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燕
張大千《瓦寺溝寄景》紙本設色 113×52cm
款識:銀河忽如瓠子決,瀉向人間添春熱。跳珠委佩未足擬,碾破月輪成瓊屑。老夫足跡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南北東西無此奇,目悸心驚敢模寫。四山雷動蛟龍吼,萬里西行一引乎。山神夢泣海翻瀾,只恐群鰲載山走。丁亥六月,同孝慈道兄來游西康途也。孝恢老兄指點山川,故賚夜借瓦寺溝寫圖并賦呈正。大千弟張爰。
鈐?。簭堧贾?、張大千
說明:上款人楊孝恢。生卒不詳,為楊孝慈胞弟。楊孝慈(1895—1956),原名延森,貴州畢節(jié)人,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經(jīng)濟系,曾在四川擔任中央銀行成都分行經(jīng)理。楊孝慈對大千的藝術十分敬重,與張大千往來頗多,關系也非常深厚,是張大千早期重要的藝術經(jīng)紀人和贊助者。
1947年夏6月,張大千于上海畫展后回四川成都,正值成都遭受水患,多條街道被水淹沒,無法做其它事情。恰好葉淺予從西康歸蓉,舉辦了一次和西康有關的專題畫展,葉淺予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采風,在雅安和康定兩地的畫作多達好幾十幅。張大千先生聞葉淺予介紹西康山水之勝景,也萌發(fā)了行旅西康的計劃。在西康省主席劉文輝的邀請下,張大千遂與老友、中央銀行成都分行行長楊孝慈相約同游西康。先生等坐車從成都出發(fā),經(jīng)雅安、天全、瀘定,到達康定后返回,沿途飽覽高頤闕、二郎山、大渡河、鐵索橋、御林宮等地方,并寫生作畫多幅,這次采風行程長達一個多月,八月才回到成都。沿途飽覽奇異雄偉的山河風光,并作畫賦詩。
經(jīng)過瓦寺溝時,奔騰湍急的康定河在此注入大渡河匯同眾多山壑發(fā)出震天動地的號叫聲,給張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锻咚聹霞木啊芳串敃r夜宿瓦寺溝時所作,汲取山川靈氣,用筆酣暢淋漓而內涵深厚的傳統(tǒng)構成,雄奇而精彩的寫生風格讓此幅作品成為描繪此次西行的精品佳作。
此幅瓦寺溝寫生圖景,將夏季西康山區(qū)汛期到來的景象繪出,好不生動。畫幅采取全景式構圖,近景崇山峻嶺,山崖峭壁,相對而峙,大刀闊斧,山壑間奔流急潺,瀉出于兩峰之間,幽壑中奔馳而下,驚濤拍岸,奔放豪雄。中景為山麓間有屋舍隱現(xiàn),顯得格外清新明凈,山間樹木迎風而立,寥寥幾筆,極富有生命力。遠景高山聳立,層巒疊嶂,叢樹茂密,蒼翠欲滴。懸崖峭壁間的步道上有三位高士策杖眺望,踟躕前行,與巨浪、高山形成強烈對比,益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畫家勾勒線條用筆清勁簡括、筆墨細致柔和,皴擦較少,用墨清淡。以赭石、花青潤染,層次協(xié)調,山色顯得明亮潤澤。整個畫面給人一種氣勢恢宏卻又澄明秀雅的藝術感受,清韻無窮。全幅以實景為主,虛實結合,實多于虛。全畫鋪陳,時而雄偉,時而細膩婉約,幾經(jīng)起伏轉折,進入昂揚的高潮后,終了以悠遠寧靜收尾。
葉淺予先生贈楊孝慈先生西康寫生人物
大千先生當年所至之地,自然條件非常艱苦。行人只能沿著盤山小道繞行,視線開闊度不夠,加上山多曲折,很難看到所謂遠景,因此這種高山峽谷地帶很難表現(xiàn)。大千先生當年或是攀上了危崖或臺地上方,以便能夠看到群山遠峰才能得以表現(xiàn)。正是有了這種畫真山水實際的精神,才留下了這奇絕峻秀的康巴美景。
張大千在西康期間留下了多少作品,并不可考,學術界也沒有記載,但估計不少。至少贈送了相當一部分作品給劉文輝將軍和陳耀倫先生。這期間張大千作有《西康游記》紀游詩12首,后在成都舉辦“張大千康巴西游記行畫展”,在上海出版《西康游屐》畫冊,其中有一開同為《瓦寺溝》風景,構圖中有相似之處,卻有更加精致富麗,缺無此幅的靈動瀟灑,此件之后張大千將此畫冊十二幅原畫贈送給了楊孝慈,以感謝他游行陪伴之辛苦,亦可見兩人之間的真摯情誼。巧合的是葉淺予同時期也有西康人物創(chuàng)作贈與楊孝慈先生。這些畫作除了藝術價值之外,也是民國藝苑交友圈的一曲佳話,為其早期藝術歷程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