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萱
“三余”的典故出自三國時期著名的儒學宗師董遇,魚豢的《魏略·儒宗傳·董遇》記載,董遇以“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解答讀書的“苦渴無日”,意為要抓住一切閑余的時間來學習。
齊白石一生為學為藝十分勤奮。在他88 歲的時候,一日夜里,家人發(fā)現(xiàn)他正在一筆一畫的描紅,家人非常不解,盛名于世的白石老人為何要重拾基本功,他回答正是因為聲望高,不覺有些飄飄然,觀看從前的作品,感覺自己退步了,所以要認真練習,管住自己。一件小事折射出齊白石治藝的嚴謹、勤勉與為人的謙虛。
魚,諧音“余”,寄寓著世人富足的愿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文人儒士心中,魚又是精神自由、悠然自得的象征。自古,擅畫魚者不乏。八大山人筆下的孤魚,白眼向天,桀驁清冷,虛谷畫中的金魚,俊俏活潑,不落俗套。齊白石,以大寫意的縱橫凝練,深入生活的淳樸通達,超越前人禮法的束縛,將最鮮活的生命力、最和諧的物象關系,瀟瀟灑灑地注入筆墨之中,畫出了“不見一滴水,卻感受到魚兒游曳的姿態(tài)”。
齊白石喜歡畫魚,早期臨學八大,盡收筆墨之法,更重要的是悟到畫面的空間感。20 世紀20 年代后自創(chuàng)家法,曾用家中瓷碗蓄魚養(yǎng)蝦觀察寫生。這一時期,齊白石畫中的魚,大多是小鯉魚,造型突出弧度,有很大的彎曲感,從而表現(xiàn)出魚游水中的歡快。20 世紀30年代,齊白石畫魚技法已臻成熟,章法筆墨煥然一新,與前人拉開距離。至40 年代末,齊白石已入高齡,魚蝦水族的創(chuàng)作更為嫻熟自如,妙趣橫生。
本幅《三魚圖》,創(chuàng)作于1948 年,為齊白石晚年創(chuàng)作。畫面構圖極為簡潔,純以水墨繪三魚,魚的造型高度符號化,既有傳統(tǒng)筆墨之神,又不失寫生之形,整幅畫面僅有魚而不見水,卻通過魚的姿態(tài)表現(xiàn)其游于水中,留下充分的遐想空間?!棒~”與“余”的諧音,以繪制“三魚”來象征“三余”,豐富繪畫本身的意境和文化內涵。齊白石曾言“古人讀書有三余之說,我亦有三馀,既畫者工之余,詩者睡之余,壽者劫之余,此為白石之三余也?!卑资先藢⒃姰媱?chuàng)作視為閑情逸事,可見他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是非常的自然嫻靜、淡泊功利,也表明他的繪畫功力已達到爐火純青、信手拈來的程度。同樣,“三余”也代表著白石老人對世事的豁達開明,對生活的隨遇而安,“三條搖曳的小魚”是齊白石藝術象征性的表達,是返璞歸真、大巧不工的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