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敏霞
城如棋,水如子。江河猶如一串串珍珠,將每一寸土地緊密相聯(lián)。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而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在每一條江河中豐富了自身的精神內(nèi)涵。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一座城市靈氣所在。我的家鄉(xiāng)在江西省贛州市的興國縣,這里群山環(huán)繞,景色宜人。瀲江水奔流不息,它穿過山川,流過田野,流出了百姓們的喜悅,也流出了燦爛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
水順流而下,不問前路,有時腳下一馬平川,有時踏入萬丈溝壑。世代倚靠這一江瀲水而居的興國人,也有著如同瀲水勇往無前的膽識和氣魄,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興國文化。
多年以前,瀲水也曾讓興國人夙興夜寐,寢食難安。興國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兩翼巍峨聳立,形成一個小盆地。由東向西而行的瀲水,與北來的濊水和普惠寺前流出的小溪,形成了三水匯合。
三水相聚,一旦有傾盆大雨,縣城頃刻間便能成為一片汪洋。
據(jù)資料記載,1969年8月,興國全縣遭遇特大暴雨,河水暴漲,瀲、濊兩水下游及平固江兩岸河堤大部分潰決。這場天災對當時的興國人來說,是一場噩夢!莊稼更是顆粒無收,可謂是損失慘重!
那個年代,百姓們只能靠天吃飯。水來土掩,絕非長久之計。水不治,如何能讓百姓安居樂業(yè)?一次次的天災擺在眼前,政府頂著巨大困難,終于下定決心,于1974年冬,將對興國人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東河改道”工程提上了日程。
1974年11月,“東河改道”工程正式開工!昔日,愚公志在移山,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心可鑒。同樣具有愚公移山精神、鍥而不舍的興國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山鑿壁,開渠成河。
無數(shù)興國兒女奔赴而來,他們用青春與熱血,用淚與汗,托起了興國小城的未來。
滔滔江水,之所以連綿不絕,是因為老一輩的人早已將一顆丹心付諸于此。是他們,推動了興國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不久,長岡電站、洪門電站依次修建并發(fā)電,幾十年后又有了攔河大壩,曾經(jīng)河床滿是黃沙的小城,如今河水清澈見底,兩岸郁郁蔥蔥,美麗的濱江公園又成為這座小城一顆奪目的明珠。
瀲水悠悠,不舍晝夜。世代生長于此的興國兒女,深切地熱愛著這里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寸土地。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新時代的我們,必當弘揚先人優(yōu)秀精神,不忘初心,勇敢地承擔起建設家園的重任!
‖江西省興國縣第三中學‖指導教師:鄭世榮
[吉吉工作室]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水與人的故事源遠流長,就像在作者的家鄉(xiāng)——興國縣,瀲江水與興國人共同譜寫著變遷與發(fā)展之歌:多年以前,瀲水也曾讓興國人夙興夜寐,寢食難安,這三水相聚的縣城,一旦有傾盆大雨,頃刻間便能成為一片汪洋;1974年冬,對興國人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東河改道”工程正式開工,具有愚公移山精神、鍥而不舍的興國人,用自己的雙手和汗水,開山鑿壁,開渠成河,修建電站;如今幾十年過去,興國兒女又在瀲水上修建了攔河大壩,讓曾經(jīng)滿是黃沙的河床,變得清澈見底,而依水而建的濱江公園又成為這座小城一顆奪目的明珠……瀲水悠悠,不舍晝夜,它是興國每一個歷史時期的親身見證,見證了新中國建立后,興國兒女謀求幸福生活所付出的淚與汗,見證了興國人不忘初心、勇敢擔起建設家園的奉獻與擔當!
作者由水而發(fā)感慨,由家鄉(xiāng)瀲水而寫到時代的變遷、政府的擔當、民眾的奉獻,視角不可謂不獨特,立意不可謂不深遠!
【適用文題】變遷與改變;熱愛;悠悠故鄉(xiāng)情……(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