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來說,“為孩子好”,就意味著知道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當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這是衡量是否符合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的標準,而不是憑自己的主觀臆斷。
夫妻不論聚散離合,都盡量不傷害孩子
夫妻關系和睦是孩子快樂生活、健康成長的最佳環(huán)境。近年來離婚率呈上升趨勢,“家庭破裂”成為造成孩子問題的罪魁之一。有的父母為了孩子有個所謂完整的家,堅持耗在感情已經破裂的婚姻里,讓孩子在父母日復一日的沖突或冷暴力中艱難度日,卻不知在父母無休止的沖突中成長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陷。
如果夫妻最后選擇了離婚,父母一方無論是不是直接撫養(yǎng)孩子,只要認真履行教養(yǎng)孩子的義務,孩子依然可以享受來自父母雙方的愛,家庭的教育功能依然沒有殘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夫妻離異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這才是以兒童最大利益為原則的明智選擇。
家庭巨額投入,要考慮孩子的長遠利益
有的孩子因為擇校,每天花在上學路上的時間比就近入學多出好幾倍,耽誤了學習又損失了休息和娛樂的時間;有的孩子對家里花重金買學區(qū)房感到有壓力,影響了情緒和學習積極性;還有的孩子習慣了課余補課,反而不重視課堂學習……父母花錢本來是為了孩子好,卻成了得不償失的事。
有的孩子經過十幾年拼搏上了重點大學卻感到失落和迷茫,原因就是他們在學習的重壓下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失去了健康的身體、缺少應有的社會生活能力,上了大學卻沒有找到人生目標,甚至可能一生都沒有幸福感。
是注重當下還是注重長遠?是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父母如以兒童最大利益為原則來考慮,就會對當下的投入做出理性的選擇。
父母是走是留,要從孩子角度權衡利弊
我國有數(shù)以千萬計留守兒童,他們物質條件比以往好多了,但是常年見不到父母、缺少父母呵護的困境仍然令孩子難以忍受,遭受意外傷害、產生心理疾病、自殺、犯罪等令人痛心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根本原因是父母監(jiān)護責任的缺失。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童年的親子分離會給孩子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和人格缺陷,對他的一生都將產生不利的影響。父母心里要有一桿秤,仔細考量和權衡一下,眼下掙更多的錢和孩子一生的幸福,哪個更重要。
(摘自《中國教育報》關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