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嘉
明朝有一個人,叫王銀,出身鹽丁,身份卑微。王銀7歲入私塾讀書,因為家境貧寒,11歲輟學,成了一個鹽丁。
王銀19歲那年,奉父命外出經(jīng)商,“以山東闕里所在,徑趨山東”(“闕里”是春秋時孔子住地,今在山東曲阜城內(nèi)闕里街),經(jīng)商之暇,王銀特地到孔廟拜謁。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25歲的王銀再次拜謁了孔廟,感嘆“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學而至也”“奮然有任道之志”,頓生“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效法之志。
其實這些豪言壯語,大部分人都曾經(jīng)有過,只不過作為一般人來說,這種想法只是靈光一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消弭于無形。而王銀卻沒有,他認真起來了,回去后,即日詠《孝經(jīng)》《論語》《大學》。沒有老師,他就“逢人質(zhì)義”,以路人為師;章句難解,他就閉門體悟,“信口談解”,夜以繼日,寒暑無間。那時,儒學早已發(fā)展為一門博大精深的學術體系,這么一個來自底層的人半路出家,靠著“野狐禪”似的自學堅持下來,必然和當時知識分子的主流群體格格不入。
過了很多年,一天,有人聽了王銀講《論語》首章以后,說他與王陽明的觀點十分相似。驚訝之余,王銀決定去會一會這位當時因為平定叛亂已經(jīng)名滿天下的陽明先生。兩人一見面,就“相與究竟疑義”,直至“縱言天下事”,終于,王銀被他的學問折服,拜其為師。王陽明也對門下說道:“向者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卻為斯人動矣?!庇谑?,他給這個從泰州遠道而來的學生,改名為艮,字為汝止,把“銀”去掉偏旁,取《易·艮卦》“艮,止也”之義。“艮”是《周易》中相當重要的一卦,周敦頤曾有一句“一部《法華經(jīng)》只消一個‘艮字可了”的名言,足見王陽明對他的器重。這等大事,在明朝那個學閥林立、禮教森嚴的年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更何況王陽明還親自為其“改名取字”,是很多世家子弟求之不得的禮遇。
王銀后來成立了“富有個人特色”的“泰州學派”,在中國哲學史上算是有一席之地的人?!案挥袀€人特色”的是什么呢?他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鐵匠、農(nóng)戶等出身的低微之人,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于他可以說是身體力行了。當然也不僅于此,明朝大儒李贄就是他得意的一位學生。
我曾問一位大學老師:“以后如有深造考研的機會,目標院校的老師會不會因為我求學經(jīng)歷稍不同于常態(tài)而對我有看法?”
她笑了,說了一句頗含機鋒的話:“你沒有當過老師,你就不會知道老師心里真正的想法。”
現(xiàn)在想想,老師內(nèi)心的想法是什么呢?我暫不敢妄加揣測,是善于發(fā)現(xiàn)那些“少有人看見的美”吧。
責任編輯:蔣建偉
美術插圖:曲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