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敏
2013年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書法教育的總體目標:“學習和掌握硬筆、毛筆書寫漢字的基本技法,提高書寫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感受漢字和書法的魅力,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激發(fā)熱愛漢字、學習書法的熱情,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惫P者所在的學校自建校以來始終重視書法教學,以書法特色享譽全國。近年來,學校逐漸豐富書法課程內容與內涵,力求以“書法+”課程為載體,激發(fā)學校辦學活力,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fā)展,加快學校的內涵發(fā)展。
課程目標,明方向定重點
站在立德樹人的角度,單純以技巧為主的書法教育是單薄的,為全面提升書法教育的實效,學校于2018年重構“博文書法”教育目標,修改制定了“書法+”課程目標:通過“書法+基礎課程”,使學生掌握書寫基礎知識和技能方法,可以較為熟練流暢地寫字;通過“書法+融合課程”,豐盈學校育人路徑,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通過“書法+”課程,提升辦學品質,把學校辦成“特色鮮明、區(qū)域領先、全國知名”的書法特色學校。
課程實施,借書道育全人
基礎課程,夯實技能育品格。學校一直努力豐富書法課的教學內容,規(guī)范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使用自編教學資料,遵循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教授學生豐富的軟筆書體(楷、隸、篆、行均在教學之列)。學校堅持讓學生“軟硬兼修”,保證學生每周一節(jié)書法大課習軟筆,每天15分鐘書法小課練硬筆。通過硬筆學習樹立起漢字的骨架,軟筆練習填充漢字的血肉,軟硬兼修助推學生扎實掌握書寫技能。此外,定期開展四個學習活動:賞名家作品,增強民族自豪;練書法作品,錘煉意志品質;講名人故事,促進人格養(yǎng)成;演經典節(jié)目,體驗文化精粹。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既能感受到書法創(chuàng)作之美,提升鑒賞能力,又能為書法家的高潔品質所感染,潛移默化中陶冶了情操、溫潤了心靈。
融合課程,翰墨傳薪聚精神。學校依據書法所固有的文化因素,將其自然地融入各學科的教學與實踐活動。一是“書法+學科課程”。學校成立了 “漢字字源探究”“小古文誦畫寫”項目組,“書法+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們感受到書法中所蘊含的文化魅力、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導學生用金絲畫拼成甲骨文圖案、用剪紙呈現漢字由甲骨文到行書的演變過程、伴隨《琵琶曲》靜心書寫、編排書法體操……形式多樣的“書法+藝術”課程提高了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涵育了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二是“書法+研學課程”。通過“行走的書法”“云端漫步 ,研學甲骨”等研學活動,拓寬了書法教育的場域,使得學生不僅能實地學習書法家的故事、鑒賞書法作品,還能借出游的機會學習如何文明出行。書法融合課豐富了學生接受文化熏陶、形成文化認同的路徑,同時將書法教育與學生的文化建構、精神成長相結合,發(fā)揮了良好的育人功能,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愛國情懷。
課程評價,重多元共發(fā)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校尊重個體的發(fā)展,采用多元的書法課程評價方式。如在“過程性+結果性”評價的導向下催生了書法九級評價體系;定期舉行“師生現場書法大賽”“百名小書法家評選”“我愛書法故事比賽”等活動,以師帶生、以賽促練,同抓共管,齊頭并進。在“參與性+作品性”評價中,鼓勵學生在參與中成長,在創(chuàng)作中收獲。通過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班班同評等多種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師生教學相長。
學校堅持構建“書法+”課程體系,以書法為核心,將“規(guī)規(guī)矩矩寫字、堂堂正正做人”有機融合,努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書育德、以書啟智、以書養(yǎng)性、以書健體,在堅守與創(chuàng)新中實現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責任編輯:王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