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媽媽儲女士最近考研成功,她是一名在職老師,備考半年中,白天996,晚上從10點學習到第二天凌晨1點,午休時抽空刷題,最終換來了成功。她以“996職場媽媽備考半年考上復旦MBA”為題寫的一篇文章,還被送上微博熱搜。
當你看到這個新聞,第一感受是什么呢?是“哇,她好勵志”這樣的欽佩多一點,還是“夠了,別卷了”這樣的焦慮多一點?我在評論區(qū)看到了一些悄然的變化。
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事業(yè)、家庭、孩子、自我,都擁有并完美平衡好,概率太低。職業(yè)與家庭平衡得很好的超級女性本來就是人群中的極少數(shù),就像上學時“別人家的孩子”,大多數(shù)普通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不需要為此內疚。
況且,我們看到的“平衡好了職業(yè)與家庭”,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杰克·韋爾奇在《商業(yè)的本質》中說:工作和生活沒有平衡,只有選擇。
觀察那些整體狀態(tài)比較舒展、幸福感比較高的職業(yè)女性就能發(fā)現(xiàn),她們的人生有些共同點:不追求事事兼顧、樣樣優(yōu)秀,而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調整不同的目標重心,進行動態(tài)取舍,善于尋求外部幫助,尤其是系統(tǒng)性幫助,并且有合適當下的情緒調適方式。
儲女士在采訪中也提到:備考期間,家人給了她從心理上到行動上非常大的支持,干家務、帶孩子的任務都由婆婆承擔了,讓她可以心無旁騖地備考。
你看,這位表面上看起來把職業(yè)與家庭都平衡好了的媽媽,并不是全面兼顧、事事親力親為,而是階段取舍、抓大放小。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不管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可以根據(jù)當下的需求,確定一個目標后,就專注于目標全力以赴,把與目標關聯(lián)不強的其他事都暫時放開,交給合適的“伙伴”來負責。這些“伙伴”不一定要是家人,如果“豬隊友”靠不上,也沒有公婆幫忙,為了能解放自己的時間來完成目標,在這期間請家政來做家務、把孩子作業(yè)交給托管班,也不失為可行的辦法,對吧?
可能有人會說,這樣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其實還是沒陪伴到孩子。但,還有更優(yōu)化的方案可以提供么?做出取舍,活在當下,不因舍棄的部分而心理負疚,承認自己做不到盡善盡美,才是一切變好的開始。
以前,很多女性容易在社會語境中陷入自我犧牲的“偉大”幻覺——工作996,家務孩子全負責,累死也要咬牙獨自扛,這樣的做法真的不值得推崇,既過度消耗了自己,結果也未必如意。學會求助,獲得系統(tǒng)性支持,真的是“平衡力修煉”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我們熟知的科學家屠呦呦,事業(yè)上的偉大成就有目共睹,但她年輕時一心撲在實驗室,做飯做家務帶孩子都是她的先生在做,她還戲稱先生為自己的“生活秘書”,她科研所的同事也都會在生活方面幫助她處理瑣事。所以你看,連屠呦呦這樣的大科學家在生活方面也需要讓人幫忙,我們這些普通人尋求幫助又有什么可丟臉的呢?
我們一定會時不時遭遇阻力、沮喪、挫敗,這時候不妨“心更大一點”——對啊,我就是沒有做好職業(yè)和家庭完美平衡,又怎樣?
羅拉:業(yè)內知名廣告人,自由撰稿人。知名國際廣告集團前創(chuàng)意總監(jiān),現(xiàn)為文案工作室創(chuàng)始人。在hard職場模式中摸爬滾打數(shù)十年,資深職場文化研究者,助你職場不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