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引
福建土樓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內陸地區(qū),距臺灣海峽120多千米,由12世紀至20世紀建造的46座生土結構房屋組成。福建土樓屬于集體性建筑,最大的特點是造型龐大,堪稱民居之最。最普通的圓形土樓直徑約為五十余米,達三四層樓高,有百余間住房,可容納二三百人,而大型的圓樓直徑約為七八十米,可住七八百人。
福建土樓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種自成體系,具有節(jié)約、堅固、防御性強的特點,又極富美感的生土高層建筑類型。
福建土樓與青山、綠水、田園相得益彰,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huán)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景觀,被譽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
世遺印象
福建土樓體現(xiàn)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藝術成就。同時,它根植于東方血緣倫理關系,是聚族而居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見證,具有“普遍而杰出的價值”。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46座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6處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土樓的特征是高大堅固的泥墻,頂上是瓦片鋪就的屋頂和寬大的懸垂屋檐,大部分精細復雜的結構可追溯到17世紀和18世紀。這些建筑由下到上分別居住著許多家庭,每層有兩三個房間。與其樸素的外觀不同,土樓的內部非常舒適,通常裝飾華麗。土樓是建筑傳統(tǒng)和功能相結合的杰出典范,以實例展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群體生活和防御性組織,并且,從它們與環(huán)境的和諧關系來看,土樓也是人類民居的一個杰出典范。
福建土樓世界遺產由“六群四樓”組成,分別是永定區(qū)的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的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和貴樓、懷遠樓;華安縣的大地土樓群。代表性土樓有:
1.初溪土樓群
位于永定區(qū)初溪村,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它們依山傍水,是民居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范。其中,集慶樓為兩環(huán)圓形土樓,距今有580多年歷史,結構十分獨特,樓內有72部樓梯,一梯一戶,而且木結構均用榫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被稱為“樓梯最多、最奇特的土樓”。
2.振福樓
位于永定區(qū)西片村,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圓樓,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易經》八卦格局建造,計3廳96間。樓內雕刻精細,是一座外土內洋、中西合璧的土樓。
3.田螺坑土樓群
位于南靖縣田螺坑自然村,由一方四圓五座土樓組成,方形樓居中,圓形樓環(huán)繞上下左右,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是獨具特色的建筑形體組合。
4.二宜樓
位于華安縣大地村,為雙環(huán)圓形土樓,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的美譽。樓內存有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lián)163副,堪稱民間藝術珍品??盏赜袃煽谒?,分別為“陰泉”和“陽泉”,組成太極陣型。
世遺價值
福建土樓是創(chuàng)造性的生土建筑杰作,是中國建筑文化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后生產力和高度文明的奇特混合,以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稱于世。
1.文化內涵——濃厚的宗族和教育傳統(tǒng)
福建土樓里,數百人同祖同宗,過著共門戶、共廳堂、共樓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大家族生活,反映了客家人和睦、平等、團結的宗族傳統(tǒng)。
自古以來,土樓內專設學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學堂,供宗族子弟學習文化,若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場功名,會在祠堂前的池塘外沿兩邊各豎一對石筆。石筆,古稱“謗木”,即后來的華表,是功成名就、地位榮耀的象征。土樓家族還十分注意“興詩立禮”,發(fā)人深省的楹聯(lián)匾額、教化育人的壁畫彩繪,無不激蕩著歷代客家人“修身齊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2.建筑成就——生土建筑的活化石
福建土樓的墻壁下厚上薄,夯筑時,先在墻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墻溝,埋入大石為基,再用石塊和灰漿砌筑墻基,接著用夾墻板夯筑墻壁。土墻的原料以當地黏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復搗碎拌勻,做成“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黏性。夯筑時,還會在土墻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做“墻骨”,以增加墻體拉力。有如鋼筋混凝土般的土墻,外面再抹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便具有了良好的防御、防風、抗震能力。另外,為防火攻,土樓門上還設有漏水和漏沙裝置,遇到緊急情況,樓內居民可從地下暗道逃出。這些完備而精致的建筑結構和設計,令世人拍案稱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