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俞永軍,高級教師,南京江北新區(qū)學科帶頭人,現(xiàn)任教于江蘇省南京一中明發(fā)濱江分校。
技法指點
消息寫作是新聞單元的必做任務。如何寫好一則消息?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其一,結構合理。寫作消息時,除了一個恰當醒目、簡明扼要的標題,還得有結構合理、重要性遞減的正文。消息正文結構具體可分為導語、主體、結語,并在文中適度穿插背景材料。這種結構通常按照重要性遞減的原則安排內容,即所謂的“倒金字塔結構”,最重要的材料放在開頭,次要性材料往往放在后面。
其二,真實客觀。真實客觀是消息的命脈,有了它,消息才有價值。消息寫作應該根植于事實,讓事實說話,切不可移花接木、添油加醋,更不可弄虛作假、閉門造車。構成消息的事實,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每一處細節(jié)都必須完全真實,客觀公正,準確無誤。
其三,短小精悍。消息如同安徒生童話中的“小矮人”,必須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寫消息,最怕寫成“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消息的表達方式最好以敘述為主,且敘述時努力做到:概括而不抽象,簡潔而不疏漏;取材典型,能以一當十;遣詞造句,做到精練傳神。
其四,及時有效。消息的最大特點除了真實客觀,還應及時有效。誠如資深新聞人胡喬木所說:“新聞的發(fā)表不光是論日子,而且要論鐘點?!薄敖裉斓男侣勈墙鹱?,昨天的新聞是銀子,前天的新聞就是垃圾。”我們要及時有效地報道身邊剛剛發(fā)生且有意義、有價值的事件,必須敏銳發(fā)現(xiàn),盡快把握,迅速反應,從而給受眾帶來新元素、新風尚、新氣象。
原? 文? 呈? 現(xiàn)
南京一中明發(fā)濱江分校師生參觀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2020年11月3日上午,全體學生在帶班老師的悉心帶領下,前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綠博園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八點左右,全校師生乘坐大巴車,向著目的地出發(fā)。
在這個灰蒙蒙的早晨,雖然沒有明媚的陽光,但是校園里遍布興高采烈的同學們,他們臉上洋溢著朝氣蓬勃的微笑,一個個裝著零食的書包鼓得似氣球。期待已久的秋游如期而至,同學們歡歌笑語,縈繞濱江。
第一站,我們來到位于建鄴區(qū)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這是中國人民遭受災難的實證性、遺址型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專史陳列館及國家公祭日主辦地,意義非凡,價值無限。下了車,我們排好隊伍,有序前行。我們看到了遇難者雕塑,笑顏逐漸被沉默代替,內心充滿無限痛苦。進入展館,氣氛似乎更加深沉。隨著導游,我們來到展覽集會區(qū),從史料陳列廳里更加深層次地了解那段歲月?;茧y的人民,日軍的惡行,被翻譯成各國語言,呈現(xiàn)在四方游客的眼前。平日里嘻嘻哈哈的同學,這一刻竟是格外聚精會神,靜默無語。
離開展館,我們來到和平公園。各班同學在這里拍照留念,和平籠罩下的我們笑得格外燦爛。離開這里,我們終于明白: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和平必成永恒主題。
從標題來看,小作者忽視了擬題的要義:恰當醒目、簡明扼要。盡管它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內容,但未能突出這則消息中最具有價值的要素,故很難引起受眾的密切關注。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有兩項內容:參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走進綠博園。既然題目集中在前一項,那么消息的主體也應集中于此。
此內容漠視消息寫作的主要表達方式,且與消息主體關聯(lián)不大;還有“興高采烈”“歡歌笑語”等詞語雖是實情,但與主基調不相吻合,應該刪改。
消息正文通常按照重要性遞減原則安排,其中導語部分集中講述最重要的新聞事實;而后隨文章內容依次展開,重要性逐漸減弱;若有相關背景材料,一般放在新聞事實后面,如這一段開頭兩句話。此外,新聞語言最好能客觀公正,盡顯個人情感的語言亦需恰到好處。
文章結尾應是此次活動的意義和價值,而不單單是明白了某個道理。
綜合點評
這則消息所報道的事件無疑是真實的,且在活動之后就能按照學校要求迅速成文,有一定的時效性。但它的標題不夠新穎,不夠簡潔,不夠醒目。正文結構也不甚合理,漠視“倒金字塔”原則。比如導語,沒有運用簡要的文字,集中呈現(xiàn)最為重要、最有特點的新聞事實,同時也未能揭示消息要旨,故而難以激起受眾的閱讀興趣。此外,段落欠分明,啟承欠自然。從消息的段落大小和字數(shù)多少來看,主體所占篇幅往往較大,一般比導語和結語都要長。但主體不是“大菜筐”,不能什么東西都往里面裝。寫作時,要把所有材料排個隊,安排好次序,哪個在前哪個在后,先說什么后說什么,都要涇渭分明,力求層次清晰。段與段之間,不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處于膠合狀態(tài)。它們之間的過渡,盡量找到有機聯(lián)系。
升格指津
1.欲突出消息中最有價值的要素,引起受眾的高度關注,就必須擬寫一個恰當合理、新穎別致的標題。
2.合理安排消息正文結構,嚴格遵循重要性遞減原則。哪些材料構成一段,哪些材料構成另一段,都要心知肚明;尤其是段與段之間的過渡,盡量找到有機聯(lián)系。
3.文章必須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表達方式應以敘述為主。統(tǒng)籌兼顧新聞“六要素”(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進一步完善消息內容。
佳? 作? 出? 爐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2020年11月3日上午,南京一中明發(fā)濱江分校全體學生在帶班老師的悉心帶領下,乘坐大巴車前往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
來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悄然無聲,緩緩跟隨導游,依次目睹了大量與南京大屠殺有關的珍貴遺物和文獻史料。這一刻,空氣中仿佛有成千上萬塊巨石狠狠地朝我們壓過來,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沉重,沉重!館內的地球引力似乎加強了百倍,雙腳是那么沉甸甸的,連一步都不愿邁出去;雙目是那么沉甸甸的,連一眼都不愿看下去。
門口那尊尊人像雕塑,他們的眼神那么空洞無力,滿是深邃的黑暗、無盡的絕望。身上各個部分的棱角十分鋒利,手上、腿上、臉上遍布雜亂的刀痕,好似黃土高原上的千溝萬壑,道道猙獰的傷疤如同根根鞭子,抽打著同學們的心房。第一尊大雕像映入眼簾,她的一只手伸向天空,五根手指完全張開;另一只手托舉起孩子的身體。她的衣褲殘破不堪,比乞丐還要臟。每一尊雕塑都在嘶吼著,呻吟著,發(fā)出強烈的抗議,讓人心痛,讓人憤怒。一個巨大的十字架莊嚴肅穆地立在那里,上面刻有“1937.12—1938.1”;一面烏黑厚實的墻上鐫刻著白色的“300000”。它們如同警鐘,時時提醒世人“銘記歷史,勿忘國恥”。同學們緊隨導游,靜默無聲,時不時用右手貼住心臟部位,暗下決心——振興中華,決不讓悲劇再次上演。
萬人坑、贖罪碑、遇難者名單墻……一個又一個場景從身旁掠過。同學們沿著歷史的足跡,見證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狀。一閃一閃的紅蠟燭,代表著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在瞬間逝去;鮮紅鮮紅的手掌印,昭告著世人對侵略者的憎恨。突然,一塊大屏幕亮了起來,上面正播放祖國盛大的閱兵儀式,每個方陣的指戰(zhàn)員都邁著整齊劃一、鏗鏘有力的步伐,口號雄勁有力、此起彼伏,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同學們不由流露出自豪之情,紛紛駐足觀望,嘴里還情不自禁地哼唱起《義勇軍進行曲》:“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我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xù)仇恨,而是為了更好地珍惜未來。同學們在參觀以后頗有感觸,紛紛表示要強身健體,努力學習,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xù)增磚添瓦,流血流汗。本次社會實踐活動意義非凡,不僅增強了同學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更激起他們奮勇向前的豪邁斗志。
“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焙啙嵜髁恕⑿路f別致的題目,一下子激發(fā)出讀者的閱讀興趣。
首段導語,把消息中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
緊承導語,對導語作具體闡述,讓受眾進一步了解消息內容。
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極力描述南京大屠殺的慘狀,強化這則消息的主題。
伺機插入祖國大閱兵儀式,一方面展示一個實力強大的中國,另一方面使消息內容更加翔實、具體。消息的主體部分緊接導語,按照方位順序,詳略得當,彰顯事實,突出中心。
結語進一步交代活動價值,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當然也達到了良好的教育目的。
綜合點評
修改后的消息既優(yōu)化了標題,又完善了結構,既強化了主體,又精煉了素材,不失為一篇結構合理、要素凸顯的好文章。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則消息還有所創(chuàng)新:主要表達方式雖以敘述為主,但不排斥其他寫法——作者在按照方位順序寫出自己的所見所感之后,還伺機插入對雕塑的具體描述,讓受眾感同身受,感慨良多。誠如美國新聞學者麥爾文·曼切爾所言:“平鋪直敘,會使讀者和聽眾處于消極的地位;而表現(xiàn)則會使之身臨其境?!彼f的“表現(xiàn)”,就是生動形象的描述。而這正是這篇升格文的亮點之一。
小試牛刀
新的學期,新的開始,新的征程,新的使命。你所在的學校一定會在第一周舉行新學期開學典禮。請站在學校角度,擬寫一則消息,寄給校報或地方黨報,爭取能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