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時任清華大學教授的施一公在2015年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原題為《少年壯志不言愁》。
施一公說:“無論什么學科,物理、工程、生物、文學……我認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痹谒磥?,對于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這3個方面:時間的付出、方法論的改變和建立批判性思維。
在座的有些同學可能還沒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會感到焦慮:如果對科研不感興趣、沒想好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該怎么辦?
其實我想講的是,當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就是二十幾年前,我也沒有想好,也非常迷茫。這種迷茫一直持續(xù)到1995年,博士后完成之后,我才隱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當時的迷茫來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學的專業(yè)選擇。我當時被保送上大學,報的第一志愿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機械。
直到1985年5月,清華的老師來招生時對我說,生物化學是21世紀的科學,我才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學連接在一起。當時突然覺得豁然開朗,于是陰差陽錯地上了生命科學這條船。
我在清華的時候生物學得不好,于是修了數(shù)學雙學位,通過加強數(shù)學、物理課程的學習來彌補生物成績的不足。所以說,我選專業(yè)第一不是憑興趣、第二不是憑專長,而是憑清華老師的一句話。當然這是一句玩笑了。我是從清華提前一年畢業(yè)的,當時我對學術沒有興趣,卻對從政感興趣。我認為從政可以改變社會,但又沒有方向,所以覺得要先去經(jīng)商。于是,我和清華大學科技批發(fā)總公司簽訂了一個代表公司去香港經(jīng)商的協(xié)議,做公關。結果就業(yè)合同因故被撕毀,糾結一晚后,我決定出國讀生物學博士。
在霍普金斯大學讀博的5年很辛苦,尤其是前兩年,我的情緒很不穩(wěn)定。由于我數(shù)理思維太嚴謹,常常繞不過這個圈,總覺得學生物怎么這么難。
有一門生物學考試,我考了3次,分別是52、32、22分,只有第一次及格,我去求老師放我一馬:“我是一個好學生,學生物還在適應期。如果我考不及格,我會失去獎學金,沒有獎學金的話我會讀不下去,只能退學?!?/p>
老師戴著眼鏡瞇著眼睛看了我半天,好像在看我是不是一個好學生。最后他給了我一個B-,我對他真的非常感激。
直到博士三年級,我才找到了一點感覺,發(fā)現(xiàn)我也能做一點東西;到了博士四年級,終于信心大增,因為出了成果;到了畢業(yè)那年,博士五年級,我感到,原來我也可以在學術界“混”個工作。
博士讀完之后,我不清楚我能干啥,也不清楚我會干啥,在最掙扎的時候也想過轉系:轉數(shù)學系、轉計算機系、轉經(jīng)管系,轉任何一個系我都覺得易如反掌,因為這些都是能發(fā)揮數(shù)理長處的地方,但我沒有轉。因為我在說服自己,也許以不變應萬變最好,也許生命科學真的是21世紀的科學呢?就是一種在矛盾中繼續(xù)往前走的狀態(tài)。在1995年4月博士學位答辯完以后,我還是不清楚自己會做什么。
我想也許我可以從商。于是我還面試了大都會中國區(qū)首席代表的職位,賣保險,而且通過了。我差點成為中國第一個賣保險的人,當時能有六位數(shù)的工資。在博士畢業(yè)之后我還設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兩個哥們兒一起做中美貿易交流,這段經(jīng)歷也很有意思。
1995年11月,我下定決心還是走學術這條路。所以從1995年11月到現(xiàn)在,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學術上,我也告訴自己,這種興趣一定可以培養(yǎng)起來。如果有同學感覺對所學領域沒有興趣的話,我想你不會比我更糟。我是在博士畢業(yè)半年之后才開始培養(yǎng)興趣的,現(xiàn)在我的興趣極其濃厚,可以廢寢忘食、沒日沒夜地干,并且樂在其中。
博士后那幾年在外人看來極其苦,其實我自己身在其中并不覺得。從1995年11月到1997年4月,博士后做了一年半時,我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普林斯頓大學做助理教授。
我覺得我挺幸運的,1997年4月,我在普林斯頓開始獨立的科研生涯。其實對專業(yè)、對研究,我曾經(jīng)非常迷茫,也走了不少彎路,但我覺得我還是走過來了。所以,當你迷茫的時候,我建議,不要覺得只有把你的迷茫、把你所有的問題解決了才能走下一步,我很不認可。我認可一點:不要給自己理由——當你覺得興趣不足、沒有堅定的信心、家里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陰影往前走的時候,不論家庭、個人生活、興趣愛好等方面出現(xiàn)什么狀況,你都應該全力以赴,應該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給自己理由。因為你一旦掉隊,心態(tài)就會改變,而把心態(tài)糾正過來很難。
大家可能認為我很自信,其實在求學的過程中,我一直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
但同時,我還有一個性格特點是好勝。如果不好勝、不自強,我也很難走到今天。但特別好勝的人也更容易受打擊,更容易自卑。
高中以來我總是覺得自己不聰明,所以總是很刻苦,覺得要笨鳥先飛。舉個例子,我什么地方都好勝,在清華體檢時,我身高不高,又不能踮腳尖,所以測坐高時我拼命往上拱了拱,結果我身高不到全班前五,坐高全班第一。
當時我還沒有想明白,還沾沾自喜,終于有一項第一了。直到有一位同學提醒我的時候,我的自卑感突然油然而生。我就問我的教練:“孫老師,我的腿短嗎?”孫老師的回答非常藝術:“一公,你訓練很刻苦,以你的身體條件,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很不容易?!?/p>
我們家從來沒出過運動員,就我一個,我是二級運動員。我上初三的時候,班主任老師鼓勵我報1500米長跑。發(fā)令槍一響,我領先了整整100米,最后被倒數(shù)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我在我們班同學的鼓勵聲中跑過了終點。初三的施一公什么都不愛,就愛面子,當時是在青春期最愛面子的時候在同學面前丟臉了,自尊心備受打擊。但我那時候很爭強好勝,運動會第二天我就開始練跑步。一年之后我的800米跑了2分17秒,3000米跑了10分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