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周開云, 江 健, 陳 卓
(貴州省湄潭縣種植業(yè)發(fā)展服務中心, 貴州 湄潭 564100)
湄潭縣位于貴州高原北部,地處大婁山南麓,烏江北岸,總體地貌為黔北丘原和中山峽谷類型,平均海拔972.7 m2,全縣總面積1 864 km2,水稻種植主要集中在湄江河及其支流兩岸,土壤中富含鐵、鋅、硒等多種人體有益微量元素,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排灌方便。湄潭是貴州省主要糧食生產縣之一,常年種植水稻面積1.3萬hm2。湄潭優(yōu)質稻生產歷史悠久,隨著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國家對優(yōu)勢產業(yè)政策性扶持力度的加大,優(yōu)質稻的種植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市場對稻米的安全、食味、品質有越來越高的要求,全面開展水稻優(yōu)質稻品質優(yōu)化調整,提高湄潭縣水稻生產的市場競爭力,為農戶穩(wěn)產、增收、脫貧助力。為解決稻瘟病給水稻生產帶來減產或絕收的影響,對湄潭縣主栽的31個水稻品種組合進行稻瘟病田間自然誘發(fā)篩選鑒定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合湄潭自然生產條件、氣候條件的優(yōu)質稻品種,解決湄潭縣優(yōu)質稻發(fā)展的瓶頸,篩選出綜合抗性較強的水稻品種,適應湄潭縣自然環(huán)境、氣候條件下種植的優(yōu)質稻品種組合,為湄潭縣優(yōu)質稻品種組合選擇提供科學依據[1]。
田間自然抗瘟性篩選的品種(組合)共計31個,品種名稱分別為香兩優(yōu)875、宜香優(yōu)2115、江優(yōu)126、農豐優(yōu)256、渝優(yōu)15號、川優(yōu)9527、內香2550、宜香7109、內香優(yōu)3、宜香優(yōu)178、中優(yōu)169、深優(yōu)9734、宜優(yōu)9號、川江優(yōu)35、內香8518、宜香725、湘優(yōu)109、Q優(yōu)8號、內香優(yōu)18號、華優(yōu)2號、準兩優(yōu)1102、川農優(yōu)527、內香2924、蓉18優(yōu)622、黔香優(yōu)2000、華優(yōu)1號、中優(yōu)808、川香優(yōu)2號、內香優(yōu)1號,參試品種來源種子市場自購。
抗病圃選擇在湄潭縣興隆鎮(zhèn)廟堂壩村落猴溪村民組何義江家責任田,該試驗田屬丘陵地帶,黃泥田,土壤肥力中等,空氣濕度較大(年均空氣濕度在80%以上),海拔810 m。前茬作物為綠肥(紫云英),排灌方便。
1.3.1抗病圃的設置
采用田間自然誘發(fā)篩選[1],誘發(fā)品種為2個,品種分別為本地糯稻(白楊糯)和常規(guī)稻(大粒香)。
1.3.2育秧方式
抗病圃篩選試驗的育秧方式為旱育秧,播種日期為4月3日,播種前種子不進行任何浸種催芽處理,直接播干谷種,播種蓋細土后用99%噁霉靈乳油20 mL兌水+50%乙草胺乳油10 g兌水15 kg噴霧(背負式電動噴霧器)對苗床進行消毒及芽前除草處理。
1.3.3栽插時間、方式及密度
移栽時用誘發(fā)品種相間栽種打廂,橫廂用大粒香,豎廂用白楊糯,先栽誘發(fā)品種,以便于品種間區(qū)分,避免混淆。參試品種秧齡期為531 d。廂內栽參試品種,每個品種栽6行,每行20叢,共計120叢,行距30 cm×16 cm,每個參試篩選品種四周都有誘發(fā)品種本地糯稻白楊糯和常規(guī)稻大粒香,保證整個病圃稻瘟病菌菌源量分布均勻,發(fā)病充分。
1.3.4田間管理
抗病圃分別于6月18日和7月22日噴施25%吡蚜酮或30%茚蟲威懸浮劑、60 g·L-1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0%烯啶蟲胺懸浮劑(任選一種)防治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等,苗床及大田田間管理(施肥、灌水、除草等)均同常規(guī)大田管理一樣,本抗病圃不進行病害防治,不施任何殺菌劑。
病害調查方法 調查標準按照《國家水稻新品種試驗稻瘟病抗性篩選與評價》進行田間記載及評價。
1.4.1苗瘟調查
移栽前1 d進行苗瘟調查,每品種調查100片葉,調查取發(fā)病最重的葉片進行調查(2~3葉),記錄病級標準見表1[2]。葉瘟調查:葉瘟在水稻分蘗盛期葉瘟充分發(fā)病穩(wěn)定后(7月22日)進行調查,共計調查100株,每株調查發(fā)病最重的葉片,記錄病葉數和病級,7 d后再復查1次;穗頸瘟調查:穗頸瘟在水稻黃熟期發(fā)病穩(wěn)定后(9月28日)進行穗頸瘟、谷粒瘟調查。每個品種五點取樣,每點調查20叢,不少于100穗,記錄病穗數和病級,計算發(fā)病率、損失率及病情指數。
表1 苗葉瘟抗性評價分級標準
1.4.2稻瘟病抗性綜合評價分級標準(病情記載標準)
損失指數(%)=[∑(各級發(fā)病數 ×各級損失率) 考查總數 × 分級標準最高級損失率]/×100%
稻瘟病抗性綜合評價分級標準見表2。在進行綜合病級評價時,感病對照品葉瘟未達到7級時,葉瘟試驗數據無效,不納入統(tǒng)計分析,穗瘟達到7級或以上時,按照下列公式計算抗性綜合指數,并進行評價。
表2 稻瘟病抗性綜合評價分級標準
稻瘟病綜合指數=100×[(穗瘟發(fā)病率病級×25%+穗瘟損失率病級×50%)]/75%。
5月25日進行苗瘟調查,由于苗期一直氣溫較低(平均氣溫18.9 ℃),不利于稻瘟病苗瘟的發(fā)生流行,所以本抗病圃苗瘟整體發(fā)病較輕,參試的34個品種中只有8個品種發(fā)病,未發(fā)病品種25個,發(fā)病品種比例占參試品種總數的23.53%,主要發(fā)病級數介于2~4級之間,沒有5級以上的品種。
7月22日進行葉瘟調查由表3可知,對葉瘟表現抗(R)的有21個,品種香兩優(yōu)875、宜香優(yōu)2115、江優(yōu)126、渝優(yōu)15號、川優(yōu)9527、內香2550、宜香7109、內香優(yōu)3、深優(yōu)9734、川江優(yōu)35、內香8518、宜香725、Q優(yōu)8號、內香優(yōu)18號、華優(yōu)2號、準兩優(yōu)1102、川農優(yōu)527、內香2924、蓉18優(yōu)622、黔香優(yōu)2000、華優(yōu)1號、中優(yōu)808、內香優(yōu)1號。
對葉瘟表現中抗(MR)的5個,分別為宜香10號、宜香優(yōu)178、中優(yōu)169、湘優(yōu)109、川香優(yōu)2號。對葉瘟表現中感(MS)的品種3個,品種分別有內5優(yōu)317、農豐優(yōu)256、宜優(yōu)9號。對葉瘟沒有表現感(S)和高感(HS)的品種。由于氣溫較低,葉瘟整體發(fā)病不重,連兩個誘發(fā)品種葉瘟也未達到7級(感)。
本抗病圃對照品種為常規(guī)稻品種1大粒香,苗瘟發(fā)生病級為4級,葉瘟病級為6級,穗瘟病級為7級(S);品種2本地白楊糯,苗瘟發(fā)生病級為4級,葉瘟發(fā)病病級為5級,穗瘟發(fā)病為7級(S)。所有的參試品種中穗瘟沒有表現為高抗(HR)0級,和抗(R)1級的品種。對穗瘟表現中抗(MR)3級的品種有1個,品種香兩優(yōu)875。對穗瘟表現中感(MS)5級的有品種有19個,分別為宜香10號、內5優(yōu)317、宜香優(yōu)2115、江優(yōu)126、農豐優(yōu)256、渝優(yōu)15號、宜香7109、內香2550、內香優(yōu)3、中優(yōu)169、宜優(yōu)9號、內香8518、湘優(yōu)109、Q優(yōu)8號、內香優(yōu)18號、川農優(yōu)527、蓉18優(yōu)622、中優(yōu)808、川香優(yōu)2號。對穗瘟表現感(S)7級的品種有9個,分別為川優(yōu)9527、宜香7109、宜香優(yōu)178、深優(yōu)9734、川江優(yōu)35、宜香725、內香2924、華優(yōu)1號、內香優(yōu)1號。對穗瘟表現高感(HS)9級的品種有3個,分別是華優(yōu)2號、準兩優(yōu)1102、黔香優(yōu)2000。
本試驗表明,抗病圃稻瘟病整體發(fā)病均勻,苗葉瘟發(fā)病較輕,對照品種都未達到7級,穗頸瘟發(fā)病情況正常,誘發(fā)對照品種發(fā)病充分,穗頸瘟均達7級以上。結合優(yōu)質、高產、高抗病蟲等因素,篩選出最適在湄潭縣區(qū)域內的水稻品種有5個,品種分別是香兩優(yōu)875、宜香10號、渝優(yōu)15號、川農優(yōu)527、蓉18優(yōu)622,可以在湄潭縣水稻種植區(qū)域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
目前控制水稻病害最經濟有效的手段就是篩選抗性強品種和利用抗病品種的優(yōu)勢特點適時科學合理施藥。由于水稻病害致病性生理小種多、種群變化速度快、致病力差異大等原因,一般水稻新品種推廣種植3~5年,抗性就會逐漸喪失[3]。因此要在湄潭縣范圍內進行大面積推廣的優(yōu)質水稻品種,應先對適合本地區(qū)的水稻品種進行抗性監(jiān)測兩年以上,發(fā)現抗性差的品種,及時退出湄潭種子市場,并根據病蟲預測預報做好田間技術培訓指導農戶搞好病蟲害防治,確保農民增產增收,保障本區(qū)域水稻生產安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