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孝昕
我生于20世紀70年代,90年代中期,我在家庭的影響下有幸成為安徽纖檢的一員,至今已過去了20多年。不知不覺,我也快步入了人生的秋季。20多年來,國家、社會還有身邊都發(fā)生了太多變化,有時就像電影中的情節(jié)在腦海中浮現。
剛到單位時,周圍大多數的同事年紀比我都要大一些,辦公條件比較簡陋,也沒有“高大上”的檢測裝備,纖維檢驗基本上還處于“手扯尺量”的階段。我接觸的第一本書是我國紡織材料學領域的權威、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主編的《紡織材料學》,對不是科班出身的我來說如同天書。遇到搞不懂的問題時,我就會向領導和同事請教,總能感到受益匪淺。
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新一屆政府領導人決心強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裁撤了一批計劃經濟時期成立的工業(yè)管理部門。來自省內原三個工業(yè)廳局的5位“60后”為安徽纖檢注入了新鮮血液,在接下來的質監(jiān)部門省以下垂直管理的10年中,逐漸成為安徽纖檢的中堅。
國務院于2001年3月發(fā)布的《棉花質量監(jiān)督管理條例》是纖檢機構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條例》為全國省級纖檢機構實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提供了法理依據。
隨著纖維質量管理體制的變化,2003年2月,安徽省纖維檢驗所更名為安徽省纖維檢驗局,時任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的蒲長城和時任安徽省副省長的黃海嵩參加了揭牌儀式,我也很幸運成為這一安徽纖檢發(fā)展史上高光時刻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之一。
在省以下質監(jiān)機構垂直管理的10年間,是安徽纖檢成立以來發(fā)展最快、收入增長最快、固定資產增長最快的時期。我也先后在多個部門間輪崗,結識了一些省外纖檢機構的同行,從他們身上感受到了纖檢人所特有的“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的精神氣質。
2006年后,通過公務員考錄及遴選,先后又有約20位“80后”“90后”加入到安徽纖檢的隊伍中來。我曾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共事過,其中一些人因為個人或家庭原因離開了安徽纖檢??傮w上來看,這批“80后”“90后”的普遍特征是:起點高、年紀輕,學習能力強,接受新知識快。現在這批“80后”“90后”已成為安徽纖檢事業(yè)接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生力軍,其中比較突出的實際上已承擔起了所在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
2012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階段,質監(jiān)部門省以下由垂直管理變成了地方政府分級管理。隨著最新一輪黨政軍群機關改革的推進,纖檢機構又成為市場監(jiān)督管理機構的下屬機構。
20年彈指一揮間。作為一個長期奮斗在纖檢戰(zhàn)線上的“老兵”,我曾迷茫過,也曾躊躇過,更多的時候,我是充當一顆螺絲釘,默默為纖檢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非常有幸于2018至2020年連續(xù)3年參與了在河北邯鄲、湖南岳陽、新疆阿克蘇的棉花公檢工作。我曾在一次公檢結束后,在微信工作群里發(fā)了這樣的消息:我來過,我看見,我參與!
時代在前進,但纖檢機構的初心使命始終未變過?;厥桌w檢機構的發(fā)展歷程,我深深感謝老一輩纖檢人打下的基礎。作為后來人,新一代纖檢人期待在新時代書寫出不辜負時代、更加華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