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偉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是初中物理首個分組實驗,通過自主設(shè)計實驗、收集和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等活動,有助于同學(xué)們體會間接測量物理量的方法,提高同學(xué)們的實驗?zāi)芰Α?/p>
[實驗要點]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需要掌握以下幾個要點。(1)實驗?zāi)康模河每潭瘸吆屯1頊y量變速運動的平均速度。(2)實驗原理:平均速度的測量需要測量路程和時間,再根據(jù)速度公式(v = [st])計算。(3)實驗方法:平均速度的測量是通過直接測量路程和時間,然后依據(jù)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間接獲得測量結(jié)果,屬于間接測量法。(4)實驗注意事項:①測量小車通過的路程時,必須從開始計時的車頭量到計時結(jié)束的車頭位置;②必須在小車下滑的同時開始計時;③為方便計時,要使斜面保持較小的斜度,保證小車在自由下滑時運動不至于太快。
[拓展探究]
(1)斜面的傾角不宜過大或過小的原因:傾角太大會使小車運動太快,不易計時,導(dǎo)致時間測量誤差過大;傾角太小會使小車運動太慢,導(dǎo)致求出的各段平均速度接近。
(2)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設(shè)計:根據(jù)實驗要求應(yīng)分別測量小車在斜面上自由下滑時通過全程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因此,實驗數(shù)據(jù)表格內(nèi)容應(yīng)含有:兩段路程、兩段路程對應(yīng)的時間以及兩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設(shè)計表格如下表所示。
(3)小車在斜面上的運動狀態(tài):進一步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小車從斜面頂端由靜止運動到底端的過程是變速直線運動,在v-t圖象中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小車通過上半程、下半程、全程的平均速度的大小關(guān)系為:[v下>v全>v上]。
(4)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有效減小測量誤差。多次測量同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時,必須讓小車從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滑下,且保證金屬片的位置不變。
(5)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過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測量:測量出小車由斜面頂端自由下滑時通過上半程和全程的路程分別為s1、s2,再測量出小車通過上半程和全程所對應(yīng)的時間分別為t1、t2,則小車運動過程中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為:[v下=s下t下=s2-s1t2-t1]。若將小車從斜面中點由靜止釋放,先測出小車到達斜面底端的時間和路程,再計算出小車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來測量小車運動過程中通過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是錯誤的,因為這樣測量的時間不是運動過程中下半程的時間。
[素養(yǎng)提升]
例(2020·山東·棗莊)某實驗小組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讓小球從斜面A點由靜止開始滾下,頻閃照相機記錄了小球在相同時間內(nèi)通過的路程,照片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
(1)依據(jù)照片可判斷,小球在做______________(選填“加速”“減速”或“勻速”)運動。
(2)如果頻閃照相機每隔0.2 s拍攝一次,并測得sAB=5 cm,sBC=15 cm,則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為 m/s。
(3)如圖所示,能說明小球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圖象是______________。
(4)小球在AD段運動過程中,經(jīng)過時間tAD中點時的速度為v1,經(jīng)過路程sAD中點時的速度為v2,則v1______________(選填“>”“<”或“=”)v2。
解析:(1)由圖可知,在相同時間,小球運動的路程越來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運動。
(2)因為頻閃照相機每隔0.2 s拍攝一次,sAB=5 cm,sBC=15 cm,則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為:vBC=[sBCtBC]=[0.15 m0.2 s]=0.75 m/s;AC段的距離:sAC= sAB + sBC =5 cm +15 cm=20 cm=0.2 m,AC段所用的時間:tAC = tAB + tBC=0.2 s + 0.2 s=0.4 s,則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sACtAC]=[0.2 m0.4 s]=0.5 m/s。
(3)由(1)知圖中小球在做加速運動。圖A中隨著時間增加,速度在減小,圖B中隨著時間增加,速度不變,圖C中隨著時間增加,速度在增大,圖D中隨著時間增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故能說明小球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圖象C。
(4)由(1)知圖中小球在做加速運動,即小球的速度越來越大,則時間tAD中點未到達路程sAD中點,則v1 答案:(1)加速 (2)0.75 0.5 (3)C (4)<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學(xué)校)
初中生學(xué)習(xí)指導(dǎo)·提升版2021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