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
40年,兩代人之約
因父親的緣故,我開始了刺繡的收藏與研究。
我的父親曾憲陽是一名從漫畫家轉為職業(yè)攝影記者的藝術工作者,是“中國苗族服飾、刺繡收藏第一人”。1976年,他從苗寨買回幾張來不及拍攝的繡片,從此便開始了他的苗繡收藏生涯;而我也從那一天開始,成為幫助父親整理繡片的“童工助理”。一晃40多年過去,我的生命中再也沒有離開過苗繡。
最早的時候,父親只是把漂亮的繡片或者苗繡衣服買回家,掛在墻上或鋪在桌上盡情賞玩好幾天,驚嘆它的配色、做工和紋樣上夸張的想象力。父親希望把它們拍攝下來,出版成冊,我和母親便擔任其了熨燙、清理和登記工作。父親常年在鄉(xiāng)下采風,回到家時總是帶回來些繡衣讓我們打理,他走遍了貴州苗鄉(xiāng),搜集了各種各樣的苗繡衣裳。
最初,我不能理解為什么一個男性會喜歡女紅刺繡,直到長大成人,我才明白原來父親在探索和解讀苗繡的紋樣世界,而我就這樣跟隨他,從欣賞苗繡五彩斑斕的“表”,到技法、紋樣、習俗、苗繡藝人的“里”,層層深入地全面理解苗繡,我才逐漸感悟到苗繡是一部被忽略的文化經典。父親也成功地影響我熱愛苗繡、收藏苗繡,我和他成了藏友。說實話,在過去,收藏苗繡的人并不多,父親有些寂寞。
歷史的漢典中對苗繡的描述只言片語,苗族的文化體系中也沒有文字對它進行記錄和描述。在苗疆大山中,苗繡艷麗奪目且撲朔迷離,父親對苗繡上的符號紋樣著迷。越是沒人講得清楚的事,越是吸引他去探索,慢慢地,他整理出了一套對苗繡的認知系統(tǒng)。
苗繡的收藏與研究太費神費力了,父親累病了,我按他的心愿做了一個苗繡主題博物館以盡孝女之心。
許多人會認為,我父親的離世會造成苗繡藏品的流失,其實不然。父親的離世不但沒有造成苗繡藏品的流失,反而更加讓我意識到保護它的價值和意義,以及緊迫性。我們在20年前的收藏渠道以到村落采集居多,現(xiàn)在增加了線上購買方式,只是現(xiàn)在純正的、有收藏價值的老苗繡越來越少了,受外部信息影響的“新創(chuàng)苗繡”越來越多,但收藏價值一般不高。
百工巧作的多層理解
許多人問我,苗繡的分類方法是否按地域而分,如常聽的“雷山苗繡”。準確地說,苗繡應該按支系種類而分,“雷山苗繡”“花溪苗繡”這樣的地理分類方式只能是大致描述,并不準確。比如雷山縣有十幾個苗族分支,各分支間的服飾種類和刺繡技法并不相同,所以“雷山苗繡”僅僅指被外界傳頌較多的分支系。
有一個劃分難點是:外部觀察客體對苗族每個支系的劃分稱謂,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名稱,這是一個學術話題。對普通人而言,用“地區(qū)+技法”的方式對苗繡種類進行分類比較可行。比如:雷山雙針繞線繡(挽繡),劍河錫繡,花溪挑花,施洞破線繡等。
苗家女子在繡制苗裝上會毫無保留地付出,甚至會耗費幾年時間來繡制一件盛裝。這是因為在傳統(tǒng)習俗中,苗族人認為刺繡的時候老祖宗會在天上看著,認真的、繡得好的人就會得到祖宗的保佑,繡得好不好決定了女子在族群中受人尊重的程度。我喜歡去參加苗族人“跳花場”這樣的節(jié)日,苗族姑娘極盡所能盛裝打扮,展示她們的刺繡衣裝和刺繡手藝,未來的婆家人和后生小伙會根據(jù)姑娘衣服上的繡花手藝挑選媳婦,繡得好才能嫁得好。
來苗疆探尋苗繡的人太多了,他們看到苗家女子身上精美的苗繡服飾會驚嘆,同樣會希望用苗繡元素完成當代設計。但是我們應該理解到,“傳統(tǒng)苗繡”與“當代苗繡”的差別太大了。
“傳統(tǒng)苗繡”是在苗族人自有文化體系規(guī)制下的產物,沿承傳統(tǒng)約定。刺繡的內容、形制以及方式等有特定的含義與功用,特別是用以區(qū)分族群差別,屬于族群集體性作品,紋樣圖案內容是一套完整的符型體系,具有很高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
“當代苗繡”受外部文化信息影響很大,在創(chuàng)新思想影響下逐漸走向敘事性的寫實表現(xiàn),背離族群特征,走向個人創(chuàng)作。我見到很多人從苗鄉(xiāng)買回來一些漢文化題材的刺繡,比如百子圖、牡丹呈祥,誤以為來自苗鄉(xiāng)的就是苗繡;我還見到有人從苗寨中買回來了動畫片“天線寶寶”的形象,這些都不是苗繡。苗繡的第一要義是苗族人自有文化體系下形成的紋樣和圖案,然后是技法、配色、材質、制作人等等?!靶聞?chuàng)苗繡”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苗寨,被創(chuàng)新后的苗繡,變化最大的是“色彩約定”和材質。與傳統(tǒng)苗繡相比,新創(chuàng)苗繡顯得艷俗、生硬、粗糙,高級感降低。作為一個苗繡收藏研究者,我清晰地看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新創(chuàng)苗繡在苗區(qū)日漸增多。
如今,出現(xiàn)了所謂“經典的苗繡不應該以文創(chuàng)方式呈現(xiàn)”這樣的奇怪提法,可能是沒有表述清楚。我覺得“經典苗繡”和“文創(chuàng)”是兩件事情,“經典苗繡”是苗族人民的生活內容和精神象征,它的場景和對象是苗寨和苗族人,作為外族,我們應對之保持尊重和敬畏,不應去打擾和“干涉”?!拔膭?chuàng)”是當代社會對文化遺產的借鑒和再表達,它的場景是都市文化消費市場。
具有文化內涵又有創(chuàng)新、質量好的文創(chuàng)產品,被大眾喜歡,故宮文創(chuàng)就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
苗疆故事,剛剛開始
隨著對苗繡的收藏與研究日漸深入,我在2009年創(chuàng)立了“苗疆故事”品牌。我每天在博物館給參觀的人講述苗疆故事,總是能收到很多回應。我們舉辦的活動、展覽都以“苗疆故事”來命名,后來我還把博物館的名稱改成了“貴陽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算是我們文化行動上的總命名。直到2011年我們開始涉足文創(chuàng),“苗疆故事”才正式成為文創(chuàng)品牌。
我走過很多彎路,畢竟是從文化口切入商業(yè)的,我對商業(yè)的系統(tǒng)與理解不太成熟。盡管產品做得很不錯,品牌文化內涵也足夠豐富,但商業(yè)的運營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挑戰(zhàn)。團隊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與打磨,直到今天才發(fā)現(xiàn)面前“海闊天空”。當然這來自于過去這些年我們一直在探索,無意間沉淀了很多東西,打通了各種資源。
我真正地理解了我們在做什么?我們在為社會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和價值?我們的愿景是什么?這些靈魂拷問不是策劃公司幫我們想出來的,而是我們真正思考與懂得了品牌的價值和意義。我特別有信心,走過了“從0到1”的艱難歷程,我相信前面越苦,后面越甜。
“苗疆故事”,定位是做由苗繡文化衍生的高端文創(chuàng)產品,如同苗繡一樣是人們生命意義中的紀念品。
我選擇的路徑是:先做文化梳理,進而推廣和傳播,再以產品為載體繼續(xù)傳播精神價值和意義。這條路很慢很苦,更像是生命歷練,很少有人愿意這樣做,但這正是品牌的價值所在。當今社會條件下,我們或許不缺生活的實用品,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下,“內卷”“躺平”“焦慮”等不太友好的狀態(tài)令現(xiàn)代人苦不堪言,現(xiàn)代人需要好好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所以,從文化入手做產品價值、服務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內在需求”,也會成為品牌強勁的驅動力。
當然,有一個關鍵點就是需找到傳統(tǒng)苗繡對現(xiàn)代人、現(xiàn)代生活的價值意義,找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民族與世界的共性所在,共鳴之下才能產生共情與消費,“苗疆故事”正是找到了這個核心要義。所以,我們真是感受到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感覺。
探紋樣秘境,讓設計繼續(xù)
2006年,我為了安慰倒在病榻上的父親,滿足他的生命愿望,用我們幾十年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做了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沒想到它竟然是中國第1座以苗繡為主題的博物館。2007年開始接待游客,在圈內影響很大。
經過幾十年對苗繡的探尋、記錄、整理,我們突然意識到苗繡是一座掩藏在苗疆深山被人們忽略的文化寶庫,我們想盡自己一些綿薄之力讓世人了解它。它是被撒落的文化明珠,我想用博物館的方式,讓大家敬仰它,愛惜、珍惜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到訪博物館的設計師很多,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對一些藏品特別感興趣,驚訝于藏品呈現(xiàn)的當代感甚至科幻感。配色非常高級的苗繡,里面?zhèn)鬟f的故事和寓意讓他們覺得苗繡文化博大精深。
展品中有“蝴蝶”和“鳥”的形象,這里的蝴蝶和鳥都不是大自然中的昆蟲和動物,而是有特定含義的意象符號。蝴蝶被苗家人恭稱為“蝴蝶媽媽”,代表萬物母祖,象征護佑的力量和生命的開端。鳥是苗族神鳥“姬宇鳥”,幫助蝴蝶媽媽把人類始祖姜央孵化出來,是陽性與生命中另一半的表達。蝴蝶與鳥的組合代表創(chuàng)世紀的開始。
傳統(tǒng)苗繡中這樣的紋樣很多,流傳在黔東南一帶。展品中還有一個神秘的“卍字紋”符號,知道這個符號含義的人不多,有人說是佛家用了這個符號,當年的納粹符號也與它相似。其實這個符號產生的年代比文字還要早,苗繡上保留了人類源頭文明的符號體系,抽象的符型表達是它最獨特和最具價值的地方。
就苗繡而言,在當下如何做好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方面,我認為創(chuàng)造一種“被需要”的場景,是對傳統(tǒng)非遺最好的保護與傳承,“被需要”的東西才有生命延續(xù)的力量。傳播苗繡的核心價值非常重要,它不僅僅只是一門刺繡手藝,更是一部用刺繡表達的哲學藝術,蘊含了人類文明起源的根基密碼,是我們文化同源的根基所在。在這個意識層面,傳統(tǒng)即是未來,民族即是世界,當我們?yōu)槊缋C而感到驕傲的時候,這種文化將被不斷延續(xù)。
所謂“緣起苗疆,不止于苗疆”,未來,我認為在苗族原生環(huán)境中,苗繡的純粹性會得到回歸,苗繡里的美與智慧,會通過現(xiàn)代傳播與文創(chuàng)設計,進入更廣闊的市場,讓更多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