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戈
《民法典》“自甘風險”條款戳中校園體育的“痛點”,引發(fā)熱議。在進行校園體育活動時學生受傷害案例頻發(fā),法律對此類案件的責任劃分不確定,使用公平責任原則過多使無責的學校分攤責任,導致學校開展體育活動走入困境。一旦學生在運動中受傷,校園體育的組織者也總是跟著“受傷”。在調解過程中,即使學校無責,學生的監(jiān)護人通常認為學生理所當然的享有安全保護的權利;事故是在學校中發(fā)生,學校必須承擔責任。
體育與健康課程也稱為體育課,主要用身體鍛煉為手段,來增進學生,身體素質健康為目的的課程是學校體育中主要開展的內容,也是學校體育傷害事故的高發(fā)節(jié)點。
風險是指今后可能發(fā)生不受歡迎的事件[1]。這種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是,是否發(fā)生這種事件,何時發(fā)生的不確定性,結果的不確定性[2]。
侵權責任是指在構成侵權的情況所承擔的責任。侵權廣泛適用于學校傷害事故中,因為傷害事故的發(fā)生造成了學生身體或精神的損害,使學生的健康和人身安全的合法權利受到侵犯。
體育風險是影響體育領域目標實現(xiàn)的一種不良事件[3]。體育課風險就是在學校的管理組織下開展的校內外的體育課,包括在學校管理下的體育場館,和其他場所對學生造成身體傷害的其他可能性[4]。
歸責原則是在明確了侵權責任的構成后,按照一定的方法認為該由誰承擔責任的原則。
2.5.1 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中過錯是該原則的標志。過錯原則的適用條件要滿足存在過錯、侵權行為、損害后果、因果關系四個條件。通過過錯責任原則的過錯大小來決定責任的范圍和大小。
2.5.2 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由法律特殊條文中規(guī)定的行為人承擔責任.無過錯原則要求行為人滿足責任構成的侵權行為,因果關系,損害后果三個條件,即在無過錯的情況的下承擔責任。
2.5.3 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是指在雙方都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法官根據(jù)實際情況裁量下宣判當事人是否承擔責任的賠償,公平責任原則是一種特殊補救辦法。
2.5.4 免責事由
免責事由又稱對侵權行為的抗辯,在發(fā)生損害時,通過特定事項的發(fā)生來免除或減輕責任。免責事由包括受害人過錯、第三人過錯、不可抗力、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
學校的工作分為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在學校體育主導者分類情況下,學校系統(tǒng)和措施的缺陷以及學校管理不善可能造成傷害事故[5-6]。表1上案例顯示造成體育課風險的原因主要有學校管理上的缺陷,一是學生受傷后的處理不當、以及未給學生購買保險等;二是硬件的不達標。另一方面是體育教師失職,主要包括:①在體育事故風險意識淡薄和體育傷害事故認識不足;②體育教師技能不足(運動技術示范、運動要點講解不到位、傷害發(fā)生后不能進行正確的救助措施);③體育教師過錯(對于危險項目組織不當、教學內容超綱)。因此學校滿足硬件上的達標,以及受傷后的處理,加強體育教師的安全意識培養(yǎng)就能有效降低體育課風險的概率。
表1 學校過錯造成學生傷害案例
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周圍充斥著危險因素。在梳理的22份判決書里面除了3份是學校硬件設施不達標之外,其余案例均顯示學生人數(shù)眾多,教師不能夠照顧到每一個人;這是容易造成受傷的主要原因。表2三起案例顯示在體育教師盡職的情況下,學生自身的原因造成體育傷害事故。主要包括:①學生安全意識薄弱;②不遵守課堂紀律;③隱瞞自身健康狀況[7]。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該定期開展安全課程培養(yǎng)學生體育安全意識,加強對體育課堂的管理,才能有效避免體育課風險的發(fā)生。
表2 學生過錯造成傷害案例
學校的主要人員為學生、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第三人是指除學生、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其他人員,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學校傷害事故中的第三人多指校外人員。
不可抗力是一種無法預見、不可避免和客觀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過的如颶風、地震等。
行為人在客觀上產(chǎn)生了損害后果,但是行為人并不是故意或疏忽行事,而是出于其他無法預見的原因,導致了所謂的事件。表3的案例中顯示學校無過錯,體育教師符合教學標準;學生遵守課堂秩序。造成學生所受傷害原因是體育運動自帶的風險性。
表3 意外事件造成學生傷害案例
表3中的案例因意外事件造成學生受傷的案例,法院判決中77.8%的案例使學校承擔部分責任。當前我國處理類似案件均會采用公平原則來降低學生損失,過多地使用公平原則嚴重侵犯學校自身的權益,導致學校體育的開展走入困境。
針對此類問題,我國學者集中在兩個角度提出建設性研究。一、國家設立體育事故基金。彭因,唐剛等提出“國家可以利用公共彩票基金,并由政府設立一個特別風險基金,為學校開設體育設施造成的事故提供賠償,以促進國家的行政責任[8]。徐秋香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責任機制,將體育傷害責任納入社保,設立特別補償基金,并建立“責任限額制度”[10],以減輕學校負擔。二、保險模式。連小剛,石巖認為“在保險模式上,政府可以購買或補貼保險,在學校設立體育事故保險基金,并由個人購買意外事故保險加以補充,并在政府領導的學校中建立一個多人參與的體育保險模式[9]。譚小勇,向會英等提出:建立完全由政府供資的學校責任保險,鼓勵學生通過政府補貼獲得事故和疾病的社會保險,讓學校和教師擺脫因學校對體育事故負有責任而造成的經(jīng)濟和道德壓力[11]。這種觀點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的負擔,同時將事故責任的承擔轉移到政府和第三方最大程度保證學校、學生權益;以確保教育的公益性。國外針對此類問題通過購買責任險使得學校管理人員和校方擁有相同的豁免權,免去學校的相關責任[12]。
綜上所述,針對體育傷害事故的處理,國家利用公益收入、社會捐款、社保等方式成立一個專項基金來應對體育事故造成的賠償問題。在保險上由國家設立一種專項體育事故險種;建立一個以國家補貼為主個人購買保險為輔的多元保險模式來保障學校的利益以及降低學生的損失。
學校鼓勵執(zhí)行體育政策,采取獎勵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政策的執(zhí)行工作[13]。①校方管理層重視并開展學生的安全管理工作,通過發(fā)放相關體育安全手冊、觀看相關視頻、以及請專業(yè)體育指導員進行講解等手段,從上至下提高校園安全意識、防范風險意識。②加強安全制度建設,定期對體育教學組織安全工作、設施、場地等進行檢查,可參考小區(qū)消防設施檢查,一周一次并做好記錄。③建立學校醫(yī)療保障系統(tǒng),落實到等待救援、送往救援途中的具體措施。確保學生在事故發(fā)生后的第一時間得到救治。④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課開展的主導者,課前應檢查本節(jié)課所設計教學內容是否符合教學大綱;檢查場地器材,觀測周圍環(huán)境、氣候是否能開展教學。遇到運動會、校外比賽等應及時報備學校做好預防處理;每次課前統(tǒng)計見習生情況。
社會層面保險公司可以制定特別保險,降低學生在學校中體育造成的損害損失,分擔學校的風險;促進學校體育的健康發(fā)展[14]。與紅十字等慈善機構建立聯(lián)系成立專項體育傷害事故處理分會。街道辦、社區(qū)開展體育傷害事故知識講座,普及自甘風險原則,讓家長意識到體育項目自帶風險性。
體育課風險來源主要是學校、學生以及意外事件。①在學校體育課風險來源的處理案例上,學校和學生雙方都適用于過錯責任原則,雙方引起的傷害事故按照雙方過錯比例進行責任分擔。②雙方無過錯的情況下和意外事件處理時會使用公平責任原則,合理的對事故結果進行賠償分擔。
我國體育課和課外體育活動中的體育傷害事故屬于普遍現(xiàn)象,僅依靠我國的民法侵權責任出臺相關政策來處理,缺乏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應從國家、學校、社會層面下手,以確保學校體育的正常進行。①國家層面,設立專項風險基金。②學校層面,加強安全制度建設;建立學校醫(yī)療保障,確保安全事故后的急救措施。③社會層面,普及宣傳“自甘風險原則”讓更多人意識到體育項目自帶風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