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莉
一、課程目的
(一)認知目標
1. 通過學習五種警報語言,學生懂得性侵的判斷邊界。
2. 通過“健康涂涂樂”活動,學生了解身體隱私部位。
(二)情感目標
1. 通過暖身游戲,學生學會表達面對非自愿身體關注或接觸時的感受。
2. 通過學習保護自己的知識,學生增強應對性侵情境的信心。
(三)行為與意志力目標
1. 通過性侵誤區(qū)的講解,學生增強預防性侵的意識。
2. 通過“三步走”策略的學習,學生更有勇氣應對可能面臨的性侵。
二、重點與難點
1. 重點:學生學會識別與判斷性侵信號。
2. 難點:學生學會用語言表達暖身游戲里各種情境帶給他們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敞開心扉、暢聊困惑。
三、設計思路
預防性侵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社會熱點,也是社會痛點。近年來頻繁發(fā)生的中小學性侵事件體現了當前我國性教育的滯后現象,當前的性教育多關注青春期兩性生理變化,而忽視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制內容。
本課程從“感受”出發(fā),與學生探究引發(fā)的不適感及其原因,讓學生的感受被接納、表達被傾聽的同時,對“性侵”引起重視。通過游戲發(fā)現隱私部位,引出五種關于性侵的警報,從而讓學生能在生活中更堅定、更自信地指出哪些行為是屬于“非自愿的身體關注與接觸”。
四、課程步驟、內容
1. 視頻導入:看視頻,說感受
師:讓我們一起安靜地看一段視頻。
播放視頻。(這是一個泰國的公益廣告短視頻,視頻中的男人以做游戲之名對小女孩做出不雅的舉動。該視頻的尺度是有所把握的,并未直接呈現性侵程度較嚴重的場景,可以有效避免可能給學生帶來的觀看后遺癥。)
板書主題:學會保護自己
師:看完這個視頻,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 初體驗:看情境,選邊站
師:今天的主題是學會保護自己。我們可以先進行一個暖身游戲——向左走、向右走。
(1)游戲規(guī)則講解:PPT會呈現一些情境,如果你覺得可以接受請往左邊走,感覺不自愿請往右邊走。
(2)請同學們說一說不自愿的感受是什么。
(3)教師呈現“感受墻”
師:老師從其他班級同學的回答里匯總了這些“感受”,有大家剛才說到的嗎?有哪些是沒有說到的?
3. 再探究:判斷依據
師:剛才我們選擇情境時,有同學會問醫(yī)生的性別、教師的性別,所以性別是我們的判斷依據之一。那么除了性別,還有哪些因素是你們判斷情境的依據呢?
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幫助學生分辨令人不舒服、不愿意的觸摸,傾聽學生認為“可以”與“不可以”的判斷依據:性別、關系親疏、職業(yè)、感覺、場地……并引出很少學生會想到的判斷依據:接觸部位。
4. 齊發(fā)現:健康涂涂樂
(1)游戲規(guī)則講解
師:請根據老師發(fā)的作業(yè)紙,完成一個任務。用顏色筆涂上你認為不允許異性接觸的地方。
(2)學生涂色作品
師:已經完成的同學,可以對比一下別人的作品,看看你們涂的地方有哪些部位是重疊的,也可以和更多完成的同學的作品進行對比,看看重疊最多的地方是哪里。
(3)教師做小結
重疊率最高的部位正好是游泳衣遮住的部位,也是我們的隱私部位。
5. 共解讀:五種警報來幫忙
(1)教師講解有效預防性侵的五種警報,并呈現教具——五種指示牌。
(2)游戲規(guī)則講解:請同學們根據所給情景,迅速識別警報名稱,舉起相應的警報牌并跑到指定位置。如果可以通過,請全體做出指定動作。
6. 教師總結
男孩女孩都有可能遇到非自愿的身體關注和接觸,每一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根據感覺,我們可以先判斷,再進行識別。教師進行總結,生成“三步走”策略(如下圖所示)。
五、課程效果與反思
這是一堂面向小學四年級學生開設的關于“性侵”主題的心理健康課程,課程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為指導,以正面引導為方向,以增強學生對“性侵現象”的認知力及對問題的處理信心(應對策略將放在下一節(jié)課)為重點開展。從學生課程結束后的分享來看,教學效果良好。
1. 巧妙設計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
課程內容參考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初體驗”環(huán)節(jié)里的情景取自該教材“可以接受的身體關注和接觸”與“非自愿的身體關注和接觸”的內容。本課程期待能創(chuàng)設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把這些情景都串起來,因此“向左走、向右走”這個活動形式應運而生。
(1)師生較直觀看到大部分學生的選擇;
(2)必須迅速做出抉擇時,人往往能發(fā)現自己最重視的是什么;
(3)做抉擇時,學生的心中已初步浮現出他們的困惑,如“這個體育老師是男的還是女的?”“這個醫(yī)生我以前見過嗎?”等等,較好地為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做鋪墊。
2. 以情景帶動情景,以故事影響故事
生活里的事例往往比教材更鮮活,有個女生說:“有一次上完體育課,天氣很熱,有兩個男生就直接在女生面前脫了上衣,我們尖叫,他們還說脫的是自己的衣服,錯了嗎?”有一個班的學生還跟我探討起他們見到的現象:“如果一個男生硬拽一個女生進男廁所,里面正好有一個男生在上廁所,被女生看見了,是‘視覺警報嗎?但是這個被看的男生也是受害者呀!”“有一個叔叔在校門外拿著相機拍我們,我們讓他別拍,他說他只是拍照,又沒有碰我們。這個是什么警報?”可見,課堂上的例子起到了“拋磚引玉”的效果,學生舉一反三,聯系生活實際,積極在課后探索問題。
3. 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同樣的課程內容,有些學生覺得可以接受、理解,有些學生會感到不舒服、困惑。對于本節(jié)課的主題,某些視頻或圖片可能會引起某些學生的不適,教師應提前給予這部分學生“回應”,如可以這么說:“本節(jié)課是關于如何保護自己的,可能有些內容會讓你不適,是正常的,下課后老師非常歡迎小朋友跟我聊聊。”這樣的提醒,讓學生在課程一開始就有一種得到“照顧”的感覺?!敖】低客繕贰被顒又校c直接告訴學生隱私部位不同,教師是鼓勵學生與前后左右的同學進行作品對比,找出重疊部分最多的地方。學生的心理成長是在學生自主選擇的活動中實現的,是學生能動性的過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可說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