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瀟, 王永剛, 劉 凱
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頭頸綜合放療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食管癌具有較高的浸潤性,且術后易侵襲轉移、復發(fā)。劉曙正等[1]研究發(fā)現(xiàn),食管癌術后1年內復發(fā)率>20%。因此,研究食管癌發(fā)生、轉移等生物學行為對于降低病死率及延長生存期至關重要。E-鈣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是上皮間質轉化過程中起關鍵調節(jié)作用的生物標志物,其中,前者作為下調上皮標志物,具有穩(wěn)定細胞間連接和抑制侵襲、轉移的作用,而后者是上調標志物,可破壞細胞間的連接,使細胞失去極性[2]。有研究報道,抑制腫瘤(結腸癌、乳腺癌等)上皮間質轉化可提高治療效果[3]。目前,關于腫瘤組織中E-cadherin、Vimentin的表達情況與食管癌的TNM分以及生存情況的關系并不明確。本研究旨在探討E-cadherin、Vimentin在食管癌中的表達及意義,為臨床治療、新藥研究提供新的靶點。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新疆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收治的104例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69例,女性35例;年齡38~70歲,平均年齡(49.6±2.6)歲;分化程度:高分化43例,中分化44例,低分化17例;根據(jù)國際抗癌聯(lián)盟2009年修訂的食管癌TNM分期標準[4],TNM臨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46例,Ⅲa期36例;浸潤程度:T1 10例,T2 38例,T3 56例;淋巴結轉移陽性62例。納入標準:(1)經(jīng)胃鏡組織活檢病理、影像學等確診為食管鱗狀細胞癌;(2)入組前未接受放、化療,以及其他免疫治療或靶向治療;(3)患者預計生存期>3個月;(4)經(jīng)HE染色、顯微鏡觀察確認細胞結構完整,排除脫片影響免疫組化染色結果;(5)臨床資料完整,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6)患者均滿足食管癌根治術手術指征;(7)術前患者未進行任何有關食管癌的治療。排除標準:(1)已接受放、化療治療;(2)活動性食管出血;(3)既往其他惡性腫瘤病史;(4)病例或病理資料不完整;(5)合并其他嚴重肝、腎、心腦血管疾??;(6)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患者接受常規(guī)手術治療以及化療,均于右胸入路,其中,上段食管癌采用三切口Mckeown術式,中下段采用兩切口Ivor-Lewis術式。如果需要術后治療,按照指南給予術后輔助放、化療。接受以順鉑為基礎的化療方案,1~3 d靜脈滴注順鉑25 mg/m2,1~5 d靜脈滴注氟尿嘧啶500 mg/m2,以21 d為1個療程,共4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收集患者食管癌組織及距原發(fā)灶>5 cm的癌旁正常食管鱗狀上皮組織,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標本中E-cadherin、Vimentin表達水平。術中收集標本后依次進行甲醛溶液固定,石蠟包埋,連續(xù)切片(厚度4 μm)、蘇木精-伊紅染色等操作。采用二甲苯、酒精清洗、脫蠟,抗原修復液(0.01 mol/L檸檬酸鹽緩沖液)修復10 min,隨后磷酸鹽緩沖液沖洗切片。滴加一抗鼠抗人E-cadherin、Vimentin單克隆抗體,4℃過夜,PBS緩沖液沖洗3~4次,加入新鮮配制的二氨基聯(lián)苯胺溶液結合一抗,蒸餾水漂洗、蘇木精復染,脫水、封片,顯微鏡下觀察E-cadherin、Vimentin表達情況。于200倍視野下隨機選取5個視野,對陽性細胞占比、染色強度計分,由兩位病理醫(yī)師單獨完成,取共同值為最終評分,若不一致則請第3位病理醫(yī)師評分,分值為0分、1~3分、4~6分、7~9分,分別表示陰性(-)、弱陽性(+)﹑中等陽性(++)﹑強陽性(+++)[5]?;颊叱鲈汉蟮牡?年內每3個月進行1次隨訪,第2~3年每6個月進行1次隨訪。隨訪方式主要為電話隨訪、門診隨訪等,隨訪截止日期為2019年1月。統(tǒng)計分析患者生存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TNM分期及生存期與E-cadherin、Vimentin表達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癌組織及癌旁組織E-cadherin、Vimentin表達情況比較 本研究隨訪3年,最終100例納入研究。癌組織E-cadherin陽性表達率為36.0%(36/100),低于癌旁組織的80.0%(80/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癌組織Vimentin陽性表達率為56.0%(56/100),高于癌旁組織的24.0%(24/1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癌組織及癌旁組織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達(a.癌組織E-cadherin蛋白表達情況;b.癌旁組織E-cadherin蛋白表達情況;c.癌組織Vimentin蛋白表達情況;d.癌旁組織Vimentin蛋白表達情況;HE×200)
2.2 E-cadherin、Vimentin表達情況與TNM分期相關性 不同TNM分期患者E-cadherin陽性表達率、Vimentin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食管癌中E-cadherin表達與TNM分期負相關(r=-0.625,P<0.05),Vimentin表達與TNM分期正相關(r=0.684,P<0.05)。
表1 不同分期食管癌患者E-cadherin、Vimentin陽性表達率比較/例(百分率/%)
2.3 不同預后結局患者E-cadherin、Vimentin表達情況比較 隨訪3年,存活患者56例,死亡患者44例。存活患者E-cadherin陽性表達率為46.4%(26/56),高于死亡患者的22.7%(10/44);存活患者Vimentin陽性表達率為42.9%(24/56),低于死亡患者的72.7%(32/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4 食管癌組織中E-cadherin表達與Vimentin表達相關性 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E-cadherin與Vimentin呈負相關性(r=-0.483,P<0.05)。
目前,食管癌發(fā)生、發(fā)展的生物學機制及尋找腫瘤診斷的分子標志物和治療靶點是臨床研究的重點,有助于指導新藥研發(fā)并制定治療方案。E-cadherin表達降低,Vimentin表達增加是上皮間質轉化過程的標志[6]。Vimentin具有維持細胞形態(tài),促進細胞分化、粘附、信號轉導、有絲分裂等生物學過程,可在乳腺癌、前列腺癌、惡性黑色素瘤等腫瘤中高表達,從而參與腫瘤的轉移、復發(fā)等[7-8]。有研究表明,在多種癌癥中,隨著癌癥病程的進展,Vimentin表達增加[9],而E-cadherin表達降低[10-11]。本研究中,癌組織E-cadherin陽性表達率低于癌旁組織,Vimentin陽性表達率高于癌旁組織,與霍小東等[12]研究結果一致,提示上皮間質轉化與腫瘤發(fā)生相關;食管癌中E-cadherin、Vimentin表達情況與TNM分期存在明顯相關性(P<0.05),即分期越高,E-cadherin表達水平越低,Vimentin表達水平越高。TNM分期越高則提示腫瘤患者進展越嚴重,淋巴結受到累及,可能發(fā)生了遠處轉移。其中,遠處轉移與上皮間質轉化密切關聯(lián),因此,E-cadherin、Vimentin均異常表達。胡麗霞等[13]研究發(fā)現(xiàn),E-cadherin在乳腺癌中低表達,而Vimentin高表達,兩者均參與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及侵襲轉移等過程,與本研究結果類似,進一步表明E-cadherin、Vimentin可作為評估食管癌的分期、轉移風險的重要評價指標。
本研究隨訪3年,存活患者E-cadherin陽性表達率明顯高于死亡患者, Vimentin陽性表達率明顯低于死亡患者,提示E-cadherin低表達、Vimentin高表達患者食管癌預后更差,可作為預后評估的重要指標。E-cadherin表達水平的下調或者缺失降低了腫瘤細胞的粘附能力,使腫瘤細胞滲入血液循環(huán),腫瘤細胞獲得了侵襲轉移潛能,增加了術后復發(fā)風險和治療難度,病死率明顯增加,中位生存期低于高表達患者[14]。Vimentin是維持細胞完整性的中間絲蛋白,參與腫瘤細胞的遷移、粘附等過程,在癌組織中高表達可驅動上皮間質轉化過程,增加轉移風險[15]。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僅從組織樣本中分析了E-cadherin、Vimentin的表達情況,后續(xù)需進行體外實驗研究分子機制。
綜上所述,食管癌組織中E-cadherin低表達,Vimentin高表達,可作為食管癌患者臨床預后評價的重要指標。