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依
內(nèi)容摘要:《濟南的冬天》出自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第一單元第二課老舍的作品,一直以來,無論中小學語文課文的編選如何變化,教科書中都有其一席之地??梢姛o論從教材編選者編寫,或是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方面,此文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過程中,以往的語文老師也是根據(jù)個人想法經(jīng)驗對這篇文章進行多樣化解讀,但也有很多一線教師直接利用教參進行教學,而忽略文本細讀,這樣會導致教師對此篇經(jīng)典文章理解不透徹,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從中學習不到太多有用的知識。因此筆者仔細研讀課文,力求從多方面發(fā)掘此文的價值。
關鍵詞:《濟南的冬天》 文本細讀 老舍 語言藝術
老舍對濟南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一直將濟南當做他的“第二故鄉(xiāng)”,老舍在齊魯大學任教期間,創(chuàng)作出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一篇,因為他許多文學作品都是創(chuàng)作于濟南生活期間,老舍對于濟南的深厚感情,加之老舍優(yōu)美的語言表述,《濟南的冬天》更是一篇值得仔細研讀的文章,因此不少專家學者都對《濟南的冬天》進行多角度的解讀,筆者也通過對文章的仔細研讀,對《濟南的冬天》進行分析,總體來說,解讀的角度包括主題思想、語言藝術、修辭手法這三個方面。
一.“溫情”“深情”的主題思想
《濟南的冬天》主題思想,一直以來都被人提及,大部分學者對其思想主題沒有太大分歧。姜蓮玉在《<濟南的冬天>文本探討》中認為教學本文應該緊緊圍繞一個“情”字來展開,并將“情”總結為“溫情”和“深情”①。“兩情”都表現(xiàn)出老舍對濟南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而“兩情”是以豐富的景物描寫為載體來實現(xiàn)的②。筆者也對“兩情”的說法表示贊同,但具體“兩情”的含義,筆者認為“溫情”與原文中“溫晴”一詞諧音,既有了濟南冬天天氣的“溫暖”、“晴朗”,又代表了作者情感的溫暖。作者將“兩情”的思想貫穿全篇。作品開篇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氣候?qū)Ρ龋f明濟南的冬天是沒有北平那樣的風聲、沒有倫敦那樣的重霧、沒有熱帶那樣的毒日,幾種氣候特點融合起來,塑造了濟南冬天的特殊之處,進而用一句“濟南能有溫晴的天氣,真得算個寶地”來點明濟南的冬天的溫暖舒適、與眾不同的,濟南的冬天是溫暖舒適的,氣候適宜。表面上來看,一系列對比來突出濟南溫晴的天氣,實際上也是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于濟南的感情,由于作者對濟南懷有深切的感情,所以作者在看濟南的時候,帶著濃厚的情感來看待,并通過又感情的文字表達出來,讓讀者體會到作者所描繪的濟南,既有溫暖舒適的特點,又感受到作者對于濟南的深厚感情。接著文章寫濟南是被一圈小山圍起來的,這一圈小山就像一個小搖籃,濟南就像搖籃里的嬰兒,既寫出了濟南和濟南周圍山的狀態(tài),又解釋了濟南的冬天為何有作者口中的溫暖舒適,作者對于濟南以及濟南周圍山的狀態(tài),又表現(xiàn)出作者對濟南的感情,作者將濟南比作小嬰兒,就是暗含了作者對于濟南的憐惜,其中蘊含的深情也就自然而然的表達出來。通過對各個狀態(tài)下濟南山的狀態(tài)描述,表現(xiàn)出濟南冬天的山是溫暖的、秀氣的、淡雅的;通過對水的描述,表現(xiàn)出濟南冬天的水具有暖、綠、清的特點。作者描寫濟南的水是從水的暖、綠、晴、清這三方面寫的,先寫濟南的水在冬天不結冰,甚至還在冒著熱氣,并把水不結冰的原因描述為水藻太綠,水就不忍得凍上,這一表述,既寫出濟南水的“暖”,又引出濟南水的“綠”,表述的實在是非常巧妙。接著為了表現(xiàn)濟南水的“清”,又把濟南的水和澄澈的天空比作一塊空靈的藍水晶,這一比喻,既表現(xiàn)濟南水的特點,又表現(xiàn)出濟南天空的澄澈,在作者的描繪下,濟南從水到天空都是干凈地,純潔地,讓作者在當時的情境之下,內(nèi)心卻是干凈、溫暖、安適的。作者從山和水的不同狀態(tài),展現(xiàn)出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傳達出作者的“溫情”。
二.雅俗共賞的語言藝術
學生感受、分析、儲存和運用語言,是在閱讀過程中必備的閱讀技巧③。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正所謂“形散而神不散”,在閱讀學習中,著重學習散文的語言是極其必要的,《濟南的冬天》的語言更是運用多種技巧,更符合七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技巧的需要。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對老舍文章字里行間的分析,不難看出老舍對濟南山山水水的深厚感情④。因此語言特色的賞析是《濟南的冬天》教學中應該重點把握的部分。
(一)第二人稱敘述角度
全文采用第二人稱的敘述角度,一方面,從作者寫作的角度來說,可以讓作者快速融入到角色中去,而且更方便的調(diào)動作者感情到文章中,有利于作者直接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對于讀者來說,讀者在閱讀文章過程中,好像在老舍的旁邊,跟著老舍的引導,聽著老舍的講解來共同感受濟南冬天的美麗舒適,因而這樣的寫作技巧也會讓文章變得真實,增強情感,讀起來更為親切,文章就更能打動人。
(二)口語化的語言極具特色
老舍曾經(jīng)說過:“語言藝術大家應該結合群眾,記錄人民的語言,然后對其進行加工。”這樣,老舍的語言既有一般散文優(yōu)美辭藻,又有平易近人、通俗典雅的語言特色。因此,老舍的語言充滿了“京味兒”,文章中的語言具有北京白話的特點。老舍的語言在深刻思考和仔細揣摩中,具備雅俗共賞的特色,而他作品中的“白”,是讓讀者容易理解但又有一點深度。在文章中,老舍使用“圍了個圈兒”缺著點兒口兒”“干啥還希望”等詞語,“兒”“干啥”這些通俗易懂、但又有深度的文字來描寫時代和生活,可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然而另一方面,“臥著些小村莊,臥著點兒雪,”兩個“臥”字的運用,一下把景物寫“活”了,該句一方面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把村莊和山寫的生動形象,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濟南的人在冬天過著安適、恬靜的生活,加深了老舍對于濟南的愛。文中老舍的語言雖然充滿北京口語,但是完全沒有了口語的隨意,而經(jīng)過錘煉,使北京口語和書面語完美的融合,文章中的語言既有北京口語的“俗”,又有書面語的“雅”。
(三)句式長短結合、音韻和諧,復句,倒裝句各有特色
付玉村認為《濟南的冬天》沒有使用矯揉造作的語言,全文節(jié)奏就像音樂一樣具有節(jié)拍,讀起來朗朗上口⑤。老舍此文句式長短不一,朗讀時富有韻味和音樂感。用詞方面,老舍文中使用的詞語簡單易懂,沒有使用過于生僻語言和詞匯。在部編版教材單元目標中,對學生的朗讀技能作出指導,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掌握朗讀的技巧,感受漢語聲韻之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情感,既能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加強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能力,進而很好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此外,老舍還使用了倒裝、判斷、商量的句式,更好的描述濟南冬天。文章開頭就用一句“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像我”前后用逗號隔開,獨立成句,構成獨立倒裝,突出“我”的感受,更加深了強調(diào)的意味,作者就是覺得濟南的冬天具有無大風,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首先表明自己觀點?!皾险娴盟銈€寶地”這句判斷句,更加清晰堅定表明作者的想法。前面堅定的語氣表明態(tài)度后,作者又用“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用商量的語氣引起讀者的認同,與作者“溫情”想通,通過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帶領讀者走進濟南的冬天,力求引起讀者的共鳴。
(四)用詞別出心裁
例如“兒、小”還有一些動詞、形容詞、副詞,用的恰到好處。全文一共八百多字,卻有16個“兒”字,富有口語色彩的用詞,不僅表現(xiàn)了老舍濃郁的“京味兒”特色,還讓文章讀起來更加活潑上口。學習這篇文章,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表達美,不僅有利于學生閱讀技能的提升,還能促進學生的寫作技能進步?!靶 弊殖霈F(xiàn)了12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于濟南的憐惜,“小”字的運用把作者的“溫情”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部分動詞的使用,也別有特色。例如:“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一句中,里面既有“小”字,又有“放”字,作者把濟南擬人化,好像濟南就是一個寶寶一樣讓大自然呵護。在描寫下了薄雪之后的山的狀態(tài)時,作者將薄雪和山上的枯草相互交織的情形描繪成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還用“穿”這個字既表現(xiàn)薄雪和草與山的狀態(tài),又賦予山以人格化特征。又如:“山坡上臥著,房頂上臥著”,兩個“臥”字不僅把小山村和雪擬人化,寫出小山村臥在山上,雪臥在房頂上,不僅表明了二者的位置特征,還表現(xiàn)出其安適的狀態(tài)。其中蘊含了作者對于濟南的小山村,小山村上的雪的喜愛,表達文章“溫情”的主題思想。老舍的語言從各方面都顯現(xiàn)其優(yōu)越性,無論從字,詞,句各方面,都符合初中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知識需求,認真學習老舍的文章,能夠促使學生提高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之前一定要進行文本細讀,最大限度發(fā)揮經(jīng)典篇目的教學價值。
三.恰到好處地修辭手法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育中,對擬人、比喻等簡單地修辭手法的學習,是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重點,《濟南的冬天》全文多次巧妙地使用擬人、比喻的手法,使老舍筆下濟南冬天美好的景色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出來,非常利于學生學習寫景手法。
(一)形象地比喻技巧
比喻是一種想象活動,通過一個事物來聯(lián)想另一個事物,激起讀者的聯(lián)想,化抽象為具體,使自己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⑥?!稘系亩臁范啻问褂帽扔鳎褲隙斓拿谰?,形象的描述在讀者的腦海中。例如:把濟南的一圈小山比作搖籃,濟南就像搖籃里的嬰兒,把作者對于濟南的喜愛融入文字中,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到作者的感情。把矮松上的薄雪比作一髻兒白花,又將頂著一髻兒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的看護婦,“頂”字既寫出雪落的位置,又有雪的形狀,一個字讓讀者了解到雪落在矮松上的情形。而日本的看護婦又將矮松的樣子描繪的淋漓盡致,看護婦頭頂?shù)陌咨弊佑峙c矮松頂上的薄雪相呼應,看護婦悉心照顧病人的特征,又符合濟南溫情的特點。山尖的白雪又好像藍天邊的銀邊,山天相接,既寫出山的美又表現(xiàn)天空的藍,二者相互映襯,景色溫暖純凈。接著作者把下完雪以后的山坡與冬日的枯草比喻成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將雪的白與枯草的黃用一件帶水紋的花衣表現(xiàn)出來,薄雪覆蓋下山坡的景象就這樣躍然紙上,下完雪以后的濟南的小山就愈發(fā)秀氣。后面把濟南的冬景比作一張出自名人之手的水墨畫,表現(xiàn)出濟南冬天的淡雅、寧靜、舒適。最后把濟南冬天的水比作一塊藍水晶,水晶是非常罕見地,藍水晶更是極其稀有,并且藍水晶一般被一些文人墨客賦予純凈、澄澈、純潔無瑕等寓意,作者將濟南冬天的水以及水邊的景物比作一塊藍水晶,既表現(xiàn)出濟南冬天水的澄澈,又表現(xiàn)出濟南是個溫晴的寶地,其中也蘊含作者對于濟南的溫情。具體介紹藍水晶的時候,作者將藍水晶里的紅屋頂以及黃草山比作地毯上的小樹影。一系列比喻把濟南的景物通過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真實的感受到濟南的山和水一樣,各個景物的描寫,既表現(xiàn)出濟南是個溫晴的寶地,又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濟南的溫情。
(二)生動地擬人手法
擬人就是把物當成人來寫,賦予物人的感情特征。擬人手法的運用,讓濟南的冬天“活”起來了。作者描述冬天的濟南在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庇護下,好像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暖和安適地“睡”著,還等春風來將其“喚醒”,“放”這個動作以及“睡”和“喚醒”等詞都將濟南和春風擬人化,作者面對濟南就像對待嬰兒一樣,小山在濟南的外圍悉心呵護著濟南,就像母親在悉心照顧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嬰兒免受冬天的“傷害”于是就把自己的嬰兒放在自己中溫柔對待,這就是濟南冬天沒有風聲、沒有重霧、沒有毒日而是一個溫晴寶地的原因。白雪覆蓋下的山,好像穿了一件花衣,一個“穿”字,既寫出了雪草覆蓋的狀態(tài),又引出了比喻,雪色和草色相互交織,形象的描述出小雪過后濟南小山的動態(tài)美。薄雪及枯草覆蓋下的山,被看成一件帶水紋的花衣以后,這件花衣又好像被風兒吹動,還讓人們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膚,本來風吹枯草是正常的自然活動,在老舍的筆下,就將其賦予感情色彩,薄雪的覆蓋,枯草的搖曳,以及風的吹動,都帶有感情色彩,文章中的感情就是作者感情,作者對待濟南既有濃厚的愛意,也認為濟南是具有生機地、活潑地?!澳屈c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害羞”本是形容人的,一般形容臉皮薄的小女孩更多的用到這個詞,這里因為夕陽的照耀,而將“害羞”用來形容陽光照耀下的山,這本是一個夕陽和白雪交相輝映的自然現(xiàn)象,卻被作者寫出了一種姣美的情態(tài),其中既有作者對于濟南的喜愛,又含有一種憐惜。在描寫水的時候,寫濟南冬天的水不結冰,是因為水因為水藻的綠而“不忍得”凍上,好像濟南冬天水不結冰就是因為水藻很綠,側(cè)面就更說明濟南冬天的溫晴,既寫出了濟南冬天的水富有靈氣,又表現(xiàn)濟南冬天水綠的可貴。水邊長枝的垂柳還在水里照個影兒,既有垂柳的姿態(tài),又有一絲絲調(diào)皮的感覺,對濟南的冬天又增添了一絲活潑。通過擬人和比喻的恰當運用,作者筆下的山和水活了起來,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與作者共同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從作者的描述中,作者對濟南的喜愛也是掩飾不住的從字里行間表露出來,各種修辭手法恰到好處的運用,也促使這篇文章成為教材中的經(jīng)典篇目。
《濟南的冬天》無論從主題、語言、修辭各方面來說,都是一篇經(jīng)典的語文教材篇目。從主題來說,“溫晴”的天氣和“溫情”的感情一直貫穿全篇,無論是在描述濟南各個狀態(tài)下的山,還是濟南的水,作者都在描述時將自己的感情蘊含在其中,因此“兩情”的思想可以作為解讀本文的一個抓手。在語言方面,老舍不愧是語言大師,各種語言運用技巧在文中都有彰顯,而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既能表現(xiàn)出濟南的美好景色,又將作者的感情蘊含其中。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仔細研讀課文,在文本細讀過程中,對文章進行良好的把握,進而在教學過程中,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指導學生提升其閱讀技能和寫作技能。
參考文獻
①姜蓮玉.《濟南的冬天》文本探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11):108.
②王書文.《濟南的冬天》的文本解讀和教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③張鴻苓.語文教育學.[M]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號:北京師范大學印刷廠印刷,1993.169.
④丁之境.《濟南的冬天》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10):36-37.
⑤付玉村.《濟南的冬天》中的審美元素[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35):88-89.
⑥呂棟權.修辭之美——《濟南的冬天》文本解讀[J].文理導航(上旬),2014,(03):5.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