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論語》中的名篇,文章記述了孔子和他的四個弟子暢談志向的情景。其中曾皙述志一段最為耳熟能詳,(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狈蜃余叭粐@曰:“吾與點也。”關(guān)于這一段的理解,歷來頗有爭議,主要意見有兩種。
第一種是從消極方面理解的,認為曾皙是主張消極避世的,他設想的是不問政治、悠閑自在的安適生活,與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钡耐穗[避世思想相符,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第二種是從積極方面理解,認為曾皙設想的是因?qū)嵭腥收霈F(xiàn)的太平盛世的圖景,是孔子“為國以理”的最終目標,因此孔子說:“吾與點也”。對這兩種矛盾的觀點,第二種觀點支持者多,這也是我們教學中普遍采納的。但是,當課堂上有學生提出“儒家不是講究‘進取精神嗎?怎么還消極避世?為什么曾皙被大加贊賞”時,我頓時像孔子與曾皙共鳴一樣,感到十分激動——學生敢思考,會思考了!正是學生的這幾個問題,讓我堅信:在語文課堂上引入“假設、求證”是必要的,已有的經(jīng)驗傳授很重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更重要。下面的課程我隨機做了調(diào)整:讓學生從儒家思想、孔子思想、《論語》文本入手,“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學生明顯比平時活躍了許多,我認真記錄了課堂討論分析的過程,將學生的思維火花展現(xiàn)于此:第一種觀點偏重孔子失意于時代的階段性分析,缺少對孔子乃至儒家思想的完整理解。儒家主張人的一生應該積極進取,要“拿得起”,要“有為”,儒家思想也是一種關(guān)于“怎么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哲學??鬃拥娜松锌部?、有波折,但其進取精神是一以貫之的。從其十五歲志于學,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到“知其不可而為之者”等,無不體現(xiàn)這一點。
如果曾皙的這一段話是主張消極避世的話,顯然是同儒家(孔子)的主張相違背的。退一步講,也就是說,孔子也不可能總是萬事如意,也有遇到挫折、消極沮喪的時候,這時他就會對消極避世的思想表示贊同了。但作為一個大教育家,孔子是懂得控制和調(diào)節(jié)自己,不把自己不良的思想和情緒傳染給學生的(《論語》中收錄過孔子做錯事、鬧笑話的場景,但從未有孔子遷怒于人的記載,況且“不遷怒”也是孔子倡導并贊同的),正如我們作為普通教師,即使某天情緒低沉,在課堂上仍然要精神抖擻、笑容滿面一樣。
再退一步,認為這篇文章記述的事可能在孔子從師之初。假設仕途的不順利和政治的失意,使他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沉浸于消極沮喪的狀態(tài)中,而且當時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的人生觀尚未最后形成,這樣他可能就會對消極的人生理想表示贊同。但“述志”這件事是發(fā)生在孔子初為人師的時候嗎?孔子在從師之初經(jīng)歷過這樣一段很消沉的日子嗎?我們無從知道,也拿不出論據(jù)來。而且,我們從文中孔子高超的教學技巧來看,從他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來看,孔子顯然已是一位有“教齡”的老教師了??梢?,這一種假設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
對曾皙的話的第一種理解不恰當,那我們就應該選擇第二種了嗎?第二種理解和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是相吻合的。但第二種解釋很籠統(tǒng),而且把曾皙的話看成是“描繪施行仁政而出現(xiàn)的太平盛世的景象”稍有些牽強。同時, 曾皙表達志向的方式也未免過于宛轉(zhuǎn)了,他描繪了一幅畫,好像給孔子出了個謎語一樣。 如果我們止步于此,要么人云亦云缺少思維,要么標新立異背離作者。直接從起點到終點,從文本到結(jié)論,沒有一個分析、論證、評估、反省和自我修正的過程,這顯然偏離了真正意義上的批判思維。此時,我們不妨小心求證一下文句中的關(guān)鍵詞。
第一,看文中提到“風乎舞雩”。“舞雩”是魯國求雨的祭壇。王充在《論衡·明雩篇》里講到:“魯設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謂四月也。春服既成,謂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樂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龍之從水中出也。風乎舞雩,風,歌也。詠而饋,詠歌饋祭也,歌詠而祭也。說論之家,以為浴者,浴沂水中也。風干身也。周之四月,正歲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風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審矣”王充在這里明白無疑地解釋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就是雩祭的儀式。雩祭的目的,是當時人們向掌管水旱的神靈(即龍)祈求保佑。雩祭,是春天人們求雨的祀禮,所以《禮記》說:“雩祭,祭水旱也?!蓖醭涞慕忉尭鶕?jù)亦足?!断惹刂T子散文選讀》中明確了“舞雩”的“祭祀”作用,卻翻譯成“在舞雩臺上吹風乘涼”,估計孔子也不敢這么不把“禮”當回事吧!這種把魯王祭祀臺當觀景臺的輕佻解釋恰恰誤導了讀者,讓人難以深入分析。
第二,他很注意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抖Y記·儒行》中說“躁身而浴德”,本文中說到“浴乎沂”,就是這個意思。這種注意個人修養(yǎng)的觀點正符合儒家“修身”和“吾日三省吾身”的要求。他不僅自己承擔了道,還要求其他的士也要“志于道”,提倡“士道”。
第三,曾皙出游時要穿上嶄新漂亮整潔的“春服”,注意修飾自己的儀表,回來的路上還要“詠而歌”。這無疑屬于孔子一再提倡的“禮”和“樂”的范疇。
第四,曾皙站在高高的求雨壇上,看著茫茫大地、座座民舍,祈求農(nóng)業(yè)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祝愿百姓豐衣足食、萬民安樂。“禮”的思想借助“雩祭”的形式展現(xiàn),將儒家思想普世化,這無疑使儒家的代表者非常高興,而且這種通過教育宣傳思想的方法和從事教育的孔子肯定會產(chǎn)生共鳴。出于以上原因,孔子的“吾與點也”就不足為怪了。
閱讀,不能脫離先賢思想隨意解釋,也不能唯書本是從,不加辨別。《先秦諸子散文選讀》中淡化了“春服”“浴”在儒家的作用、含義,輕佻了“風乎舞雩”的注解,自然容易讓人理解為“在沂水中沐浴,在舞雩臺吹風”。一旦忽略了“微言大義”的儒家創(chuàng)作模式,自然難以真正理解孔子與曾子的互動交流了。雖然是教學中的一個思維閃現(xiàn),但讓我看到了學生敢于假設、認真求證的態(tài)度。這種有思維含量的分析、求證應當更多地出現(xiàn)于語文教學中,感悟于文章閱讀中,踐行于日常生活中。
教師在教學中要有“理性”——分析解讀有依據(jù),也要有適度的開放性——允許學生在已有條件的基礎(chǔ)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独献印酚小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中,教師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會對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產(chǎn)生影響,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zhì),讓“當仁,不讓于師”“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植根于學生的心中,使他們敢于質(zhì)疑、勇于思索,從學習知識到提升思維,進而內(nèi)化為品質(zhì)素養(yǎng)。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qū)西安市鐵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