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
春天來了,春江水暖,誰最先知曉?蘇軾先生以為是——鴨。但是,鴨能早得過魚嗎?春江水暖,一尾魚倘若比鴨知道得還晚,簡直枉為魚。
魚有在深水區(qū)越冬,開春隨著水溫回升向淺水區(qū)覓食的習性,還有很多魚需要洄游繁殖,這些都必須在水回暖后進行。所以說,知水莫若魚。桃花開了,流水回暖,魚兒們歡欣鼓舞,紛紛開始活躍、覓食,開始洄游。
春天來了,一些魚匯集在一個河口,另一些魚匯集在另一個河口。它們不會告訴你聚集在這個河口而不是另一個河口的原因。魚做什么不需要理由,人只需要知道春天的河口有很多魚就可以了。
魚知道,春天的流水里有山的味道。山之深處,山泉奔涌,里面有冰雪融化的氣息,有腐殖質一冬漚化殘留的氣息,有泥沙和植物根須過濾留下的氣息。流水是“窮游”的始作俑者,它從不備車費,也不購門票,但幾乎每一片山水風景都少不了它的身影。流水對每一處風景都報以膜拜姿態(tài)。一泓澗流悄沒聲兒從一片油菜花下流過,另一泓特意去一片開成紫色海的紫云英地繞了一圈。當它們從另一頭出來時,一條漂滿金黃花瓣,成為一條浴金溝、黃金帶,另一條像一縷昨晚來不及收走的夜色,上面鑲滿紫色的星星。然后,它們前后歸到一條畈間深溝里,一同挨挨擠擠趕赴前方的河口。
魚似有先知之明,它們匯集在河口,對上游發(fā)生的事情如數(shù)掌控。那些乘著流水而來的各色花瓣、花粉和伴隨腐殖質而生的浮游生物是它們早春最好的能量補充。它們有不成文的分工——鰱魚、鳙魚、白條等上層魚類主要攝食目標是漂浮的花粉、花瓣類,鯽魚、鯉魚、鯰魚等中下層魚類負責打掃浮游生物,鲌魚等掠食性魚類則被魚群本身吸引,把大張著的翹嘴瞄向小型魚類。
當然,這時節(jié),魚對一口好水的欲望要超過食物本身。那些從溝汊溪澗匯入的水流對它們有致命誘惑力。那里面復合了多種營養(yǎng)元素,不僅富含大山的味道,還有芳香的花粉味、清鮮的草芝(紫云英)汁味,還有口感奇佳、滋味迷人的有機生物。于是,春天的河口,流水激蕩,花瓣匯流,時不時有一個個水花從水面泛起,帶著聲聲脆響。那是魚攝食花瓣、花粉和掠食性魚類欺凌小魚時的喧響,是水的花朵。
一天,春光晴好,我從一個河口循著一條溝汊回溯。溝深及膝,淺處僅夠沒過腳板面。水流如吟,陽光如篩,時而有片片花瓣從水面上拂過?;秀遍g,一道黑影一閃,隨之一朵小小水花綻起。細一瞧,見溝岸淺灘里,布著一個蛛網(wǎng)大小、深褐色的麻坑。那坑像一面仰面向上的銅鑼,臥在淤泥里,上面布滿顆粒狀物體,顏色比周圍灘泥稍深,那是俗名麻田魚的巢。麻田魚是江南水系里一種常見的有巢魚類,屬于魚類里的情侶檔,個極小,雄魚大不過大拇指,母魚僅小拇指大小。夫妻搭檔洄游在早春尚顯輕寒的溝汊里,合力在淺灘上用鰭揮出(包括嘴吹)一個巢,那圓形顆粒狀物無疑是魚卵。魚卵著床后,親魚輪流駐守巢穴,直至魚寶寶破卵。
麻田魚雖小,卻勇敢地趕在追逐春水的最前列。當許多魚類還在河口熱鬧時,它已經(jīng)在窄小的溝汊淺灘里享受溫煦陽光、春水的撫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