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黨群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人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根據(jù)時代發(fā)展變化,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不斷進行豐富和發(fā)展,為新時代處理好黨群關系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發(fā)展
馬克思認為,共產黨代表各民族的利益,它的任務是解放全人類,應當掌握政權,成為領導者。他認為,共產黨領導群眾不但由其自身的性質決定,還因為共產黨有科學的理論基礎,這樣就為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拔覀凕h有個很大的優(yōu)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
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 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原理,形成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體現(xiàn)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發(fā)展。
首先,毛澤東提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并把這條正確的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路線,強調要信任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黨的路線要反映群眾意見,體現(xiàn)群眾心聲。
其次,毛澤東把黨與群眾的關系比喻成種子與土地的關系,黨脫離了人民群眾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他說:“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我們的同志不論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眾的關系搞好,要關心群眾,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團結廣大人民,團結得越多越好?!彼€指出,無論何時,都要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lián)系,“在戰(zhàn)時,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要官兵打成一片,軍民打成一片。這時候,我們有一些缺點,人民還諒解我們。現(xiàn)在是平時,又不打仗,就是訓練,如果不堅持密切聯(lián)系群眾,人民對我們的缺點很自然地就難于原諒了”。
最后,在如何保持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上,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觀點出發(fā),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毛澤東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并強調要為群眾服務;1945年6月黨的七大黨章明確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必須與工人群眾、農民群眾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廣泛的聯(lián)系……”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將“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宗旨寫入黨章。
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發(fā)展
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jù)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及黨自身情況發(fā)生的變化不斷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進行豐富和發(fā)展,為贏得人民支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發(fā)展
首先,鄧小平提出要做人民群眾工具的思想。他說:“同資產階級的政黨相反,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地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p>
其次,以做人民群眾的工具為基礎,鄧小平又提出領導就是服務,不是當官做老爺,要切實做好人民的勤務員?!笆裁唇蓄I導?領導就是服務?!编囆∑健邦I導就是服務”的觀點,揭示了黨的領導的本質內容。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黨的唯一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黨的領導就是代表人民利益,執(zhí)行人民意志,為人民謀利益。
最后,要做好人民群眾的工具就要用群眾標準來衡量各項工作的成敗。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一切成敗要用“群眾標準”來衡量,要求領導干部在工作中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決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作為衡量其言行的標準。鄧小平的“群眾標準”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繼承、豐富和發(fā)展。
——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發(fā)展
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針對新時期共產黨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蘇聯(lián)解體的歷史教訓,提出了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密切聯(lián)系群眾,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的思想。
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思想有利于黨與群眾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對于密切黨群關系,鞏固執(zhí)政地位有重要意義。這既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進一步發(fā)展。
——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發(fā)展
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權為民所用”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為重,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用人民賦予的權力服務于人民、造福于人民,絕不以權謀私。“情為民所系”就必須始終堅持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切實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決不脫離群眾?!袄麨槊袼\”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堅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發(fā)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非常重視黨群關系,提出了一系列有關黨群關系的思想和觀點,尤其強調要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新時代黨群工作的根本指針。
把黨的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各種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也日益增多,黨面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和脫離群眾的危險,其中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的危險。針對黨群關系出現(xiàn)的新情況,習近平警告說:“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fā)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p>
從人民群眾最痛恨的地方入手改善黨群關系。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秉h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xiàn),不能腐的籠子越扎越牢,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筑,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tài)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fā)展,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大大提升。
從人民群眾最期待、最關心的地方做起,增進黨群關系?!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币粤暯綖榇淼闹袊伯a黨人敏銳地把握住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黨中央緊緊圍繞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開展工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強,更加堅定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文化的自信,更加堅定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以新時代“趕考”的精神檢驗黨群關系?!皶r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把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評判黨績的標準,群眾是否肯定作為評價政績的尺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p>
總之,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根據(jù)歷史和時代變化,對馬克思主義黨群觀不斷進行豐富和發(fā)展,贏得了人民支持,筑牢了執(zhí)政根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