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李雁飛 楊雯
化療是惡性腫瘤的重要治療手段,但部分化療藥物會引起神經毒性,造成聽覺、味覺、嗅覺等的改變[1]。研究顯示,化療病人味嗅覺改變的發(fā)生率高達16%~70%[2]。老年胃癌病人由于身體機能減弱,恢復能力差,加之腫瘤負荷引起消化系統(tǒng)功能紊亂,更易在化療過程中出現(xiàn)味嗅覺改變。自我感受負擔(self-perceived burden,SPB)指因自身疾病和護理需求對他人的影響而產生的內疚、自責、自我意識減弱等消極心理感受。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腫瘤病人的味嗅覺改變會加重病人的SPB[3]。SPB不僅會造成病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使病人與照護者關系復雜化,對治療決策和效果造成影響,同時也可能使病人滋生自殺意念[4]。研究發(fā)現(xiàn),樂觀傾向對個體的情感認知、社會交往和心理健康均有較大影響[5],但胃癌病人味嗅覺改變與樂觀傾向及負擔感的關系仍鮮有報道。本研究以102例老年胃癌病人為例,探討老年胃癌病人味嗅覺改變與樂觀傾向及SPB的關系,以期為腫瘤病人味嗅覺改變的應對策略提供參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老年胃癌病人10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5例,女47例;年齡65~83歲,平均(73.31±5.72)歲。納入標準:(1)經胃鏡聯(lián)合病理學首次確診為原發(fā)性胃癌;(2)年齡>60歲;(3)具備基本溝通與理解能力,可完成相關測評;(4)完成≥2個周期化療;(5)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精神疾患或有認知障礙者;(2)伴嚴重軀體疾病者;(3)入組前6個月內有重大手術史或精神創(chuàng)傷史(如離婚、親友去世等)者;(4)罹患其他腫瘤者;(5)預計生存期不足6個月者;(6)主要照顧者為付費護工。
1.2 調查方法 對納入的病人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和量表測評。調查和測評人員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且合格的執(zhí)行護士擔任,調查和測評過程在私密空間中面對面進行。測評前,執(zhí)行護士可對量表內容進行規(guī)范性解釋,測評開始后不可對受試者進行傾向性引導,使受試者保持獨立思考與填寫,當場回收問卷。每份問卷共包括一般資料、味嗅覺改變評估、樂觀傾向測評、負擔感評估4個部分,所有調查內容均填寫完成則為有效問卷。本研究共發(fā)放102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采用自制問卷收集病人的年齡、性別、戶籍類型、文化程度、職業(yè)、婚姻狀況、主要照顧者、經濟狀況、付費方式、慢性病、病變部位、臨床分期、分化程度、化療次數(shù)等信息。
1.2.2 味嗅覺改變評估:采用味嗅覺調查表(the Taste and Smell Survey,TSS)進行評估。該量表于1988年由Heald編制,共包含14個問題(9個關于味覺改變,5個關于嗅覺改變)。其中味覺困擾和嗅覺異常采取3級計分法,0分為幾乎沒有,1分為輕中度,2分為嚴重。其余問題采取2級計分法,0分為沒有,1分為有。TSS量表總分16分,0~1分為無改變,2~4分為輕度改變,5~9分為中度改變,10~16分為重度改變。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9[6]。
1.2.3 樂觀傾向評估:采用生活定向測驗修訂版(Revised Life Orientation Test,LOT-R)進行評估。該量表為樂觀人格取向的常用評估工具,包含樂觀(3個條目)與悲觀(3個條目)2個維度,另有4個條目不計分,用來掩蓋問卷的真實目的。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1~5分,其中悲觀維度采用反向計分,總分越高,樂觀傾向越高。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8,重測信度為0.68[7]。
1.2.4 負擔感評估: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進行評估,量表共包含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從不)~5(總是)分,總分50分。得分<20分為無明顯負擔感受,20~29分為輕度負擔感受,30~39分為中度負擔感受,≥40分為重度負擔感受。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8[8]。
2.1 病人TSS量表測評結果 102例老年胃癌病人的TSS評分總分為0~10分,平均(4.63±0.95)分。其中無味嗅覺改變43例(42.16%)、輕度改變36例(35.29%)、中重度改變23例(22.55%)。味嗅覺改變的發(fā)生率為57.84%(59/102)。
2.2 一般資料對病人味嗅覺改變的影響 不同年齡、性別、戶籍類型、文化程度、職業(yè)、婚姻狀況、主要照顧者、家庭人均月收入、付費方式、慢性病、腫瘤部位、臨床分期、分化程度病人的味嗅覺改變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次病人的味嗅覺改變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化療1~3次病人(P<0.05)。見表1。
表1 一般資料患對病人味嗅覺改變的影響
2.3 味嗅覺改變對病人樂觀傾向及SPB的影響 味嗅覺改變的老年胃癌病人的LOT-R評分顯著低于無味嗅覺改變的病人,SPBS評分顯著高于無味嗅覺改變的病人,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不同味嗅覺情況病人的LOT-R評分、SPBS評分比較分)
2.4 老年胃癌病人味嗅覺改變與化療次數(shù)、樂觀傾向及SPB的相關性 TSS評分與化療次數(shù)、SPBS評分呈正相關(r=0.441、0.337,均P<0.01),與LOT-R評分呈負相關(r=-0.309,P<0.01)。
已有研究指出,味嗅覺改變會影響腫瘤病人的依從性與治療響應,從而影響病人預后[9-10]。本研究納入的102例老年胃癌病人,TSS平均分為(4.63±0.95)分,處于味嗅覺輕度改變水平,其味嗅覺改變發(fā)生率為57.84%,與既往流行病學報道發(fā)病率相近[11]。
化療是引起腫瘤病人味嗅覺改變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奧沙利鉑、卡鉑、順鉑、氟尿嘧啶、紫杉醇等藥物均可引起味嗅覺改變,對病人的飲食、營養(yǎng)攝入等造成不利影響。食物和進餐對人們的意義并不僅是攝入營養(yǎng),其所帶來的愉悅感甚至更為重要。而味嗅覺改變不僅會造成進餐過程中的滿足感和愉悅感缺失,也會因此引起食欲減退、飲食習慣改變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對情緒、社會功能等造成影響[12]。本研究結果顯示,TSS評分與化療次數(shù)、SPBS評分呈正相關?;煷螖?shù)與TSS評分之間的關系考慮與化療次數(shù)越多,化療藥物對機體感受器活動、唾液和黏液的影響越嚴重有關[13]。由于癌癥的治療周期長、花費高、難度大,且需要家屬長時間的照顧和陪護,對照顧者造成經濟和精力上的雙重壓力,因此很容易使病人產生SPB,并形成心理應激原引起抑郁等負面情緒[14-15]。SPBS評分與TSS評分呈正相關的原因考慮與味嗅覺改變減少了病人進餐時所能感受到的愉悅感和滿足感,使病人滋生煩躁、絕望等負面情緒,間接提高了病人SPB水平有關。
樂觀是一種豁達、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具有樂觀主義傾向的個體對自我情緒的調節(jié)能力越強,對當前不利處境的適應能力也越強[16]。因此,樂觀傾向越明顯,越有利于幫助病人擺脫負面情緒的影響,選擇積極的態(tài)度應對生活,最終減輕病人的SPB。本研究中,LOT-R評分與TSS評分呈負相關,考慮為樂觀傾向對胃癌病人的情緒具有保護作用,有利于幫助其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從而減輕心理應激對感受器活動的影響,但具體影響機制仍有待驗證。因此,對于出現(xiàn)味嗅覺改變的老年胃癌病人,臨床應重視對病人心理狀態(tài)的干預和調節(jié),通過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調動病人樂觀心理,幫助病人適應味嗅覺改變的現(xiàn)狀,從而抑制不良情緒的滋生,減輕病人心理負擔。
綜上所述,化療次數(shù)較多的老年胃癌病人易出現(xiàn)味嗅覺改變,臨床應重視對病人心理狀態(tài)的干預和調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