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草帽就成了父親不可或缺的配置。正是那些貌似千篇一律的草帽,為父親和千千萬萬像父親一樣的農民,遮蔽田間的烈日、雨水和塵埃。
一看到草帽,我總是想起“掐辮子”這件事。一頂頂草帽,先得用小麥秸稈掐成長長的“辮子”,再加工制作而成。童年時,那些目睹母親掐辮子的時光,恍如昨日。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掐辮子在故鄉(xiāng)的村鎮(zhèn)是一件火爆的事情。下至七八歲的孩童,上至七八十歲的老嫗,都會掐辮子,并樂在其中。因為掐辮子不但可以打發(fā)枯燥的日子,還可以掙錢。集市上,有專門收辮子的人。那些收購了的辮子,主要用于制作草帽、坐墊等。
每年麥收前,人們會先挑選用于掐辮子的小麥秸稈。最好選那些又白又長又有韌性的秸稈。將長勢好的小麥摘出來,收割并捆在一起。等到要掐辮子了,提前將備用的秸稈放在水里浸泡。泡好后撈出來控了水,再用濕毛巾包裹起來,以防秸稈失去水分。
炎熱的盛夏,得空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婆婆們,各自從家里拿出一把椅子,腋窩里夾一捆秸稈,來到常聚的樹林下,分散在茂密的樹陰中。一邊聽著聒噪的蟬鳴,一邊說笑著,手里的秸稈不停地翻飛。可不要小瞧了掐辮子的手藝,用勁兒要均勻,不能太狠,也不能太松,不然會影響辮子的品相和質量,從而影響價格。
而關于掐辮子最美的場景,要數那一年的秋天。母親和嬸子端坐在簇簇野菊叢中,眼睛直視幾十米外的戲臺。戲臺上,生旦凈末丑演繹著人間百態(tài);戲臺下,到處是金燦燦的野菊,彌漫著清幽的香氣。母親和嬸子的身邊,不斷變長的辮子,也沾上了野菊的清香。那一幕,浸潤著我稚嫩的心靈,被我珍藏了幾十年。
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式各樣的帽子琳瑯滿目。曾經質樸單調的草帽,也變得時尚亮麗了。但那些關于掐辮子的塵封歲月,依舊穿越時空隧道,紛至沓來。
(山西 孫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