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生 張沖 孟慶瑜
〔摘要〕“法德合治”是對中國傳統(tǒng)“禮法合治”的揚棄,是對西方“唯法治論”的超越,強調法與德的內在一致性??茖W把握“法德合治”,一方面,應當認識到“法德合治”是對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涵括:在立法上堅持實質法治優(yōu)先,把道德規(guī)范作為形式規(guī)范的前規(guī)范;在法律實施上則須堅持形式法治優(yōu)先,把道德作為解釋法律的重要依據;另一方面,“法德合治”意在表明“德”是理想主義法治和實用主義法治的平衡器,要在理想主義法治與實用主義法治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
〔關鍵詞〕“法德合治”,形式法治,實質法治,理想主義法治,實用主義法治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21)04-0123-06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及此后出臺《關于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明確指出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以來,如何認識和實現兩者的結合,法學界對此進行了深刻論述。有人認為:“只有選擇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才符合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當下制定的德法合治方略,具有歷史必然性?!?〔1〕 也有人認為,要“將德法互補、互用,共同為治的法文化融入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中” 〔2〕。雖然在表述上有“德法合治”“德法共治”等,但大都認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原則是對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繼承和超越。本文認為,《決定》在闡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時把法律置于道德之前,因而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表述為“法德合治”更為妥切。更為重要的是,“法德合治”蘊含著深厚的法治意蘊,這恰恰是本文要深入討論的問題。
一、科學把握“法德合治”的意涵
《決定》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并且指出,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這就確立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思路,在我國法治意識形態(tài)自主化建設上邁出了重要步伐,具有揚棄傳統(tǒng)、超越西方的獨特的法治意蘊?!胺ǖ潞现巍钡拇_立具有鮮明的法治取向,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特征之一,需要從三方面把握其意涵。
(一)“法德合治”是對中國傳統(tǒng)“禮法合治”的揚棄
“禮法合治”是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和社會的基本原則。其中,“禮”是德的外化,在中華傳統(tǒng)法律文化和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始終占有主導地位,“法”則是為“禮”服務的?!岸Y法合治”形成于西周的“明德慎罰”,發(fā)展于兩漢時期的“德主刑輔”,定型于唐代的“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并被后來的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一以貫之。在這種將“法”置于“用”的地位的治國方針中,法并非可有可無,而是始終強調德與法的“合治”。鑒于此,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重要特征的“法德合治”與中國傳統(tǒng)的“禮法合治”之間的關系有待厘清。
首先,“法德合治”繼承了“禮法合治”中的“合治”成分。中國古代國家與社會治理的歷史表明,德與法“合則治理效果相對較好,分則治理效果相對較差”,“尤其是道德法律分而治之會導致德法沖突,有時會出現道德失范的情況,或是消解人們對法律的信仰,致使法律制度因偏離普羅大眾的常情常理而變得舉步維艱”?!?〕 相反,“從歷史上看,德治論者可謂多矣,但在實踐中卻沒有一個朝代只憑德治維持其統(tǒng)治。德治只有與法治相結合,德法共治,才能使國家富強,歷史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凡是德法互補、共同治國成功的朝代,均為盛世”。〔2〕 可見,從中國傳統(tǒng)社會治理的經驗來看,強調德與法的合治,是中國社會達到善治的基本規(guī)律,這對當前我國國家和社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從現實情況來看,“法德合治”與“禮法合治”在德與法的“合治”上具有共同點,顯然,“法德合治”是對“禮法合治”中“合治”的繼承。
其次,“法德合治”中的“德”與“禮法合治”中的“禮”存在本質差異?!岸Y法合治”中的“禮”,被認為是“道德之極”“德之形”。而且,“禮”具有明顯的等級性。與此相適應,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充滿了濃厚的特權色彩,公開施行“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不平等法制原則。在刑律中,明確規(guī)定了統(tǒng)治者及上層社會的特權。與此不同,“法德合治”中的“法”與“德”都以平等的價值理念為基礎。我國《憲法》規(guī)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并在各部門法中予以有效貫徹。尤其是《決定》也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原則確定下來,并且指出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相應地,“法德合治”中的“德”也必然是以平等為基礎的道德,否則就會與以平等為價值追求的法律相沖突,“合治”就無從談起。由此不難看出,“法德合治”是對“禮法合治”中“合治”的繼承,這其實是對其方法論的繼承,也是對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繼承,是根據現代法治基本價值對“禮法合治”的批判性繼承,絕不是照抄照搬。
最后,“法德合治”中“法”和“德”的關系與“禮法合治”中“禮”和“法”的關系存在本質差異。在“禮法合治”形成、發(fā)展與定型的不同歷史時期,始終將“禮”放在刑(罰)之前。“禮”具有絕對的優(yōu)先性。而且,在儒家法傳統(tǒng)中,為了使刑律的適用更合乎情理,通??梢酝黄粕踔潦菕侀_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根據儒家經典來決獄。在此法律傳統(tǒng)中,比附援引成為刑法適用的重要原則。顯然,在“禮法合治”傳統(tǒng)中,“法”是“禮”的補充,“禮”是“法”的靈魂,所以“禮”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審判的直接依據,這為權力的肆意擴張留下了很大空間。因而,在“禮法合治”方針指導下的國家治理本質上是一種人治,而非法治。與此不同,在“法德合治”中,雖然法律的運行離不開道德,但在法律適用和執(zhí)行上,法律始終優(yōu)先于道德。這是“法德合治”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禮法合治”的重要標志,也是對“法德合治”之法治取向的集中表達,其目的在于用法治理念制約德治理念,使“德治”在“法治”的框架下發(fā)揮作用。換言之,在“法德合治”下,法律與道德之間也是本與用的關系,即以法律為本、以道德為用。
(二)“法德合治”是對西方“唯法治論”的重要超越
在西方法治史上,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曾經盛行“唯法治論”,如今仍具有很大影響?!拔ǚㄖ握摗睆娬{立法的至上性和全能性。“唯法治論”借助宗教傳統(tǒng)曾獲得至上的地位,形成了“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的信條。如貝卡里亞主張,法律必須明確規(guī)定犯罪與刑罰,不允許法官對法律進行解釋 〔3〕12-14。但實踐表明,這種不允許法官解釋法律的“唯法治論”,會使法律失去對社會生活的開放性,進而會因過于機械而走向死亡。所以,“唯法治論”是一種比較偏執(zhí)的理想主義法治,沒有看到法治的局限性 〔4〕。當前,“法德合治”強調在全面依法治國的過程中必須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目的就在于克服唯法治論的弊端。這顯然是對西方“唯法治論”的重要超越。
在西方法治史上,為了克服道德的模糊性及由此帶來的判斷標準的隨意性,曾經出現了強調道德與法律分離的觀點。如費爾巴哈就對道德和法律作了嚴格區(qū)分,認為法不能從道德中演繹出來,法的理念與道德的理念完全不同,據此提出了權利侵害說的犯罪本質理論。黑格爾也通過批判康德的道義報應論提出法律與倫理相分離的法律報應論。然而,實際情況是,“在許多情況下,法律和道德之間的分離并不非常明顯,特別是當法律被說成是‘倫理的最低值時更是如此” 〔5〕21?!胺傻闹贫ㄕ呷绻麑δ切┐龠M正式合作的社會條件缺乏眼力,他們就可能造就一個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6〕354 18世紀末刑事古典學派刑法學的異常發(fā)達與當時極高的犯罪率之間的鮮明對比,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胺ǖ潞现巍眻猿址膳c道德相互促進,強調通過法律來強化基本的道德觀念,同時通過道德給法律注入活力。這顯然是對西方“唯法治論”的另一種超越。
(三)“法德合治”強調法與德的內在一致性
在全面依法治國過程中,必須強調法律和道德的內在一致性。首先,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兩者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其次,既要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要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再次,要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最后,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協(xié)同發(fā)力,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不斷堅持說道德和正義不是法律,這趨于使人們滋生對法律的不信任和蔑視,把法律視為一種不僅與道德和正義相異而且敵對的東西?!?〔7〕83 可見,道德是人們判斷正義與非正義的基本標尺。如果把道德從法律中剝離出去,就會造成人們對法律的不信任,乃至蔑視,甚至把法律視為與道德敵對的東西。所以,強調法律與道德的內在一致性,是使法律獲得生命力的最基本的途徑。法律必須獲得道德的支撐,否則它將失去力量。法律和道德的內在一致性在立法層面和法律實施層面的表現不同。在立法層面,要求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時必須考慮道德的基本要求,要在常理、常法、常情之間實現貫通。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判斷良法的重要標準。在法律實施層面,要求執(zhí)法者、司法者、守法者等法律實施主體在堅持將法律作為評價規(guī)范、決定規(guī)范、裁判規(guī)范的同時,要把道德作為評價行為、作出決定乃至作出裁判時考慮的重要因素。法律實施者實施法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解釋法律的過程。在法律實施層面保持法律與道德的內在一致性,實際上就是要求根據道德來解釋法律,強化道德對法律的支撐作用,使法律獲得權威和執(zhí)行力。
從根本上講,法律與道德的內在一致性回答了為什么要“合治”的問題。而怎樣“合治”必須調和不同的法治觀,科學把握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關系、理想主義法治與實用主義法治關系。
二、“法德合治”是對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涵括
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屬于不同范疇的法治觀,與法治的發(fā)展走向關系密切。前者強調對法律作出字面解釋和形式解釋,后者強調在法治建設中對道德等社會規(guī)范的充分運用。貫徹“法德合治”,在立法層面和法律實施層面各有側重,立法上要堅持實質法治優(yōu)先,法律實施上要堅持形式法治優(yōu)先。
(一)“法德合治”主張立法上實質法治優(yōu)先
立法過程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邏輯上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從“法德合治”來看,立法主要是將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的過程。相對于法律、公共政策等以國家強制力為基礎的正式制度,道德規(guī)范屬于非正式制度。所以,這個轉化過程,實際上就是把非正式制度上升為正式制度的過程。與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通常具有具體性和多樣性。例如,作為非正式制度的習慣法通常不具有普遍性,不能適用于社會各階層,而只能適用于某類人群;相應地,習慣法也難以被歸納為一套整齊劃一的規(guī)則。在我國,習慣法通常借助于道德規(guī)范來獲得合法性和執(zhí)行力。所以,把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的過程,正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立法過程。相對于法律規(guī)范而言,道德規(guī)范屬于前規(guī)范。而且,就國家和社會治理而言,法律規(guī)范的地位其實通常并不像道德規(guī)范的地位那樣突出。因而,道德不但為立法劃定了范圍,而且成為衡量法律善惡的重要標準。
一般而言,法律的形式是指法律內在的東西,法律的實質是指法律外部的世界。換言之,凡是內在的、不與法律外部的世界發(fā)生聯系的法律現象,屬于形式;凡是外在的、與法律外部的世界發(fā)生聯系的法律現象,就屬于實質。顯然,形式強調的是法律是什么,而實質強調的則是法律應當是什么。從法律解釋的角度看,形式強調對法律只能作出字面解釋,排斥法律之外的社會事實對法律的影響;實質則強調解釋法律時應當參照其他社會事實 〔8〕。從廣義上講,立法除了制定新的法律外,還包括修改和補充現有法律。不論哪種形式的立法,都意味著新的法律規(guī)范的誕生,其本身就是一個與法律的外部世界發(fā)生緊密聯系的活動,即把法律的外部世界轉化為法律的內在規(guī)定,所以在立法上只能堅持實質思維。不論是將重要領域的道德上升為法律規(guī)范,還是用道德來改革逆情悖理的法律規(guī)范和改良力度不足的法律規(guī)范,都是將原本不屬于法律的道德轉換為法律規(guī)范,始終堅持的是實質思維。因而,從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關系來看,在立法層面貫徹“法德合治”,必須堅持實質法治優(yōu)先于形式法治。
(二)“法德合治”主張法律實施上形式法治優(yōu)先
法律實施過程是一個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在邏輯上是一個演繹的過程。法律的實施方式包括執(zhí)法、司法、守法等。執(zhí)法和司法實際上是執(zhí)法者和司法者解釋法律的過程,在有意識守法的場合,也存在守法者解釋法律的因素。既然是法律解釋,那么就應當嚴格遵循法解釋學,即在文義的可能范圍內根據法的一般原理對法律用語作出解釋,任何超出法律用語的解釋和說明,都不能叫做“解釋”,而只能是造法。從“法德合治”視角來看,法律實施主要表現為道德參與法律實施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運用道德來解釋法律的過程。
運用道德來解釋法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通過道德強化法律規(guī)范,能夠增強人們的守法意識和法律的積極預防功能?!胺ǖ潞现巍币罅⒎ㄉ系赖率欠梢?guī)范的前規(guī)范,所以在“法德合治”指導下制定的法律,是重要領域道德的法律化,即哈特意義上的“最低限度的自然法”。也就是說,人的脆弱性、大體上的平等、有限的利他主義、有限的資源、有限的理解力和意志力等構成了法律與道德合作的基礎 〔9〕189-193。所以,通過道德來解釋法律規(guī)范,實際上是在增強人們的法意識,強化人們對法律規(guī)范的認同感,實現積極預防功能。另一方面,通過道德發(fā)現法律用語的新含義,實現法律與道德的同步發(fā)展。在現實生活中,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為道德所捆綁,所以不但需要通過道德來發(fā)現法律用語的新含義,而且要使法律用語的新含義獲得道德上的合理性。例如,在過去,同性之間有償提供性服務在我國不常見,因而沒有對禁止同性之間有償提供性服務的道德規(guī)范構成沖擊;但是,隨著這種現象的增多,對該道德規(guī)范構成了嚴重沖擊。運用這一道德規(guī)范將刑法中的“賣淫”解釋為包括同性之間有償提供性服務,進而將組織或者強迫他人有償提供性服務的行為解釋為組織賣淫罪或者強迫賣淫罪,就獲得了道德上的合理性。根據道德作出的判斷主要是一種價值判斷和實質判斷。所以,通過道德解釋法律就是一種實質解釋。
法律用語具有向社會生活的開放性,所以根據包括案件事實在內的社會事實發(fā)現法律用語的新含義,是保持法律與時俱進的必要途徑。如果法律用語的含義完全固定,那么社會生活和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則會導致法律為社會所不容,進而導致法律機能的失效。所以,為了有效應對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必須對法律用語的含義適時作出或多或少的調整。道德規(guī)范與法律規(guī)范存在調整對象的同一性、重合性或者交叉性,因此通過道德來發(fā)現法律用語的新含義,是克服法律滯后性的主要方法。但是,在法律實施層面,不應當依據道德把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解釋為違法犯罪行為,進而予以處罰。這就意味著,在法律實施領域,“法德合治”要求形式法治優(yōu)先于實質法治,形式法治通過文義劃定了解釋界限,在法律的文義所能涵蓋的范圍內依據道德對法律用語進行實質解釋,或者對已有的解釋結論再次賦予道德意蘊,或者通過道德規(guī)范發(fā)現法律用語的新含義。
三、“法德合治”是對理想主義法治與實用主義法治的內在平衡
理想主義法治與實用主義法治是基于對法治的形成過程認識不同而存在的兩種具有張力的法治觀。前者認為法律是一種法治理想,強調立法對法治形成的作用,具有較強的建構性、現代性;后者認為法律是一種社會治理的工具,強調道德、風俗習慣等本土資源對法治形成的作用,具有明顯的自生自發(fā)性、傳統(tǒng)性。貫徹“法德合治”,還應科學把握理想主義法治與實用主義法治的關系。
(一)“德”是理想主義法治和實用主義法治的平衡器
《決定》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的“中國特色”應當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來理解。從歷史層面看,法治中國建設的歷史根基是以德禮為特色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建立歷史連接必須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要將德治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分發(fā)揚光大。從現實層面看,法治中國建設必須與當前的道德規(guī)范相協(xié)調,其實質就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因而,“法德合治”中的“德”既要回顧過去,又要展望未來,構成了理想主義法治和實用主義法治的平衡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生命力之所在。
從“德”的形成機制上看,哈耶克將法律分為自由的法律(內部規(guī)則)和立法的法律(外部規(guī)則)。前者是指從司法過程中生成(自發(fā)形成、被發(fā)現)的法律,主要包括判例法、習慣法等普通法的表現形式,一直被認為是獨立于政治權力機構而存在的;后者即制定法,是由立法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是理性建構的、發(fā)明的法律,與政治權力關系密切 〔10〕54-55,197-200。這一分析思路可以運用于解釋我國的“德治”與“法治”在形成機理上的不同。也就是說,“德”不是通過有權機關制定的規(guī)則而形成的,不是理性建構的外部秩序,而是自發(fā)形成的內部秩序。這種內部秩序的形成過程過于緩慢,需要立法來促進,這也表明“德治”必然是保守的、傳統(tǒng)的。從“德”的基本功用上看,“德治”傳統(tǒng)強調把良知等道德因素置于法律之上,以良知、情理為基礎或依據,以追求具體行為的實際效果為目標,功利化地對待法律 〔4〕。“德治”作為一種傳統(tǒng)法文化沉淀在現代社會深處。當今社會管理者將法律作為社會治理工具來追求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與和諧,這與一般民眾所具有的通過法律來制約社會管理者權力的心態(tài)完全不同。為了達到社會和諧穩(wěn)定目標,社會管理者通常會采用“德治”的方式來進行管理,他們雖然會從形式上尋找法律依據,但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難以言表的“德治”傳統(tǒng)。所以,德在理想主義法治和實用主義法治之間起到了平衡作用。
德之所以在理想主義法治和實用主義法治之間能夠起到平衡作用,還因為在我國“法治”具有理想主義法治的色彩。這體現在:一方面,法治在我國是一種必須實現的理想,具有較強的建構性。法治在我國是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符號化地進入社會成員思維和心理層面的。不論是政治力量在推動國家法治化轉型和完成基本建構的動員過程中,還是知識階層在介紹和傳播法治文化過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法治,突出強調法治的積極意義;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向包括我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輸出的法治,是剝離了消極因素的理想中的法治樣板 〔4〕。所以,法治在我國不是一種經過現實化的社會運行機制,而是存在于人們的理想和西方鏡像之中。另一方面,從法治的形成方式看,我國的法治屬于推進型法治,而非自發(fā)型法治。我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雖然不乏法治的因素,但整體上不屬于法治傳統(tǒng)。貫穿在我國傳統(tǒng)法律中的意志具有專制性,傳統(tǒng)社會的治理方式屬于人治,而非法治?!胺ǖ潞现巍币矎娬{對“德治”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但整體上具有較強的建構性,屬于推進型法治。在這種法治模式下,盡管強調對本土資源的吸收和轉化,但主要依靠立法來推進。所以,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就成為法治體系建設的前提。在推進型法治模式中,很多成分都是基于人們在考量現實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主觀設想,而非對現實狀態(tài)的描述。法治機制首先表現為一種理想設計,然后將這種理想設計運用于實踐,再通過實踐來改革和完善,形成新的法治機制。所以,與自發(fā)型法治相比,推進型法治具有較強的外在性,對本土文化資源具有較強的超越性,具有理想主義法治色彩。在這樣的背景下,當然需要德在法治建設過程中發(fā)揮平衡作用。
(二)“法德合治”要求理想主義法治與實用主義法治適當平衡
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是一種理想性分類,現實中的法治既非純粹的理想主義法治,也非純粹的實用主義法治,而是兩者的結合,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德治”屬于過去時和現在時,“法治”則屬于現在時和將來時。“德治”在我國主要呈現實用主義色彩,彰顯法治與我國國家和社會治理傳統(tǒng)的關聯性,突出法治的內在性,注重從文化維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旨在建立法治的文化根基。“法治”在我國主要呈現理想主義色彩,彰顯國家和社會治理對法治的剛性需求,突出法治的建構性,注重從政治維度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旨在建立法治的制度根基。正是這種介于理想主義和實用主義之間的張力,展現出中國法治歷史進程的曲折性、豐富性和生動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法治與德治不但具有并置性,而且強調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糾正各自的謬誤與偏差。所以,堅持“法德合治”意味著要在理想主義法治與實用主義法治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
一方面,要通過“法治”的現代性和規(guī)范性來克服“德治”的保守性和非規(guī)范性?!暗轮巍睆娬{傳統(tǒng)力量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不可避免地具有保守性。“德治”的保守性通常會使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方法難以與時俱進,同時可能以維護文化自覺為名將國外的先進經驗視作“他者”,給比較與借鑒設置觀念性障礙。相對于“德治”的保守性,“法治”在我國顯然具有現代性。在“法德合治”中,傳統(tǒng)的“德治”已轉化為“以德治國”,其中的“德”主要是指道德。與法律的剛性和規(guī)范性相比,道德往往剛性不足,規(guī)則性不強,通常會使權力失去應有的制約。相對于道德的非規(guī)范性,法律蘊含著統(tǒng)一性、規(guī)則性和可預測性等理念。所以,對于“德治”的保守性和非規(guī)范性,只有通過“法治”的現代性和規(guī)范性來加以克服。
另一方面,要用“德治”的實用性和靈活性克服“法治”的超越性和機械性。從現實情況來看,真正對人們的行為起作用或起更大作用的并非國家制定頒布的法律,而是深藏于人們內心的規(guī)范,如宗教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習俗等。脫離這些規(guī)范的國家法律雖然會借助于國家強制力而得以執(zhí)行和適用,但并不會建立起人們對法律的普遍認同,不會形成法律的持久效力。從我國法律史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來看,法律通常產生于道德,其活力來自于大多數人的承認,其效力來自于深厚社會基礎所產生的特定約束力和強制力;換言之,道德早已通過社會文化轉化為社會心理,比有形的國家強制力更加有力。但在我國現階段,法律通常由立法而形成,與道德相比,具有較強的建構性和超越性。所以,“依法治國”主要依據制定法治理國家,難免具有超越性。同時應當看到,與道德的靈活性相比,法律難免具有抽象性和滯后性,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通常表現出一定的機械性。所以,對“法治”的超越性和機械性,必須通過具有實用主義色彩的“德治”加以克服。
綜上所述,“法德合治”的法治取向充分彰顯了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既有現實性和傳統(tǒng)性,又有形式性和實質性,還有理想性和實用性。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有效貫徹“法德合治”既要警惕借助“德治”和復古主義來削弱本來就比較脆弱的法治觀念和機制,又要警惕借助西方鏡像中的理想主義法治樣板來否定“德治”的合理成分。合理的做法應當是,既要在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之間建立有機合作機制,又要在理想主義法治與實用主義法治之間保持適當的平衡。
參考文獻:
〔1〕龍大軒.新時代“德法合治”方略的哲理思考〔J〕.中國法學,2019(01):64-81.
〔2〕張晉藩.論中國古代的德法共治〔J〕.中國法學,2018(02):89-107.
〔3〕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4〕顧培東.當代中國法治共識的形成及法治再啟蒙〔J〕.法學研究,2017(01):3-23.
〔5〕拉德布魯赫.法學導論〔M〕.米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6〕羅伯特·C. 埃里克森.無需法律的秩序——鄰人如何解決糾紛〔M〕.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7〕本杰明·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8〕吳英姿.關于法律解釋的程序性思維〔J〕.理論探索,2020(06):102-110.
〔9〕哈特.法律的概念〔M〕.張文顯,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10〕弗里德里?!ゑT·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1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楊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