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偉華
“你是學習民事訴訟法的碩士,怎么選擇去當記者呢?”當年碩士畢業(yè)時,我在導師江偉教授的臉上,明顯地看到了幾分失望和不解。
江偉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法學家,中國民事訴訟法學泰斗。1990年7月,作為江偉教授的第四屆碩士畢業(yè)生,從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畢業(yè)的我選擇到《民主與法制》雜志當一名記者。我的同學們大多選擇了去全國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與法律專業(yè)密切相關(guān)的部門工作。我知道,那時候我的選擇,是挺讓自己的導師失望的??墒牵矣幸痪渎癫卦谛撵`深處的話沒有說出口,那就是:我有一個記者夢。
永遠清晰記得,1990年7月的某日,我從人民大學出發(fā),轉(zhuǎn)車好幾趟,來到北京市東城區(qū)東四十條100號,這是《民主與法制》雜志從上海遷京后的臨時辦公地點。
>>1991年,展覽路辦公地點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李愛芹、趙文、黎偉華、呼滿紅)作者供圖
忐忑不安地敲門報到,接待我的是李愛芹記者。她畢業(yè)于北大,比我早幾個月報到。李愛芹眼睛大大的,說話不急不緩,給我詳細介紹了雜志的情況。兩個年輕姑娘一見如故,從此成為幾十年的同事和朋友。我又拜見了沙洪社長、王樹人總編輯、張貽玖副總編輯和幾位年長一些的記者,遷京后的雜志編輯部總共也就十幾個人、七八條槍。
沙洪社長高高大大的,眉毛又粗又黑,寬寬的臉上帶著不怒自威的氣場。沙老1940年創(chuàng)作的歌曲《永遠跟著共產(chǎn)黨走》(又名《你是燈塔》)曾經(jīng)唱遍大江南北。在他面前,我有一點點緊張。記得沙老鏗鏘有力地對我說:“國家法制建設(shè)剛剛起步,雜志又剛剛遷京,可干的事情太多了,正需要你們這樣學習法律的年輕人呢,好好干!”
王樹人總編輯皮膚白白的,臉圓圓的。他總是笑瞇瞇的,和藹可親,說話略帶江蘇口音。他曾經(jīng)擔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是一名解放前就參加地下工作的老報人。他后來擔任了中宣部宣傳局局長一職,創(chuàng)辦了《黨建》雜志并擔任總編輯的職務(wù)。在這樣一位老前輩總編輯的領(lǐng)導下,為我學習如何做一名記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雜志的前幾年,我們的文稿都是一筆一畫謄寫在300字一頁的稿紙上,總編輯也是用紅筆一句一詞地編輯批改。若是遇到段落調(diào)整,就只能重新抄寫了。
張貽玖副總編輯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更像是一位慈祥的母親。報到第一天,她沒有和我談新聞業(yè)務(wù),反倒是問了我許多個人生活的安排。戶口是否落好了?房子租好了沒有?從人民大學到東四十條乘車需要多少時間?吃飯怎么解決?時至今日,我依舊記得,第一天下班,她帶我一同乘坐公共汽車,尋找一個最方便的轉(zhuǎn)車路線。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不經(jīng)意間三十年過去了,雜志出刊已經(jīng)1000期了。從25歲到55歲,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十年,我和《民主與法制》一起度過,親身經(jīng)歷并見證了這本雜志的風風雨雨、興旺發(fā)達。而我也從一名普通的記者編輯,逐漸成長為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
盡管我的導師江偉教授以及沙洪社長、王樹人總編輯和張貽玖副總編輯皆已仙逝,我依然相信他們會在另外一個世界,保佑《民主與法制》風調(diào)雨順、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