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鵬闊 劉藍天 裴燕華
羽絨服作為冬季必備服裝,以其輕薄、保暖、易洗滌等性能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羽絨服的各項理化性能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在日常穿著中鉆絨一直是困擾消費者的一項重要因素。如何才能更好地對羽絨服裝防鉆絨性能檢測,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
之前我國針對羽絨服裝防鉆絨檢測所采用的是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中的摩擦法,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側重的是對羽絨服裝面料鉆絨性能的評價,不能完全真實反映羽絨服裝整體的鉆絨情況,而在實際穿著中,更多的是絎縫線、針眼等處鉆絨。通過大量試驗驗證和國內外相關方法的對比分析,在最新修訂的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中最終確定采用“成衣轉箱法”來測試羽絨服裝防鉆絨的效果。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新標準,本文通過比較分析GB/T 14272—2011和GB/T 14272—2021標準中羽絨服鉆絨性測試方法,總結所用試樣、儀器設備及評價指標等方面主要差異,為消費者和生產(chǎn)企業(yè)提供直觀的標準解析,進一步促進我國羽絨服裝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GB/T 14272—2011采用附錄E中《紡織品織物防鉆絨性試驗方法:摩擦試驗法》是將被測織物制成一定尺寸的試樣袋,在其中裝入一定質量的羽絨,之后再將試樣袋安裝在儀器上,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摩擦擠壓,計算從試樣袋內織物上鉆出的羽絨羽毛數(shù)量,來評價織物的防鉆絨性能[1]。儀器圖和原理圖如圖1所示。摩擦法兩種試驗方法的試驗尺寸、樣品數(shù)量、轉速、轉數(shù)以及所填充羽絨質量基本一致。
圖1 摩擦法原理圖與儀器圖
GB/T 14272—2021的防鉆絨測試采用的是成衣轉箱法。將整件被測試樣放在裝有橡膠球的試驗儀器回轉箱內,通過回轉箱的定速轉動,橡膠球對箱內的試樣進行一定的沖擊,達到模擬被測試樣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種擠壓、揉搓、碰撞等作用,通過計算單位相對面積上從試樣內部所鉆出的羽絨、羽毛和絨絲等的根數(shù)來評價服裝整體的防鉆絨性能[2]。所使用的儀器如圖2所示。
圖2 成衣轉箱法儀器圖
從試驗儀器的變換可以看出試驗樣品由試樣袋變?yōu)槌梢?,并且對于不同尺寸的羽絨服裝采用不同尺寸的防鉆絨試驗箱進行檢測,向國際檢測標準靠攏,更加符合實際穿著情況。
試驗儀器及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轉箱法儀器參數(shù)
試驗結果方面,對于GB/T 14272—2011,當鉆絨根數(shù)小于50根時,試驗結果取兩個試樣平均值(修約至整數(shù)位),當鉆絨根數(shù)大于50根,結果記錄“大于50根”。
GB/T 14272—2021中由于涉及到整件服裝,所以對于試驗結果的計算更加復雜,在這里引用了一個新概念“鉆絨值”。通過服裝鉆絨總根數(shù)與該服裝總的相對面積的比值計算得出,試樣總的相對面積為羽絨服裝內外表面相對面積之和。
本文針對兩個標準的試驗結果進行比較,選取了15批次的羽絨服進行了成衣轉箱法測試。其中不合格5批,一等品3批,優(yōu)等品7批,不合格率達到了33.3%,相較于GB/T 14272—2011來說不合格率增加,顯然判定更為嚴格。
通過測量衣長(褲長)、胸圍(腰圍)、袖肥和袖長的長度,來計算羽絨服裝的鉆絨性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能較好評價羽絨服防鉆絨效果;另一方面,減少了工作量和實驗室之間的誤差,降低了實驗室誤判的風險。
GB/T 14272—2011中優(yōu)等品≤5根,一等品≤15根,合格品≤50根,GB/T 14272—2021中優(yōu)等品≤40根/m2,一等品≤70根/m2,合格品≤120根/m2,新標準將評價指標由單純的根數(shù)轉變?yōu)槠椒矫赘鶖?shù),更符合實際要求。
GB/T 14272—2011《羽絨服裝》防鉆絨測試所采用的是摩擦試驗法,包括方法A與方法B[3]。對于方法A來說,從成衣上直接取樣,根據(jù)試樣不同寬度及羽絨品質填充相應的羽絨。但是由于羽絨服種類繁多,絎縫間距不一定處于90 mm~130mm之間,這就會造成無法取樣,即使絎縫間距符合取樣要求,測試中所取試樣僅為一個方向,相較于方法B而言缺少另一向試樣,對測試結果的準確性造成一定的影響,不能準確反映羽絨服裝的鉆絨性能。而方法B采用客戶所提供的面料縫制小樣進行測試,雖對面料經(jīng)緯兩個方向都進行測試,但和實際穿著羽絨服面料有所差異,同樣不能完全反映實際服裝的鉆絨性能[4]。GB/T 14272—2021《羽絨服裝》中則采用整件羽絨服進行防鉆絨測試,減少制樣環(huán)節(jié),更加接近實際穿著情況。
對大多數(shù)羽絨服來說,縫線處鉆絨是影響其鉆絨性能的重要因素,縫紉工藝的好壞也應作為考核的指標。對于GB/T 14272—2011來說,我們在制樣時將縫線全部用膠封上,只考核了其面料的鉆絨性能,無法考核縫線處的鉆絨效果。在新標準GB/T 14272—2021《羽絨服裝》中將鉆絨測試改為整件衣服,包含了服裝的縫紉質量,考核了絎縫線、針眼以及拼接處等服裝整體情況,與實際穿著情況相符。
首先,GB/T 14272—2011中使用低密度聚氯乙烯塑料袋將試樣袋包裹進行測試,由于聚氯乙烯塑料袋不能重復使用以及對試樣袋進行封膠處理,造成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及人力的浪費。其次,在(44±1)mm加持距離的情況下,試樣袋中填充的羽絨質量較多,而且折疊后空間進一步縮小,空氣流通性較差。我們都知道,羽絨服之所以保暖就是因為其蓬松性能,通過固定在其中的空氣層來保溫和隔熱。而在實際穿著中,由于空氣的流通,羽絨服可以進行氣流頻繁轉換,所以測試過程中并沒有考慮到羽絨服裝在實際穿著過程中氣流對羽絨的沖擊作用。新標準GB/T 14272—2021《羽絨服裝》則通過鉆絨箱模擬羽絨服裝在穿著過程中所受的各種擠壓、揉搓、碰撞等作用,來評定織物的防鉆絨性能,雖然同樣是密閉空間,不利于空氣的流動與交換,但相對于舊標準來說空間更大,影響作用相對較小[5]。
鉆絨問題一直是影響羽絨服裝舒適性的重要因素,羽絨服裝的防鉆絨測試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GB/T 14272—2021《羽絨服裝》防鉆絨測試方法的更新,與國際檢測方法接軌,從羽絨面料的局部考核轉變?yōu)榭己朔b整體性能,包括絎縫線、針眼、拼接處等,更加全面細致,對羽絨服裝的要求更加嚴格。雖然仍受到空間以及其他方面的制約,不能完全模擬日常穿著情況,但與舊標準相比有明顯進步,檢測結果更加準確,接近實際,對我國羽絨服裝及其他羽絨制品的質量控制和促進我國羽絨服裝行業(yè)高質量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