樂制作[J].樂器,2010(4):92-93.
[2]吳詠梅.淺析電影《阿凡達》的配樂[J].電影文學,2011(19):135-136.
作者簡介:鄭佳欣(2000-),女,山西晉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作曲與作曲技術(shù)理論(電子音樂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