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亮
墨,上“黑”,下“土”,顧名思義,即黑色的土或者石頭。中國之墨,即墨錠,通過水和硯的研磨,產生墨汁,用毛筆蘸之,可以書寫和繪畫。墨在“文房四寶”之中排名第二,是古代書房中不可或缺的文具。
墨的別稱有很多:玄圭、玄玉、玄珠、烏丸、烏玉玦、松液、松煤、松腴、麝煤、珍煤、灶煤、書煤、黑蛟、翠餅、龍賓……由此可見,對墨的稱呼,以“煤”或“黑”者甚多。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有古人一直將墨與煤混淆,認為墨即是煤,煤即是墨。然而,這兩者雖然顏色相似,卻絕對是兩種東西。
宋朝歐陽修在他的《石篆》中寫道:“山中老僧憂石泐,印之以紙磨松煤?!彼纬S庭堅在他的《答王道濟寺丞觀許道寧山水圖》中寫道:“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磨松煙。”宋朝蘇軾在他的《六觀堂老人草書》中寫道:“蒼鼠奮須飲松腴,剡藤玉版開雪肌?!泵鞒邌⒃谒摹顿涃u墨陶叟》中寫道:“便須從子乞雙螺,醉草檄書磨楯鼻?!彼麄兘o了墨太多的贊美,可是墨并未因此而長得漂亮一些,依然黑不溜秋的,每一塊墨都像是一塊燒焦的化石。
正因為黑,才會成為墨,才能畫畫,寫文章。如果紅了,就成了朱砂;如果白了,就成了觀音土。
黑是墨的標準之一,并且是非常重要的標準之一。
我國一直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這句話里,“赤”是褒,“黑”是貶。我挺討厭這句話的,盡管我知道這句話比喻的是環(huán)境,對“墨”和“黑”并無惡意。但一個人變好還是變壞,關鍵在其本身,而絕非環(huán)境。中國還有一句話叫作“出淤泥而不染”,怎么解釋呢?“朱”和“墨”都沒有錯,錯在人。
作為一個文人,我認為,不但要“近朱”,還要“近墨”,可以“風花雪月,鴛鴦蝴蝶”,也可以“指點江山,激昂文字”。我指的是,文人不僅要看到真善美的東西,還應該看到假惡丑的東西,看到社會的毒瘤,甚至膿瘡。至于看明白以后,要不要去做,怎樣去做,則全是文人個人的事情了。但不管如何去做,我們都不能漫罵、指責、說三道四。
回到墨。墨與硯相磨,才有了墨汁,并且這墨汁陪伴國人兩千余年。當然,那墨不僅僅只是“黑色的土”,還加入了二十多種其他原料,經過點煙、和料、壓磨、晾干、挫邊、描金、裝盒等工序精制而成。在我國,最有名的墨是“徽墨”,其色澤黑潤、堅而有光、入紙不暈、舔筆不膠、經久不褪、馨香濃郁、防腐防蛀,宜書宜畫,素有“香徹肌骨,渣不留硯”的美稱。至于現在我們常用的墨水,早已拋開硯不說,且有紅、藍、黃、紫、綠等各種顏色,功能是細分了,但總感覺少了墨的豐富感和層次感。墨僅有一黑,卻包容了萬紫千紅,畫了山,描了水,便可以感覺到世間萬彩;紅、黃、藍顏色再多,畫紅也是紅,畫黃也是黃,畫藍還是藍,少了些豐富和底蘊,扼殺了諸多想象的空間。個人之見,不一定正確。
很多時候,我想,做人,還是如墨般好。當然,我指的是去掉煩瑣和裝飾,而非指黑的內心。包公黑如墨,卻是百姓心中的青天。太多人道貌岸然,內心卻早已變黑。如墨人生,看你怎樣理解,如何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