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燕,秦建文
(1.成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成都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016;2.江油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四川 江油 621700)
支氣管炎主要由病原體感染引起,臨床以咳嗽、支氣管分泌物增多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小兒支氣管炎往往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若未及時進行治療,遷延日久易演變?yōu)榉窝譡1-2]。目前針對支氣管炎的西醫(yī)治療以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為主,但臨床長期應用則存在耐藥、不良反應多等缺點[3]。因此,尋找安全有效的中醫(yī)治療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中醫(yī)學根據支氣管炎的臨床表現將其歸為“咳嗽”范疇,病因責之于外感、內傷,外感包括風、寒、暑、濕等六淫之邪和疫癘之邪,內傷則為肺、脾、腎三臟虧虛、痰飲伏肺、氣化不利、升降運動失常等[4]。故治療應以祛外感之邪、復肺氣宣降、祛痰止咳為主,急則治標實,緩則補本虛。本院根據支氣管炎患兒的癥狀、體征辨證施治,采用清熱止咳方治療本病,探討該方對支氣管炎患兒臨床癥狀、血氣指標及細胞因子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一些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就診的支氣管炎患兒106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對照組:51例,男34例,女17例;平均年齡(6.35±1.27)歲;平均病程(7.28±2.34)d;平均呼吸頻率(58.14±12.76)次/min;平均體重(18.67±5.46)kg。治療組:55例,男33例,女22例;平均年齡(6.57±1.62)歲;平均病程(7.09±2.52)d;平均呼吸頻率(59.07±11.67)次/min;平均體重(17.83±4.98)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例納入標準: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5]中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年齡2~10歲;近3個月內無糖皮質激素、白三烯受體拮抗劑以及中藥應用史;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先天性疾病或畸形患兒;合并肺結核、支氣管異物等其他疾病者;過敏體質及對本研究藥物有禁忌者;近3個月內曾參與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予患兒止咳、化痰、平喘、營養(yǎng)支持、調節(jié)內環(huán)境等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細菌感染者給予100 ml/kg頭孢呋辛(國藥準字H20181034)配200 ml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1 d/次;病毒感染者給予10 ml/kg利巴韋林(國藥準字H20033156)配200 ml葡萄糖溶液,靜脈滴注,1 d/次。
1.2.2 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清熱止咳方。具體方藥組成:建曲、荊芥、連翹、枇杷葉、白前、百部、瓜蔞皮、葶藶子、板藍根各10 g,金銀花、萊菔子、杏仁各9 g,桔梗、射干各8 g。隨癥加減:氣喘者,加蘇子、地龍各7 g;流涕噴嚏甚者加蒼耳子、白芷、辛夷各6 g;痰多、舌苔厚膩者加法半夏、冬瓜仁、厚樸、滑石各9 g;面紅口干甚者,加黃芩、石膏、知母各10 g;咽喉紅腫疼痛者加紫花地丁、地龍、馬勃各8 g;咳甚嘔吐者,加竹茹、草果、藿香、法半夏各6 g;大便干燥者加檳榔、火麻仁、白首烏各9 g;手足潮熱者加蘆根、生梔子、知母各8 g;陰虛者加北沙參、麥冬、石斛各9 g。每劑水煎至200 ml,每日1劑,分早中晚溫服。囑患兒用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比較患兒治療前后氣喘、咳嗽、痰鳴、哮鳴音4項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癥狀無、輕、中、重的嚴重程度分別計0、1、2、3分。②血氣指標:于治療前后進行動脈穿刺采血,采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檢測患者pH、動脈血氧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水平。③細胞因子:于治療前后抽取患兒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包括肺表面活性蛋白D(Pulmonary surfactant protein,SP-D)、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并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水平。④免疫功能: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患兒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⑤安全性評估: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
1.4 療效標準 根據《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7]判定療效。臨床痊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95%。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為70%~95%。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30%且<70%。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30%。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數值-治療后積分數值)/治療前積分數值]×100%。總有效率=臨床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治療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19,P<0.05)。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各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各項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見表3。治療前兩組pH、PaO2、PaC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pH、PaO2均高于治療前,PaCO2水平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pH、PaO2均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比較 見表4。治療前兩組患者SP-D、TNF-α、IL-17、IFN-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FN-γ水平高于治療前,SP-D、TNF-α、IL-17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IFN-γ水平高于對照組,SP-D、TNF-α、IL-17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細胞因子比較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見表5。治療前兩組IgA、IgG、IgM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g/L)
2.6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用藥期間治療組出現惡心嘔吐2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45%;對照組出現惡心嘔吐、低血糖各1例,頭痛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84%;患者經對癥處理后均好轉。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245,P>0.05)。
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以秋冬季節(jié)更為常見,病原體由口鼻經過呼吸道進入并附著于氣管、支氣管,引發(fā)局部炎癥[8]。與成年人相比,小兒尚處于發(fā)育階段,呼吸功能不完善,纖毛運動功能較差,氣管炎癥感染會累及纖毛上皮細胞,影響纖毛運動,分泌物容易在體內積聚形成病灶;同時小兒支氣管管腔相對狹窄,炎癥感染會進一步加重狹窄,甚至堵塞,進而影響肺功能及血氣指標[9]。頭孢呋辛是一種人工半合成抗生素,通過干擾細菌細胞壁合成來發(fā)揮殺菌作用;利巴韋林屬于抗病毒藥物,通過抑制肌酐酸-5-磷酸脫氫酶抑制病毒的合成和復制,既往研究表明上述兩種藥物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在兒科臨床中的應用非常有限,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10-11]。中醫(yī)學將支氣管炎歸屬于“咳嗽”范疇,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關于咳嗽的論述,現代中醫(yī)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對支氣管炎的發(fā)病機制不斷豐富和挖掘,認為其病因主要在于外邪犯肺,致肺氣不利,通調水道失常,內生痰濁伏于肺部,伏痰遇外邪引觸,發(fā)為咳嗽。治療方面,認為小兒咳嗽以外感新咳多見,治療當以疏散為先,邪去肺安,宣肅有常,咳嗽自能痊愈;若久咳當以潤肺養(yǎng)陰、調整患兒體質為主[12-13]。本院根據患兒癥狀體征,以清熱止咳方治療支氣管炎療效較好。方中連翹、金銀花、瓜蔞殼、板藍根、射干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現代藥理學表明連翹具有抗炎、抗菌作用。杏仁、枇杷葉、白前、百部具有清肺止咳平喘的作用,其中杏仁主治外感咳嗽,現代藥理表明杏仁有鎮(zhèn)咳平喘、抗炎鎮(zhèn)痛、增強免疫力的效果;枇杷葉可有效補充機體營養(yǎng)成分,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同時還具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14]。荊芥,辛、微溫,可疏風解表,除在表之余邪;桔梗,苦、性平,善于宣肺氣;白前,味辛、性平,長于降氣化痰,協(xié)同使用,一升一降復肺氣之宣降。此外,桔梗、萊菔子和建曲具有健脾、開宣肺氣、降氣化痰效果,左軍等[15]研究表明桔梗可引藥上浮入肺,且可助肺氣宣發(fā)。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提示清熱止咳方可有效增強治療效果。既往研究也表明中西醫(yī)聯(lián)合比單純西藥治療效果更好[16],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中醫(yī)根據患兒疾病的不同階段、癥狀,辨證論治;同時中醫(yī)認為本病主要由風邪、痰熱、肺氣失調引起,以宣肺解表、清熱止咳化痰為基本治療原則,針對后期陰虛者潤肺養(yǎng)陰,達到陰陽并調,補中有清。本研究結果表明清熱止咳方可有效降低患者氣喘、咳嗽、痰鳴、哮鳴音證候積分,改善患者臨床癥狀。PaCO2、PaO2是判斷患者缺氧程度和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標,支氣管炎患者PaCO2水平高于健康人,而PaO2水平低。本研究顯示治療后治療組pH、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提示該方可有效改善患兒呼吸功能,考慮其原因可能與桔梗、萊菔子宣開肺氣、化痰利氣的功效相關,同時與連翹、金銀花等藥物的抗炎作用有關[17-18]。支氣管炎的基本發(fā)病機制是氣道炎癥,而細胞因子作為重要的炎癥介質參與了機體炎癥的形成[19]。本研究結果顯示清熱止咳方可降低SP-D、TNF-α、IL-17水平,提高IFN-γ、IgA、IgG、IgM水平,有利于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現代藥理學表明連翹、金銀花可抑制炎癥,具有抗菌、抗病毒、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作用,且兩者聯(lián)用可增強抗菌作用[20]。在安全性方面,清熱止咳方聯(lián)合西藥治療未增加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清熱止咳方治療支氣管炎患兒安全有效,且對患兒的呼吸免疫功能、臨床癥狀均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但本研究存在樣本病例數較少,來源單一等問題,有待多中心、大樣本數據對研究結果作進一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