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楊立輝,馬 宣
(1.景洪市國土資源勘測規(guī)劃所,云南 景洪 666100;2.昆明市測繪管理中心,云南 昆明 650500)
云南省巧家縣地處小江斷裂帶,地質構造復雜,地震頻發(fā)。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20年05月18日,巧家縣(北緯27.18°,東經103.16°)發(fā)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8 km。為了解此次地震對周邊衛(wèi)星導航定位基準站幾何位置的影響情況,本文基于GAMIT/GLOBK軟件10.71版本,解算并獲取了震前、震后周邊基準站的坐標位移量,以此評估該次地震對周邊基準站穩(wěn)定性的影響。
將震源周邊的qiji、yich、dsba、zhto共4個基準站作為研究分析對象,其中,qiji距離震源約10 km,yich距離震源約58 km,dsba距離震源約66 km,zhto距離震源約89 km。以bjfs、cusv、hkws、jfng共4個IGS站作為聯(lián)測起算點,選取了2020年05月15日至21日共7天的原始觀測數(shù)據,利用數(shù)據預處理軟件TEQC將數(shù)據采樣率抽稀為30 s,并對原始觀測數(shù)據進行質量分析,發(fā)現(xiàn)數(shù)據有效率、多路徑效應、信噪比等指標均符合相關規(guī)范要求[1]。數(shù)據質量分析結果(部分),如表1所示。
表1 數(shù)據質量分析結果(部分)
數(shù)據處理包括基線解算、平差等主要環(huán)節(jié)。技術路線,如圖1所示。
圖1 數(shù)據處理技術路線圖Fig.1 Technology roadmap of data processing
在進行基線解算前,如表2所示先準備表文件、配置文件及模型改正文等[2]。
表2 參數(shù)表文件、配置文件及模型改正文件對照表
再按以下策略對相關文件進行參數(shù)修改,生成相關過程文件,并配置好各項文件的鏈接,解算策略設計如下:
1)process.defaults文件中修改“set sint”采樣間隔為30 s,“set nepc”觀測歷元為2010 s,set.aprf=control.apr平差時的控制點;
2)sestbl.文件中基線解算類型Choice of Experiment=BASELINE,基線處理類型Choice of Observable=L1,L2_INDEPENDENT;
3)station.info文件中手動更新控制點與待解算點測站信息,天線高量取方式DHARP;
4)sittbl.文件中修改所有測站約束平面0.02,高程0.05;
5)lfile.文件中配置所有站點的近似坐標,對于IGS測站的坐標從itrf14.apr框架中提取,對于待解算測站的初始坐標利用精密單點定位法獲取。
其中,先驗坐標精度為周跳修復10 m;最終線性改正<30 cm;測站的精度控制為:高精度的已知坐標強約束5 cm,待求點坐標松弛約束10 m,用于模糊度解算[3]。
2.1.1 基線重復率
基線重復率是評價基線解算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是基線內符合精度的反映,其值越小,基線的內符合精度越高,基線解算質量越好[4-9]?;€處理后計算基線分量ΔN、ΔE、ΔU及邊長的重復性。基線分量重復率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基線重復率分析結果匯總
由表3可見,基線各分量重復性均小于3 mm,說明本次解算基線的重復性良好,整體解算精度較高。
2.1.2 標準化均方根誤差
標準化均方根誤差nrms是評價單日解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通常認為nrms值越小,則基線解算精度越高。若nrms<經驗值0.3,則視為質量評定合格,否則意味著數(shù)據處理過程有誤,數(shù)據處理結果不可靠,需進一步分析原因并重新進行基線解算。本次解算標準化均方根誤差匯總,如表4所示。
表4 單日解標準化均方根誤差匯總
由表4可見,nrms<經驗值0.3,且檢查天空圖和相位殘差圖未發(fā)現(xiàn)異常值,可以認為基線解算質量評定合格。
2.1.3 模糊度固定率
經統(tǒng)計,寬巷模糊度固定率均為100%,窄巷模糊度固定率均在90%以上。模糊度固定率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模糊度固定率
GLOBK平差參數(shù)設置如下:
1)待定點的坐標松弛(±10 m);
2)待定點的速度場松弛(±1 m);
3)衛(wèi)星軌道松弛(±100 m);
4)地球定向參數(shù)EOP松弛約束。
利用每日整體松弛解文件,在ITRF2014參考框架下,約束選定的IGS站進行整體平差,從而獲得各基準站的坐標成果。對單日解所有基線結果進行卡方檢驗,卡方平均值為3.03,卡方檢驗的結果表明:全部基線中參數(shù)是相容的,基線結果可靠、正確,全部參與平差處理。
經平差處理后得到各基準站的原始坐標時間序列,經分析可得出:4個基準站時間序列一致性較好、單日解誤差較小,此次平差結果可靠。剔除階躍項和異常值,提取了4個基準站在ITRF2014下的x、y、z變化量,將年積日為136的基準站x、y、z坐標位移量設為0,年積日為137至142相對于136的坐標變化情況統(tǒng)計,如表6所示。
表6 x、y、z方向各基準站坐標變化量
對表6中的數(shù)據進行可視化處理,得到的結果見圖2。
從圖2中可直觀看出4個基準站x、y、z方向上的坐標變化情況。
圖2 4個基準站x、y、z坐標變化情況Fig.2 Changes of x,y and z coordinates of 4 reference stations
從表6、圖2中可知:在年積日為139的地震當天,各基準站x、y、z坐標變化量發(fā)生了突變,qiji基準站坐標變化量最大,分別為5.03 mm、-8.85 mm、-7.60 mm;所有基準站的x坐標變化為正方向,y、z坐標變化為負方向。由此可以初步推斷,在地震發(fā)生當天,距離震源約10 km的qiji基準站受地震影響較大,其余基準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根據CH/T 2011—2012《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連續(xù)運行基準站網運行維護技術規(guī)范》的規(guī)定,當區(qū)域基準站網內個別基準站發(fā)生顯著位移(平面位置變化超過2 cm,或高程位置變化超過3 cm)時,應及時更新基準站坐標。經對各基準站坐標位移量進行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此次地震對周邊基準站穩(wěn)定性影響甚微,未造成顯著位移,可不更新基準站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